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林则徐的历史贡献

2018-01-23吴伟宁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鸦片战争道光林则徐

吴伟宁

(鸦片战争博物馆,广东 东莞 523900)

1 揭光荣之史篇

18世纪中叶以后,英国以“鸦片”为手段改变对华贸昂的逆差地位,向中国大量贩运毒品。19世纪30年代,英国如愿以偿实现了蓄谋已久的侵略目的,对华贸易实现顺差;但鸦片不仅严重破坏中国的经济,而且还腐蚀和毒害人民的精神和躯体。这激起中国人民的抵制,甚至在统治集团内部也围绕鸦片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战,林则徐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早在道光十二年(1832年)的“胡夏米事件”中,林则徐就非常警觉地注意到鸦片走私问题,采取了严厉的对策①《道光间另洋通商案》见《史料旬刊》。。次年,他在一份奏折中更非常明确地指斥鸦片输入是一种谋财害命的行为:其为厉于国计民生,尤堪发指②《林则徐集·奏稿四》,第134页。,表现出他反对鸦片的鲜明态度。从此以后,林则徐不仅在言论上主张严禁,而且还在湖广等地推行严禁政策,查验和销毁烟具、烟土,惩办吸毒,贩毒人员,推广戒烟措施等。他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③《林则徐集.奏稿八》,第598- 601页。的警句震动了道光帝虚骄的心弦,授予他钦差大臣之职权,至广东查禁鸦片和抵制外来侵略势力。道光十九年(1837年)正月25日,林则徐抵粤,探访敌情,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功。由于林则徐的坚决态度和严密措施,英国交出鸦片19 187箱又2 119袋。从4月22日到5月21日近20天,林则徐亲临虎门,监销毒品。这一壮举表明中华民族在面临外国侵略者欺辱时,不再俯首帖耳,任人宰割,而是奋然反击,表现出中华民族应有的巍然气慨。禁烟运动使伦敦市场发生“天色愁惨昏暗”的“扰乱”,茶丝和银行利息为之增长,纽约市场的银根出现前所未有的紧张④《澳门新闻纸》见《鸦片战争资料丛刊》。。英国侵略者不甘心失败,经过精心谋划,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挑衅活动。道光十九年7月27日(1839年9月4日),中英爆发了九龙海战,接着又有穿鼻海战和官涌六役。1840年,英国大量派遣侵略军继续扩大军事侵略。笔者认为1839年发生的系列重大事件足以作为划分时代的界标,此时,中华民族以光荣而英勇的步伐迈入了近代,揭开了中商近代史的帷幕⑤中国近代史开端年时代问题,从50年代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讨论即开始。当时,我曾先后撰写了《读(我们对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初步意见)一文的笔记》和《略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年代》二文〈均见拙著《中国近代史述丛》>。主张以1839年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年代。时隔30余年,除了初期孙守任同志表示过赞同和牟安世同志在1982年出版的《鸦片战争》新著中坚决主张外,应者寥寥;但我至今仍然持这一观点。。

鸦片战争确切说应该是“反鸦片战争”,禁烟运动是其第一幕。禁烟运动推行之始,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开始以封建中国反对资本义侵略者的形式出现,并且双方矛盾已发展到两国战争这一高度。当然,反对鸦片的斗争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反对鸦片,而是反对外国侵略者企图通过鸦片奴役中国的反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以反对侵略斗争的业绩为开端,这是光荣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历史光辉的一页,而林则徐则是这一伟大爱国抗击斗争中的主将,因此他赢得“我国民主革命……从林则徐算起”⑥《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90页。的评价。

2 扬民族之精神

从禁烟运动到抗击挑衅,林则徐态度坚决,措施确当,无媚外惧外之态,有公忠体国之志。他之所以能取得辉煌业绩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在实践中逐步树立了依靠民力的思想。林则徐“知西人极藐水师而畏沿海枭徒及渔船蛋户”,而“所有沿海村庄,不但正人端士,衔之刺骨,即渔舟村店,亦俱畏其强梁”⑦《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八,第6页。。所以他号召民间丁壮,组织火攻;在缴销毒品时,原受雇于英国的群众纷纷离职,使外国侵略者的生活秩序混乱,不得不应命缴烟。虎门销烟时,美国船长弁逊和传教士裨治文等人心怀叵测地来窥伺情况,反复考察销烟过程和结果,承认“销化是真”,他们希望禁烟运动以中国官员借题贪污而中途夭折的梦幻彻底破灭,不得不向林则徐摘帽敛手“以表其畏服之诚”⑧《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九,第18-19页。。

虎门销烟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猥的精神,正如范文澜教授所指出那样:“这一伟大行动(指禁烟运动)是以林则徐为代表,第一次向世界表示人民的纯洁的道德心和反抗侵略的坚决性,一洗百余年来被贫污卑劣的官吏所给予中国的耻辱”⑨范文澜,《中国近代史》。。

