APP下载

强化科技支撑 有效推进精准扶贫
——辽宁省农科院科技扶贫探索与实践

2018-01-23潘百涛

农业经济 2018年4期
关键词:精准科技农业

◎张 莹 潘百涛

一、科技扶贫的重要意义

目前,精准扶贫工作正进入攻坚阶段,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些贫困县开始陆续脱贫摘帽,总体形势向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扶贫产业发展盲目,农民缺乏稳定收入来源;扶贫资源相对分散,形成合力难;造血机制建设滞后,忽视对贫困户的持续关注和能力开发建设等,致使返贫度较高,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面临以上问题,国家大力提倡发展产业扶贫,产业扶贫是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关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在扶贫特色产业增收工作中要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在扶贫地区的推广应用。国务院《“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进一步提出:“促进科技成果向贫困地区转移转化,组织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开展技术攻关,解决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关键技术问题。围绕全产业链技术需求,加大贫困地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开发、引进、集成、试验、示范力度,鼓励贫困县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科技扶贫党中央、国务院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业扶贫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二、科技扶贫主要做法

多年来,辽宁省农科院发挥科研部门人才、技术与成果等科技资源优势,创新机制,精准扶持,经过多年的科技扶贫探索实践,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科技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

进入新世纪,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辽宁省农科院以对口帮扶的阜蒙县、彰武县、建昌县、义县、岫岩县5个定点帮扶县及建昌县大屯村、阜蒙县莫古土村、岫岩县河北村3个定点帮扶村为工作重点,成立了科技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科技扶贫工作办公室,制定了《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扶贫规划》,把科技扶贫工作纳入全院工作的重要日程,并进一步明确了“带科技、带思路、带项目、带订单”的指导思想。组建扶贫工作团队,每年派出50多名科技人员服务帮扶地区生产第一线,科技支撑地方农业产业发展,先后扶持义县建立了3万亩苹果基地,与阜蒙县共同培育辽西肉羊品牌,与岫岩县共同打造食用菌一县一业特色产业,人工栽培羊肚菌获得成功,培育建昌县特色林果、杂粮和彰武县甘薯示范基地等一批科技致富产业,促进了扶贫工作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输血”向“造血”的转变。

(二)主要做法与经验

1.选派科技副职,组建科技服务团队,与地方政府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共建

为强化科技扶贫工作,1983年,辽宁省农科院向阜蒙县派出全国第一个科技副县长,在全国最早建立了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合作模式,此后,先后向全省各市选派科技副市长1人,市政府副秘书长6人,科技副县(区)长36人次。30多年的实践证明向贫困县选派科技副职,实行技术与行政相结合,协助当地政府抓好扶贫开发工作是一条成功经验。科技副职们协助当地政府制订农业发展战略规划,提高经济决策科学化的程度,加强了院地科技合作。通过签订共建协议,组建专家服务团,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在共建地区推广新成果、新技术,开展人才培训,为振兴当地农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整合全院技术人才资源,建立农业专家信息库,涵盖20个专业研究所,50多个专业的400名农业专家。协调不同专业科技人员组建科技服务团队,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近年来,参加了“辽宁省百队千人送科技下乡进山兴业富民行动”,选调180名优秀专家,组建了18支科技扶贫服务队,在18个县区建立优质农产品产业基地;实施了“百名党员进百村、带百户科技帮扶工程” 派出103名党员科技专家,深入全省13个市38个县区103个村103户农民家中,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开展了“百名专家支持百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服务示范行动”。通过科技服务指导,开展一对一帮扶合作社活动,以“专家包社、团队包产业”的形式支持合作社发展,涌现出多个专家支持合作社的典型。

2.整合科技项目在帮扶地区密集实施,促进地方农业产业化发展

将承担的科学研究、科技推广工作与科技扶贫工作有机结合,整合科技项目在帮扶地区密集实施,能够有效克服缺乏扶贫专项资金的难题。通过实施科技项目,在帮扶地区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提升当地农业产业化水平,从而带动更多农民依靠农业科技致富。实践证明这种以科技项目为载体的扶贫方式,具有针对性强、切合实际、作用持久的优点,能够有力地促进科技扶贫工作的开展。

近三年,辽宁省农科院为帮扶地区优先提供项目资金和技术支持,整合国家粮丰工程、科技特派、中央财政推广、国家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农业综合开发等国家、省、市(县)各级项目107项在扶贫地区实施,直接投入项目经费2439.4万元。

