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8级考古班第二期课程圆满结束

2018-01-23杨砾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殷墟考古学青铜器

2018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2018级考古学专业课程第二期课程圆满结束。

本次课程首先安排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大伦院长为同学们授课,高院长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了三星堆考古、江口沉银、川渝地区石窟寺调查研究的相关内容。随后,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研究员朱延平老师详细系统地梳理了新石器时代两河流域考古学文化的特征和相互之间的传承、交流,并横向对比了同时期不同地域间的考古学文化差异,为同学们描绘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分类有序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画面。接着,岳洪彬博士讲授了商周时期青铜器专题课程,通过对商朝代表性都城的梳理到对各期出土文物与遗迹之间的功能联系、墓葬形制、青铜器铸造技术工艺、青铜器变化规律的系统讲解,重点分析了商朝的祭祀礼仪、社会形态、手工业的发展水平等内容。岳老师尤其强调思考性学习,课堂气氛热烈、妙语不断。最后,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综合考古部主任杨林老师讲授了科技考古—遥感考古课程,通过对航拍技术、拍摄设备、绘图技巧、图像解读等方面的讲解,为大家呈现了考古学前沿科技技术和研究手段,描绘了未来考古学的发展方向。

结束了室内课程的教学任务,同学们到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进行了为期4天的实践课程,内容包括博物馆参观和考古工地实习。在殷墟博物苑,岳洪彬老师全程细心讲解,带领同学们从殷墟90年的发掘史中了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在安阳市博物馆“凤回故里——妇好墓出土文物展”,通过实物标本了解代表商代最高工艺水平的青铜器铸造工艺;在文字博物馆,重点学习了刻辞甲骨和商周金文的发现和研究。随后,在殷墟遗址附近的考古工地,同学们了解了墓葬的发掘方法、制图技巧、文物收集注意事项,巩固了对田野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认识,并结合课程所学的考古地层学、类型学,深入学习了商代墓葬的形制、等级、随葬品、分期和丧葬制度。

第二期课程在上期梳理了史前时期到秦汉时期的考古学理论的基础上,针对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设置了专门课程,并拓展了明清时期的晚段考古专题和科技考古的相关内容,随着考古学理论知识逐步深入,同学们兴致盎然,课程渐入佳境。

(来源:本刊记者 杨砾)

猜你喜欢

殷墟考古学青铜器
认知与传承:东西方考古学理论差异比较——以新考古学为例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辽代圹墓的考古学初步观察
殷墟
安阳洹北商城考古启动
认识“晋式青铜器”
“比较方法”在考古学中的运用——考古学者的“利器”之七
记忆殷墟妇好墓
我是怎样走上青铜器研究之路的
梁带村里发现的微型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