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非遗创新发展的探讨
——以昌黎地秧歌传承为例

2018-01-23王成成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昌黎秧歌文化遗产

王成成

(秦皇岛市群众艺术馆,河北 秦皇岛 066000)

秦皇岛市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人文底蕴深厚。近年来,秦皇岛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蒸蒸日上。2017年有22个项目获批市级非遗项目,2018年又有2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名录。目前已完成省级第五批传承人推荐工作,正在组织市级第五批传承人申报工作。全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省级项目37项,市级项目112项;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人,省级传承人26人,市级传承人125人;建立了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2个传承保护示范基地,5个河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做法,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典型。下面以昌黎地秧歌为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就非遗创新发展谈几点粗浅认识。

1 昌黎地秧歌的基本情况

传统舞蹈类非遗项目昌黎地秧歌于2006年5月20日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昌黎地秧歌是昌黎县域内普遍流传的一种自娱性较强的民间舞蹈,来自于平民百姓,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产生年代久远,据考证至少可以追溯到元代。历经千年,昌黎地秧歌艺术魅力不减,风采与日俱增,已经成为秦皇岛乃至冀东地区特色的文化品牌,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喜爱。在它的发源地昌黎流传着这样的说法 “饭不吃、酒不喝,不能不扭大秧歌”“米不碾、面不磨,不能不看大秧歌”[1]。发展到今天,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消闲和娱乐方式,但昌黎地秧歌也没有被“冷落”。相反,通过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其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地域风味更加浓郁。昌黎县目前有近百个秧歌队,近千人的秧歌角儿,秧歌大军“浩浩荡荡”,以著名民间艺人周国宝为代表的周派、以张谦为代表的张派、以卢凤春为代表的卢派等几种地秧歌的风格流派各具魅力,家喻户晓。昌黎地秧歌成为了昌黎的“文化大使”,文化先进县的“重要分子”。可以说,昌黎文化的根本在民间文化艺术,而民间文化艺术的典型就是昌黎地秧歌。

2 昌黎地秧歌得以传承发展的根源

在昌黎地秧歌的演变与发展过程中,面对现代文化的冲击,昌黎地秧歌展现出顽强的艺术生命力,成为艺术百花园中最绚丽的文化瑰宝。

2.1 传统魅力是昌黎地秧歌生存发展的基础

地秧歌舞蹈艺术来源于民间,融入了劳动人民的真情实感,有着充盈饱满的故事情节。昌黎地秧歌以叙事性、内在性、协调性、连续性、灵活性、层次性为主要风格特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地秧歌既是劳动人民相互依存的一种内心力和凝聚力,又是劳动人民祖祖辈辈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向往和寄托,每个细胞都活跃着原生基因。形象地说,“地秧歌是从老百姓的心里长出来的艺术”,它的根在民间,反映的是百姓意愿和情感,表现的是欢愉和喜庆。百姓愿意看、愿意扭。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第一次接触地秧歌的人,必然会被昌黎地秧歌夸张、幽默而又不失淳朴的风格深深吸引。即使单从表象来说,昌黎地秧歌也是大有“看头儿”。妞、丑、擓、公子各行当之间精妙绝伦的配合,眼花缭乱、随性舞动的绢花以及韵律感极强的节奏,都会给人以美感。只要唢呐(秧歌伴奏曲)响起,“秧歌迷”就全身心投入,无需考虑舞蹈的结构和元素,没有约定俗成的动作和套路,不自觉地做出连自己都意想不到的精彩动作,唢呐不息,动作不止。昌黎地秧歌虽然来自于民间,但土而不俗,娇而不媚。正是因为浸润着乡土文化气息,有着原生态的韵味,昌黎地秧歌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不断焕发出无以伦比的艺术魅力。

2.2 创新发展是昌黎地秧歌持续发展的关键

昌黎地秧歌如许多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也面临着生存环境、艺人断档等危机,经历了不断扬弃、传承、创新的过程。为促进这一民间艺术延续辉煌,昌黎县提出“把昌黎地秧歌打造成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的发展战略,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大量开创性工作。昌黎县在抢救地秧歌艺术的工作中,扶持地秧歌传承人,积极鼓励家族传承、师徒传承或其他有效方式,招徒弟、纳学员,整合秧歌艺人,壮大队伍。秧歌艺人不但扭秧歌,更侧重于教秧歌、论秧歌。每年组织地秧歌培训或研讨会,秧歌艺术大师、著名专家学者悉心讲解、教授昌黎地秧歌。培训范围涵盖面非常宽泛,各乡镇文艺骨干、全县中小学艺术教师、秧歌爱好者等。同时,坚持“从娃娃抓起”,积极开展昌黎地秧歌进校园活动,把昌黎地秧歌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全县中小学推广、普及。为进一步拓展秧歌阵地,让秧歌上讲台、登舞台,又创办了3个地秧歌传习所,各类秧歌比赛展演活动随之蓬蓬勃勃的开展起来。