自道光二十年(1840年)八月英国侵略者白河投书以后,清政府内部的投降势力日渐抬头。而以林则徐为代表的抵抗派则连续受到排斥,以至严惩。琦善、奕山等投降派的屈辱投降使英国侵略者日益嚣张肆虐。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四月初七,英军围攻广州后,在广州城郊烧杀抢掠,无所不为⑩《鸦片战争》Ⅲ,第32-38页。,激起极大义愤,特别是对三元里一带村落更是“恣其淫掠,人人为之发指”⑪清林福祥,《平海心筹》,见《鸦片战争》IV,第599-600页。,但最终被三元里人民围歼。这次斗争遏止了英军得寸进尺的贪欲,大振了人民的正气。当时的新闻报道,认为英军“自破虎门以来,鸱张豕突,玩易中国,未有如此受创者”⑫清黄钧宰,《金壶七墨》。。在这次斗争中,反抗群众还发布了若干文告,其中《尽忠报国全粤义民申谕英夷告示》一文特别指斥英国侵略者“尔既枉称利害,何以不敢在林大人任内攻打广东?”⑬《鸦片战争》IV,第18页。,足证林则徐抗英精神的深远影响。

正是由于林则徐在禁烟运动和反鸦片战争中依靠民力,发扬民族精神,使广州地区在之后都能坚持抗敌行动,并认清琦善、余保纯等人的卖国行为,如称琦善为“含相”,斥为侵略军解围的广州知府余保纯为“通洋卖国之尤”⑭清夏燮.《中西纪事》卷六。。这之后,反帝反封建卖国的斗争蓬勃开展,如1842年的烧夷楼、1845年的遂知府斗争以及1849年声势浩大的反进城斗争等都是愤于侵略者的肄害和地方官史“但知庇夷而不知爱民”⑮清史澄.《光绪广州府志》,《鸦片战争》IV,第334页。的媚外卖国而发生的。这种反侵略、反卖国投降的思想,在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各历史时期里,逐步得到丰富和充实,充分体现中华民族英勇战斗的精神。追本溯源,这与林则徐对民族精神的提倡发扬有一定关联,所以,称林则徐以其言行扬民族之精神,洵无愧色。

3 树为政之楷模

林则徐浮沉宦海近40年间所面临的政局正是清朝吏史阘茸腐败,政事颟顸因循之际。林则徐在入仕初期即已目睹官吏残民的恶行,愤慨:“呜呼利禄徒,字氓何少恩,所习乃脂韦,所志在温饱,色厉实内茬,骄昼而乞昏,岂其鲜才智,适以资攀援,模棱计滋巧,刀笔文滋繁,峻或过申商,滑乃逾衍髡,牧羊既使虎,吓鼠徒惊剜鹓,有欲刚则无,此际伏病根”⑯清林则徐.《云左山房诗钞》卷二。。林则徐鄙弃和谴责一味阿谀取容、暮夜乞怜、寡廉鲜耻的利禄之徒,不过是一伙羊群之虎、尖刻刁滑的害民贼而已。所以,他一反颓风,所至之处,关心民瘼,兴利除弊,惠民政绩难以尽述,以下举例说明。

3.1 兴修水利

水利河工是清辑吏治中积弊之一。林则徐早在嘉庆末年任监察御史时即因清查南河工程拖延的弊端而获声誉,受到重视,先后担任官办江浙水利和督修南河河工,因成绩卓著而提任河东河道总督。他接任之初即决心“破除情——力振因循”,达到“弊除帑节,工固澜安”的目的⑰《林则徐集·奏稿》(上),第12-13页。。他更超越俗吏的率由旧章,采取较科学的图表作施工依据,使全河形势“孰险孰舟,一览可得,群吏公牍,不能以虚词进,风气为之一变”⑱清金安清.《林则徐传》,《续碑传集》卷2。。

根据多年经办河工水利的实际经验,林则徐认识到兴治水利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他说:“水道多一分之疏通,即田畴少一分利赖”⑲《林则徐集·奏稿四》上,第237-238页。。因此以当地任官东南地区时的疏浚河道,开渠凿井,修塘筑堤,无不成绩卓著。道光十九年,他更综括各种资料完成了一部有关农田水利的优秀著作——《畿辅水利议》。这一著作总结了历史上北方农田水利的经验,证明北方宜发展水面,栽种高产作物。在他谴戌回疆时,这一认识依然坚定,如在赴吐鲁番途中见到当地民间水利设施“坎儿井”,便认为有利于改变农田水利条件而加以改进推广。

3.2 赈荒救灾

道光三年(1823年)春夏之间,长江中下游水灾严重,加上地主逼粮催租,江苏某些地区“聚众告灾,汹汹将变”⑳清金安清.《林则徐传》,《续碑传集》卷24。。林则徐时任苏臬,一面反对地方大吏的武力镇压,一面劝平粜、禁囤积、养耕牛。道光十年(1830年),林则徐在赴江苏布政使任途中,目睹“灾民于沿堤搭棚栖止”㉑《林则徐集·奏稿二》,第618页。的惨状,提出救灾12项建议,并在江督陶澍的支持下得到实施。林则徐救灾赈荒在发展生产、苏息民困、稳定社会等方面起到了有利作用。

