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流通视角的新农人培育路径探究*

2018-01-23张雪占

农业经济 2018年4期
关键词:新农流通培育

◎张雪占

近几年来,我国农产品流通从业人员的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如农村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均对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升和物流成本的降低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从业人员文化教育层次普遍偏低的缘故,对网络经济时代农产品流通的内涵缺乏深入的理解,而掌握专业技术、拥有先进理念的高级物流人才因为受到农村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卫生条件等负面因素的叠加影响,极少能够扎根于农村从事农产品流通工作,导致农产品流通的“最初一公里”问题凸显。而新农人以创造农业产业链的新业态为己任,丰富了农村多元经营主体的内涵和外延,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郭晓鸣(2016)的调研表明,70%以上的新农人为当地农村社区的农民,本土性和稳定性俱强,因此培育这些通晓农业生产技术的乡土精英,可以有效地解决农产品物流人才的匮乏问题,进而以CSA(社区支持农业)模式实现城市居民需求和农村居民生产之间的有效对接。

一、培育农产品流通领域新农人的动因

农产品流通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农产品生产和消费之间的重要链接。由于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强,供给弹性不足,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偏弱,因此农产品能否顺利地进入流通市场,将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价值实现和价值提升,进而影响着农民的收入水平;二是关系到农业市场化的完善程度。农业市场化是促进农业规模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农产品流通不畅则意味着市场属性不足,加之农产品流通具有竞争上的弱质性和增长上的外源性等显著特征,所以农业市场化程度的高低取决于农产品流通机制是否健全,农产品流通在改善农村经济的发展模式和结构调整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而要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必须培育具有创新思维的新农人队伍予以支撑。以规模较大的农村经纪人为例,仅在云南省禄丰县就有一支多达3000余人的农村经纪人队伍,他们走村串户忙着签“订单”,收购农民手中的豌豆、萝卜条、稻谷和蔬菜等农产品,帮助农民购买生产物质和生活用品,带动农民进行规模化生产经营活动,促进农民从“小生产”向“大市场”过渡,成为搞活当地农产品市场流通的重要组织力量。但笔者在对这支经纪人队伍进行调研之后,发现基本上为个体经营行为、组织化程度低,且大多属于兼业型处于无证经营状态,由于整体素质偏低导致抗风险能力较差,因而培育农产品流通领域高素质新农人十分必要。

二、农产品流通领域新农人培育的困境

1.培育观念明显滞后。随着农产品规模化效应的日渐显现,农产品的剩余数量随之增加,大多数农民会选择将其推向市场进行交易,在自觉或不自觉间自己的身份变为农产品流通主体,因而全职或兼职的流通人员数量急剧增加,同时他们的空间分布极为分散,导致整体构成呈现参差不齐的失序状态,由于缺乏从业技能使得他们大多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处于“自然成长”的状态。以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为例,2015年2月阿里巴巴将其列为云南省首个“千县万村”项目计划,开展农村“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试点工作,然而一年多来该县“下行”销售额高达2亿余元,让农民更为期待的农产品上行却显得颇为冷清,二者反差巨大,究其原因该县电商办负责人杨军所言可谓一语中的,他认为:“人才问题是我们的软肋。”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引发了农产品流通理念和运营模式的变革,但由于受到长期存在的“重生产轻流通”思想的影响,对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新农人的培育工作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2.从业人员教育层次低。农产品流通人员来源于农村人力资源,分析其组成结构和层次分布可以发现整体教育水平明显偏低,这也与云南省统计局2016年6月发布的人口统计数据相吻合,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11月1日零时,全省常住人口为4736.8万人,其中具有初中教育程度的为1387.2万人占比29%,具有小学教育程度的为2006.3万人占比42%,且这些低教育水平的人口大多分布在农村,这就为新农人的培育工作增加了难度。因为教育层次低影响了从业水平:一是思想观念落后。受“无商不奸”传统思想的影响,农民的市场意识淡薄,大部分人只是被动地等待采购员上门收购,连市场行情都不甚清楚,另有一部分人在自家附近的马路边或菜市场门口兜售,只想赚点生活费用并无长远从业的打算;二是兼职型多。大多数农产品流通人员来源于自产自销的农民,因而他们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在农忙季节他们专注于农产品的种养殖工作,在收获季节则从事农产品的营销工作,与其他类型农村实用人才相比兼职型十分明显,且资金投入侧重于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对于专职从事农产品流通业信心不足。