如果说传承是保护的首要任务,那么创新则是发展地秧歌的迫切需要[2]。昌黎地秧歌并不“尽善尽美”,在保护地秧歌艺术原始风味的基础上,大胆改革、继承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使其获得新的生命力。由于特殊地理位置、战争和移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昌黎地秧歌也融入了其他民族和地区的民间艺术,例如在角色、结构、服饰上受蒙古族文化影响,丑角所戴的“缨子帽”就是从蒙古服饰发展而来的。在创新过程中,昌黎地秧歌从风格、形式到内容被重新赋予了时代色彩,更符合现代审美情趣,更加贴近群众生活。服装新了、道具新了、内容新了,但昌黎地秧歌的韵味犹在,精神还在,所以,无论是秧歌出自《跑驴》《戏蝈蝈》《扑蝶》《红娘》,还是广场秧歌《火火的秧歌扭起来》等,被改编后经受住了时间和群众的检验,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昌黎地秧歌做到了与时俱进,在保护中传承,在发展中壮大,在普及中提高,形成了良性发展模式,推动了昌黎地秧歌艺术走向繁荣。

2.3 传播交流使昌黎地秧歌艺术走向更高舞台

昌黎地秧歌是重要的民间艺术瑰宝,为让更多人目睹她的风采,真实感受她的艺术魅力。多年来,致力于地秧歌艺术“走出去”,多次在央视,地方电视台以专题节目的形式与观众见面,并在各种活动中露脸,2011年,昌黎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地秧歌、民歌)荣誉称号。2016年7月,昌黎地秧歌在韩国釜山参加了“重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演出,《炫舞奤风》喜获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就这样,昌黎地秧歌从街头走上了舞台,从乡村走向了城市,从中国走向了世界,在提升秦皇岛旅游文化内涵、打造国际化旅游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 非遗创新发展思路

目前,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许多珍稀的民俗技艺和民间文艺伴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销声匿迹[3];过去搜集整理的图文资料、音像资料也急需“再度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工作急需加强,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3.1 提高优秀传统文化工作自觉性

纵观昌黎地秧歌传承发展,能够认识到,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这几年有了较好的开端,但各县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工作力度不强。这些问题源于一些部门和领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认识上还存在着种种误区。例如,重申报而轻保护、重开发而轻管理,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软任务”、视经济建设为“硬任务”,工作多侧重于“硬任务”等等。我们应该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和危机意识,充分认识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珍爱、尊重祖先传下来的精神财富,对处于弱势地位且脆弱无比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刻不容缓地采取有效措施抢救与保护,使之再现生机与活力,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3.2 加强非遗传承保护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关键,要有效、有序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机构和队伍不可缺少。要切实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领导,构建非遗制度体系、传播体系、传承体系、产业体系和生态体系,抓好非遗项目、传承人、场所、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价值观导向等关键环节,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3 完善非遗创新发展各项机制

积极推进非遗的生产性、开放性保护,将非遗与市场对接,将个体形态存在的传承人转变成群体传承,将文化事业转变为文化产业,使非遗的保护传承有动力、有激励。以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激励非遗传承人培养传人、拓展市场,做成非遗产业。市、县文化部门对列入市级以上非遗项目的保护状况,分门别类进行诊断评估,提出非遗保护利用开发的5年规划,落实人员、资金、场所、设施、机构和体制机制。完善秦皇岛市非遗保护档案,建立信息数据库,创建非遗网站。

3.4 进一步加大非遗传承发展资金投入

资金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保障。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经费投入不足,由于缺少专项经费,无法添置必备的电脑、照相机、摄像机等,致使普查工作难以进行,代表性传承人的扶持和资助也难以落到实处。为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大经费投入,将保护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以保障此项工作的正常进行。在资金筹措方面,可以通过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吸纳企业和社会团体的赞助、走市场化和产业化运作道路等多种渠道,更好推进非遗传承发展。

3.5 增加区域交流合作

每年传统节日、重大节庆日、旅游旺季均开展非遗展演展示活动。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为契机,多次组织非遗保护领域知名专家举办讲座、访谈、培训等活动,向社会公众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发布非遗保护工作进展和成果,进行全面的社会宣传和广泛动员。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运河、一带一路等时代背景下,加强与国际、国内等地的非遗文化交流合作,参加各地举办的花会展演、特色文化博览会、民俗文化节等活动。

4 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重要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创新传承发展是必经之路。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在非遗工作者和传承人的不断努力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各项机制不断完善,在新时代必将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

猜你喜欢

昌黎秧歌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CSAMT在昌黎——黄金海岸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
昌黎地秧歌
Tough Nut to C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