3.3 改善漕运

漕运也是清朝弊政之一,林则徐在道光十二年(1832年)就任苏抚时就较全面地论议漕弊说:“漕务已成痼疾,辗转生奸……不独州县之浮勒,旗丁之刁难,胥吏之侵渔,莠民之挟制,均为法所不宥。即凡漕船经由处所,与一切干涉之衙门。在在皆有把持,几乎无一可恕……漕额愈大之州县,仓库愈不完善。其致弊之故,人人能言;而教弊之方,人人束手”。林则徐针对这些痼疾,提出了一条既坚决又灵活的原则建议,即“当执法者不敢以姑息启玩心;当设法者不敢以拘牵碍大局”㉒《林则徐集·奏稿四》,第43-44页。,并提出4项纠正漕弊办法:正本清源、补偏救弊、补救外之补救及本源中之本源。每项下还有具体解决办法,成为一篇完整的整理漕弊的重要文献。

3.4 发展生产

革除弊端是林则徐为政的消极对策,而发展生产则是其积极措施。他很注重农业生产,推广区田法、龙尾水车和双季稻等,都取得较好的效果。即使在西戌时期,依然奔波回疆,调查研究,开垦荒地,使新疆“大漠广野,悉成沃衍,烟户相望,耕作皆满”㉓清金安清.《林文忠公传》《续碑传集》卷24。。此外,他在云南时认真对待开矿问题,鼓励私人开采,提倡官督商办,并制定宽铅禁、减浮费、严法令、杜诈伪等4项章程。林则徐为了发展生产,对商品和商人的作用也有所认识,主张给商人以贷款、免税和严禁需索等优惠条件,以加速商品流程。

4 开一代之风气

林则徐虽然长期接受封建教育,但他青年时期曾受教于福建经世学家郑光策和陈寿祺之门,研读过《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读史方舆纪要》等著作,又曾亲至“通洋正口”的厦门观察和研究社会情态,所以并不自我封闭,在一定程度上能接受外来事物,并善加选择。在反鸦片战争中,他根据外交和军事的需要,网罗各种人才,开展对西书、西报的翻译,如《广州周报》《华事夷言》等,除供自己参考外,还把某些部分附奏进呈给道光皇帝。道光十九年六月初,林则徐为了查办林维喜事件,曾邀请英国人伯驾和担任译员的袁德辉从《国际法·运用在行为和民族主权事物的自然法则的原则》中摘译有关篇章,写成《各国律例》。他又摘译了英国的《对华鸦片贸易罪过论》,以揭示英国也有人反对鸦片贸易的事实。此外,他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译为《四洲志》,成为日后魏源撰《海国图志》的主要依据。

这些翻译西书西报的活动,虽然主观是为对付英国侵略者,为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但却开启了对外部世界情况了解的风气,并从中发现某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如当时外刊曾报道沙俄进攻南亚和向外扩张的野心,林则徐根据这些报导译文,指出沙俄向南扩张会对我国西南边陲的西藏带来威盼㉔《四洲志》的沙俄部分有专辑本,即《俄罗斯国纪要》光绪十五年五湖草庐刊本扉页,题《俄国疆界风俗志》,并收入姚莹所著《俄罗斯方域》及《记英俄二夷构兵》等二种成一书。书前有光绪八年五月吴大徵序称此书“所载战争和好、制度风俗与夫生齿之繁,物产之盛、考核之精实补前人所未逮。”。这些国际知识有效地促成了林则徐抗英防俄的国防思想,成为近代“防塞论”先驱,并且推动了从18世纪开始兴起的研究西北史地的研究风气。

林则徐身为钦差大臣,翻译外书外报,探求海外“奇技淫巧”,更不惜纡尊降贵接待普通的英国船只遇难获救人员,搜访 “洋情”。这在闭塞的清朝中期的确是难能可贵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违反封建体制的勇敢行为。这些活动不仅在当时制定抗英策略和对沙俄窥伺野心预见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近代的思想界起了重要启蒙作用,许多封建知识分子都在新风气影响下开始探求新知、介绍西方。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寰志略》、汪文秦的《红毛番英吉利考略》和梁廷栩的《海国四说》等著述都是以林则徐的贡献为基础,继承发扬了林则徐的思想传统。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领导人康有为推崇林则徐的探求新知“为讲求外国情形之始”㉕《戊戌变法))IV,第408页。。所以,范文澜教授说“林则徐是清朝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㉖范文澜,《中国近代史》。,确是恰当的历史评价。林则徐开一代之风气的辛劳,实不可没。

5 结束语

林则徐在中国近代历史开端时期,以揭光荣之史篇、扬民族之精神、树为政之楷模和开一代之风气等四大功绩,赢得其应有的历史贡献,而为后世讴歌与尊崇。

猜你喜欢

鸦片战争道光林则徐
一道光
情怀:照亮忧伤的一道光
龙猫,你爱的那道光是爱情
THE DRUG WAR
简论林则徐的以夷制夷思想
联墨双馨
白成一道光
深圳大鹏古城与鸦片战争
林则徐与外文情报翻译
鸦片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