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经闭式引流加尿激酶治疗的疗效分析

2018-01-21王红岩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20期
关键词:胸膜炎闭式结核性

张 昕 王红岩

(辽宁省锦州市传染病医院,辽宁 锦州 121000)

胸膜是结核分枝杆菌易感染器官之一,感染之后机体处于过敏状态而引发渗出性胸膜炎,其中胸膜积液是人体对于致病菌迟发性变态反应的常见表现。结核性胸膜炎发病早期多表现为干性炎症、胸膜充血水肿等,随着病情进一步恶化,浆液(含有大量纤维蛋白以及其他蛋白质)渗出则形成渗出性胸膜炎,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则会造成大量蛋白在脏、壁层胸膜沉积导致胸廓、脊柱变形、呼吸受限,如果胸液长期存在后期则可发展为结核性脓胸,增加治疗难度[1]。本研究中以65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为例,主要探讨闭式引流加尿激酶治疗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样本选取时间: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样本对象:我院收治的65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现将分组资料整理如下:对照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45.2±5.3)岁。观察组男21例,女12例,年龄19~73岁,平均年龄(45.6±5.5)岁。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详细了解研究内容后,均自愿入组参与研究;②患者经检查均符合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标准,PPD实验、结核抗体检测均为阳性,胸部彩超显示胸腔积液中等量以上[2]。排除标准:手术禁忌证、合并严重肝肾疾病等患者。上述指标组间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经皮胸腔穿刺治疗,根据胸腔彩超定位结果穿刺抽液,3天1次,1次抽取150~300 mL,直至无胸液抽出为止。观察组患者实施闭式引流加尿激酶治疗,在B超下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将胸液完全排出之后,将1×105U尿激酶(吉林敖东洮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20141107)与40 mL 0.9%氯化钠溶液混合后注入胸膜腔,同时关闭引流管阀门,促使药物在胸腔内保留1 d,然后开阀门通过引流管进行排液,3 d注射1次,持续治疗4~6次。另外两组患者统一予以抗结核治疗方案:0.3 g异烟肼+0.45 g利福平+0.75 g乙胺丁醇+1.5 g吡嗪酰胺,口服每天1次。

1.3 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进行胸膜厚度(彩超测量)、胸水中蛋白水平(生化检查)检测对比。②评价抗结核治疗效果,标准:显效:“发热、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消失,胸水吸收、肺部呼吸音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胸水部分吸收、患侧呼吸音低于健侧;无效:上述标准均未达到。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③统计对比两组患者胸水吸收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根据SSP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分析处理,胸膜厚度、胸水中蛋白水平采用t检验,以(±s)表示,计数资料(%、n)采用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胸膜厚度、胸水中蛋白水平对比:对照组患者治疗前胸膜厚度、胸水中蛋白水平分别为(0.7±0.2)cm、(35.4±4.1)g/L;治疗后分别为(0.7±0.1)cm、(34.2±4.3)g/L。观察组患者治疗前胸膜厚度、胸水中蛋白水平分别为(0.7±0.1)cm、(35.1±4.5)g/L;治疗后分别为(0.4±0.1)cm、(24.6±3.3)g/L。治疗前两组患者胸膜厚度、胸水中蛋白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t值分别为0.098、0.258;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4.051、6.028;P<0.05)。

2.2 治疗效果对比: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1%(25/32),其中显效14例、有效11例、无效7例,分别占比43.8%、34.4%、21.9%。观察组患者33例,治疗后显效18例(54.5%)、无效14例(42.4%)、无效1例(12.1%),总有效率为97.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χ2=7.052,P<0.05)。

2.3 胸水吸收时间对比:观察组胸水吸收时间为(26.4±3.2)d,明显短于对照组(16.8±2.6)d,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t=6.739,P<0.05)。

3 讨 论

结核性胸膜炎主要是指肺部结核炎症累及胸膜时所致的胸膜炎症,在某些情况下胸膜炎是通过血行感染而致病的,也有部分是与机体的变态反应有关,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3]。研究发现,该疾病患者胸水中蛋白以及纤维蛋白含量处于较高水平[4]。因此如果单纯使用抗结核治疗,会导致胸水吸收慢,诱发胸膜肥厚粘连等情况,部分严重患者可能出现肺功能衰竭以及肺膨胀不全等症状,因此临床实践中医师多主张采用联合治疗方案,通过快速清除积液以解除对心肺血管的压迫,对于改善患者呼吸状态以及结核中毒症状、肺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常规治疗方法为经皮胸腔穿刺治疗,耗时耗力,每次抽取积液量<1000 mL,需要反复多次操作,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因此患者耐受性低[5]。另外术中常会出现气胸、胸膜反应等并发症,穿刺间歇期则易诱发胸膜肥厚粘连,预后较差。胸腔闭式引流术改善了上述问题,引流速度能够动态调整,一般以50 mL/min较为适宜,因此可避免因积液排出体外导致胸腔压力骤降造成各种意外事件。有学者研究指出,胸腔积液形成胸膜肥厚粘连主要与白细胞数量以及蛋白含量变化存在相关性,临床治疗关键在于降解积液中纤维蛋白以及降低炎性反应[6]。尿激酶是一种蛋白水解酶,能够激活溶酶原有效降解纤维蛋白以及裂解产物实现降低积液黏稠度的作用,可为引流创造有力条件,同时由于此时纤维蛋白不易发生沉积,因而能够有效预防胸膜肥厚粘连以及清除间隔,对于肺复张作用突出。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胸膜厚度、胸水中蛋白水平改善,胸水吸收时间缩短,且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闭式引流加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患者效果突出,明显优于经皮胸腔穿刺治疗,预后良好。

综上所述,闭式引流加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胸膜炎闭式结核性
NEAT1和miR-146a在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脑脊液药物浓度与结核性脑膜脑炎疗效的相关性
沿海电厂闭式水换热器失效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
Ommaya囊与腰大池介入对结核性脑膜脑炎并脑积水的疗效对比
高炉半闭式液压油箱的开发和应用
更正
结核性胸膜炎和癌性胸膜炎的临床分析
液压机闭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结核性胸膜炎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意义探析
工程车辆闭式液压行走控制系统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