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2018-01-23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编织文化遗产物质

郭 旗

(临沂大学图书馆,山东 临沂 276000)

2017年5月12日,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项兆伦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为非遗传承提供大学的学术和教学资源支持”。图书馆自诞生之日起,就以收集、整理、开发人类文化遗产为己任,高校图书馆在非遗发掘、整理、保护和研究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优势,承担着重要使命,已成为非遗保护的一支重要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涉及到众多学科、各类人才和最基层的人民群众,可以说是一项系统而伟大的工程,也是一个具备有形和无形复杂形态的完整的行为过程,这就需要广大馆员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努力挖掘和保护把非遗工作由理论更多的转向实践,使之具有文献化、文本化、电子化、网络化的基本功能,并由零散的工作内容转向专业化、系统化的工作体系,为更好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应有的贡献和努力。

1 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非遗”的保护往往具有一些特殊性和复杂的过程与步骤,以及跨时间、跨地域、跨民族的特点。高校图书馆在“非遗”保护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与优势,而且也能参与到全部的步骤当中;同时在纸质文献收集整理、电子“非遗”记录、参考咨询服务、研究创新、组织管理方面具有先进的设备、人才和理念,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往往起到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

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收集过程中会得到大量有关音乐、舞蹈、文字、音像、民俗、图片、音频、视频等相关文献及复合资料。临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沂蒙山小调》是一首由群众传唱所流传下来的带有山歌风格的小调,是山东民歌的典型代表。《沂蒙山小调》从最初的口头传唱,到形成文字、录音,再经过民间艺人和新老艺术家的努力才逐渐确定并流传下来。可以说在整个过程中,既包含了相关的文学作品、音乐的器物、民间艺人的口传身授的行为,也需要有历史、民俗、音乐舞蹈等方面有较高造诣的相关领域的人才,在这方面图书馆往往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1]。

临沂大学图书馆的“非遗文化进校园”、 非遗文创市集、非遗书法文化定格定位习字法、非遗手工剪纸、非遗手艺橘手制作以及真人图书馆等活动极大提升了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内涵与职能,也可以说是博物馆的一大特色。

2 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问题

2.1 认定及保护方式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需要从认定阶段开始,就好比建设一座高楼要打好地基一样。根据“非遗”的定义、特点和与图书馆的关系,以及“非遗”所独特的文化背景、文化价值、民族风俗、地域特点,自身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等情况来分析。

图书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并不是单纯的收与藏就可以“一步到位”的,也不是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就可以万事大吉的。“非遗”有其自身的特点及认定、保护规律,涉及到多学科,需要多种研究方法。同时 “非遗”也会受到新兴文化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其动态发展的特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又一新的特点,也是当前图书馆保护方式的问题所在[2]。

2.2 文献化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化主要是将“非遗”的精华以文字记载、音像记录的形式进行信息文本化的过程。临沭县白旄镇石埠子村的“杞柳编织”在2008年6月7日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该村作为“中国柳编之都”极具特色。自汉朝时期,当地居民就有因地制宜,利用杞柳编织多种生活器物的习惯。尤其在衡器没有普及之前,我国中原以东地区主要依靠杞柳编织的“升筐”“斗”“笆子”为称量粮食容器。20世纪中期,传统杞柳编织又创新发展为单一条编技艺,所生产各式各样的提篮、花筐等工艺品,远销美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杞柳编织传统技艺主要5个步骤:一是杞柳收获、剥皮晒干;二是将柳条浸软或蒸煮软化;三是用麻皮碾制纬经;四是在保持潮湿的屋子里按模型编织;五是图案装饰、修整,如把象征吉祥、喜庆、平安、丰收等图案以多种手工技艺编织或印制在不同位置上,显得十分美观大方。但随着各种塑料制品充斥传统市场,杞柳编织品逐渐失去实用价值,加之传统工艺的民间老艺人相继谢世,古老的杞柳编织传统工艺濒临消亡,已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3]。图书馆在保护“杞柳编织”文化的过程中,以杞柳品种、种植条件、编织加工工艺等为切入点向这些传统工艺传承人进行询问,获得了大量的图片、视频以及文字资料。最后,利用图书馆对文献资料的专业知识将采访中获得的资料整理、编辑、制成相关的书籍资料。