在阜蒙县,依托中央财政科技推广、农业部行业专项、农业综合开发和研究所自筹等各类项目直接投入经费146.8万元。围绕沈阜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目标,开展花生、玉米等6个特色优势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增加经济效益1521万元。

在岫岩县,依托国家农村改革综合试点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农业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开展食用菌、果树等4个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单产平均增加10%以上,纯效益同比增加2700万元。

3.开展科企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在帮扶地区转化

“龙头企业(合作社)+生产基地+科研单位+农户”的扶贫模式通过国家、企业、农户和科研单位四者的有机结合,有力地促进地方特色产品的开发,使科技人员服务于农村经济,由此形成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模式。这是帮助农民最终摆脱贫困、推进农业产业化、引导地方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有效途径。

辽宁省农科院果树所帮扶义县白庙乡辽宁可心家庭农场有限公司,获国家级高效精品果园,通过实施优质果工程提高果品质量,项目区直接经济效益增加500多万元,周边水果生产区间接经济效益增加3000多万元。食用菌所帮扶岫岩县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引进香菇、滑菇、羊肚菌等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使合作社社员亩效益增加6000元。栽培所帮扶彰武县双明地瓜种植专业合作社,打造阜新明水地瓜品牌,产品销售东北三省及内蒙等地,年销售甘薯2000万斤,效益达2000万元。

4.注重科技培训,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

在科技扶贫过程中,辽宁省农科院始终把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放在首位,把科技帮扶与农民素质教育相结合,增强农民掌握先进实用技术的能力;把科技示范与组织参观学习相结合,带领当地基层干部、技术人员和生产大户到技术先进地区学习,更新群众的思想观念;把技术推广与农民培训相结合,积极普及实用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

每年在帮扶地区开展各类科技培训,现场指导等活动。科技扶贫工作队与县、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紧密合作,广泛开展科技培训,加强乡土科技人才的培养,围绕地方重点农业产业建立科技服务体系,增强技术服务的能力。通过电视、广播、电话和互联网等渠道,宣传新品种和新技术,发布市场信息和灾害预警,为农民开展远程技术服务。

三、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科技在帮扶支撑扶贫产业发展中主要面临着以下问题:一是扶贫产业立项缺乏科学决策,发挥资源优势不足,带动农民增收效果不明显;二是扶贫资源相对分散,形成合力难,扶贫资源分散是制约精准扶贫效果的重要因素,就当前扶贫项目的实施来看,直接参与扶贫资金分配和管理的有多方部门,虽在扶贫资源上有一定程度上的协调整合,但客观上很难把有限的资金集中到一个产业或项目,难以使有限的扶贫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三是注重输血,造血机制建设难,扶贫资金偏重于投入硬件建设,对贫困户的扶持停留在“送温暖”形式上,忽视对贫困户的持续关注和能力开发建设,一些工作队扶贫不扶志,出现返贫现象。

(二)建议

科技扶贫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是把产业扶贫做实的重要保障,是持续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的有效措施。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范小建指出:“在改变贫困地区落后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必须配套实施一些符合当地资源优势的科技扶贫项目,用先进的科技知识和新理念,改变落后面貌,达到致富目标。”在精准扶贫的攻坚阶段,更加需要深度整合科技资源投入扶贫产业,将科研部门技术资源引入地方扶贫产业,形成产业扶贫长效机制。

科技扶贫工作要构建精准扶贫多元社会主体参与机制[1]。以建立科技扶贫引导示范项目的方式,引导鼓励科技部门、农事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经济团体等多方参与,整合各类人才、技术、成果等资源,通过精准实施科技帮扶、成果转化、要素对接等一系列行动,进行产业扶贫顶层设计,做实扶贫产业。通过物质资源的投入,进一步激发多元主体参与扶贫开发之中,从而实现扶贫资源由传统的“输血式”的扶贫资源向“造血式”的扶贫力量转变[2],以促进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带动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1]祝慧,莫光辉,于泽堃.农村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与路径创新探索[J].农业经济,2017(1).

[2]王国勇,邢溦.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问题探析[J].农村经济,2015(09).

[3]林亦平,滕秀梅.精准农业支持政策的打造路径探究[J]农业经济,2017(9).

[4]曾静,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弱势群体的增收路径[J]农业经济,2017(9).

猜你喜欢

精准科技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科技助我来看云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科技在线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