3.培育资金投入不足。云南省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农产品生产在全省乃至全国均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发展农产品物流不仅可以减少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且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但是,虽然在政策层面各级政府高度关注“三农”问题,并陆续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开始注重农村实用型人才的培育力度,但在相关规划中并没有将农产品流通人才的培育纳入其中,如在《云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只重点关注现代城市物流人才的培养开发力度,而在《云南省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方案(2016—2020年)》中又突出强调了加大跨境物流硬件设施投资力度的重要性,因而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重硬件轻软件”倾向,更谈不上设置专项资金用于新农人的培育工作,在具体操作层面如何依托硬件设施把物产丰富的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依然是横亘在农民面前的“无形大山”。

三、农产品流通领域新农人的培育路径

1.夯实新农人培育基础。我国的物流专业人才本已十分紧缺,从事农产品物流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而云南又位于我国边陲缺乏对高级物流人才的吸引力,因此注重本土人才的挖掘和培育方为应对之选。总体而言,新农人在地域上处于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在业态上属于商品流通行业,在类别上属于人力资源范畴,这种混业性质导致新农人的培育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应通过政策手段鼓励具有乡缘和地缘优势的广大农民深层次、多环节地参与其中,全面加强农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专职物流人员以及自产自销农民等的培育工作,克服“以点带面”的培育方式所带来的弊端,强化农产品物流产业链各节点之间的有机联系,优化从业人员的整体结构,夯实新农人的培育基础,破解因人才匮乏而造成的农产品物流发展困局。

2.构建新农人培育体系。一是加大宣讲力度。应加大农产品物流知识的宣讲力度,通过通俗的语言和真实的案例向农民阐述农产品物流的重要性,让他们深刻领会农产品物流对促进增收的推动作用,为新农人的培育奠定群众基础;二是开展多层次的培训活动。参加职业培训可以提升新农人的实践能力,因而应该开展多层次的培训活动,如以乡镇(街道)、村(社区)为单位定期聘请专家进行集中系统培训,或不定期举办农产品流通知识和技能的讲座,亦可走出家门加强同外面同行之间的交流,还可选派文化程度高的从业人员到高校进修等;三是培训内容应具有针对性。培训内容应因人而异,如文化水平偏低的可向其传授农产品质量等级知识和仓储运输知识等,而文化水平较高的则应向其传授交易合同知识、交易结算知识以及网络信息获取知识等,进而提高新农人的整体业务素质。

3.拓宽培育资金来源渠道。一是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政府应树立人才是农产品流通产业链中最具创造性因素的意识,进而化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将农产品流通列为一个单独的项目给予资金扶持,并对硬件投入和人才培育进行合理的资金分配,使资金使用效果达到最优化,且财政部门要对资金的后续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以免被挪用;二是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云南省的农村人口为2697.1万人,占全省人口的比例为56.94%,如果完全由财政拨款在短期内提高新农人的整体素质难度极大,所以应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新农人培育项目,使有限的政府投入撬动起巨额的社会投资,如鼓励民间资本建立农业企业信贷服务公司,为农业经营主体培养农产品流通人才提供融资渠道,而政府出台税收优惠政策予以扶持。

结束语

云南素有高原特色农业王国之称,农产品之丰之奇冠绝全国,但云南同时又是边疆贫困山区省份,究其原因在于人才之困和物流之困,制约了云南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高,这也是制约云南农村发展的“痛点”所在。因此,应直面云南农产品物流人才的匮乏问题,挖掘农产品物流“第三利润源”的发展潜力,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加快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1]吕亚萍,农产品流通人才开发问题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9.

[2]毛艳,长株潭农产品流通体系优化设计[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12.

[3]赵鹏 石超,“上行”冷清卖的没有买的多—云南首个农村淘宝试点县调查[J],农村·农业•农民,2016(11):41-42.

[4]梁军,广西农业物流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2(6):76-77.

[5]郭艳平 谭莹,新农人成长的影响因素及政策路径[J],农业经济,2016(4):68-69.

猜你喜欢

新农流通培育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未来是新农人的舞台
太行山深处的“新农人”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统一发票或可破解新农合审核难题
“新农合”县级统筹弊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