2.3 知识产权问题

张明建的彩印花布艺术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一绝”,2011年彩印花布被临沂市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张明建及其彩印花布艺术知名度的提高,国内许多地方出现了其彩印花布原创图案被剽窃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当地文化部门积极主动联系相关知识产权保护机构,现场为张明建的彩印花布设计了商标标识,同时对彩印花布的版权、专利进行登记受理为彩印花布这一非遗产品上了“保险”。 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可以很好地帮助“非遗”传承人学习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 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的优化策略

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来看还有很多实实在在的问题,阶段性的研究成果比较低,全民参与的程度不高;而且“非遗”种类多样,复杂,个体之间有不同的特性,需要采取不同的文献化方式加以保护。同时大多数“非遗”成果在广大的农村,需要我们从实践入手,到广大乡村、田野去挖掘,去走访,去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并完成自身成果的转化,以促进 “非遗” 的可持续发展。

3.1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往往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作为背景,是人与人在生产活动、长时间实践研究中所产生的,也不是几个人就能制造出来的,往往需要几百上千年的积累与文化沉淀,在加上民间艺术家的传承、加工、润色、提炼,一步步发展而来。具有易失传,不易发展传承的特点。因此,“非遗”的保护需要我们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到田野中去。

3.2 不同属性,不同特性的文献化

不同特点,不同属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不同的文献化进程。图书馆应当根据它们不同的类型与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不同内容的文献化工作。例如:临沂的民间剪纸比较普遍,很多地方都有剪纸的传统和习惯,这些剪纸设计美观,工艺精湛。节日之时,喜庆之日,都用五颜六色的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用来装饰环境,烘托气氛。费县的剪纸品种多、花样全,主要有:喜花,多是结婚时用,大红纸剪成的喜、福等图案;饼花,姑娘出嫁时带往婆家饼上盖的花;灯花,新娘带往婆家灯罩上盖的花;窗花,新房或节日期间装饰窗户的花,这个最为流行;鞋花,鞋面上的绣花底样;枕头绣花,成对的两头的花样不重复;还有荷包花、帽花、肚兜花、手帕花等,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增添了喜庆,带来了乐趣。民间剪纸属于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主要涉及了美术、民间手工技艺等。图书馆在保护这种类型的“非遗”文献过程中就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一方面要保护传承人的知识产权;另一方面对其使用的工具,文字、影音和图像都要有详细的记录。在尊重传统民间艺人、知识产权的前提下,根据剪纸本身的特点采取录音、录像,引入“非遗”文献库,鼓励年轻人学习传承的形式对其加以宣传和保护。

3.3 发挥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势建立非遗数据库

非遗数据库的建立是一项个性化突出,复杂而系统的工程,牵扯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方面面。高校图书馆应当利用自身的数字化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建立有着自身特点的非遗数据库。研究表明,非遗数据库的地域特点越突出、文化色彩越浓厚,其价值就越大,就越符合读者需求[4]。因此,图书馆建设好非遗数据库,既扩大了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提升了图书馆的文化内涵,又使得今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现能够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迅速传递,兼容并蓄。

临沂大学图书馆经常开展的真人图书服务也很有特色。“真人图书馆”最早起源于丹麦哥本哈根。在国内,上海交大自2008年首次进行引进,现已陆续有不少高校和社会组织开展活动。“真人图书馆”倡导“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一本书”,以人的经历为书的内容,邀请各种不同人生经历的人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分享自己的人生,读者以一种面对面沟通的形式来完成“图书”的阅读。借阅的方式是“面对面”地沟通交流,读者在阅读“真人图书”过程中,把自己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真人图书”,现场即得到“真人图书”的解答,从而达到学习和阅读的目的。

4 结束语

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迫在眉睫,图书馆参与非遗保护的工作,不但需要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更需要图书馆同仁的密切配合。我国图书馆在非遗保护工作上仍就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还有很多路要走。要努力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处理体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馆藏建设,设立专门的非物质文化研究部门,完善工作上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及时的吸取和采纳来自各个领域的反馈信息,从而更好地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因为本文所调查的对象是有限的,因此笔者所能获得的数据也是有限的,加上作者本身时间和能力的限制,本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特色数据库建设不深入、不完善,还没形成一套完整数据库建设体系;数字化保护不足,还停留在原始的档案保护阶段;非遗资源共享性差、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职能欠缺、资金来源不足等问题。

但是,瑕不掩瑜,经过不懈努力,本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研究过程中,也逐步明确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希望能为沂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与整理工作贡献绵薄之力。

猜你喜欢

编织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体验编织的乐趣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一针一线编织爱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Tough Nut to C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