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诊断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应用与影像学特征分析

2018-01-20章瑞萍

中外医疗 2018年27期
关键词:易损脂质颈动脉

章瑞萍

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超声科,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30

易损斑块即为以颈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具备结构破裂趋向、容易诱发血栓形成或(和)发展快速的危险斑块。易损斑块结构意外破损、血小板活性激发、血栓生成等,均是诱发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异常的重要因素,缺血性脑血管病通常是最后结局。有研究表明,大概有30.0%的脑卒中患者发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相关性,且以上数据处于逐年上升的趋势。过去也有研究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回声特征为脑卒中风险预估的一种敏感因子,低回声斑块者脑卒中的风险显著高于高回声斑块者,这也是斑块回声成为预测脑卒中风险的一大因素原因之一[1]。早期辨识斑块特征,对于预防缺血性卒中以及预测高危人群的风险因子,具有很大现实意义。当下,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影像学检查手段繁多,超声作为一种无创先进检测技术,在易损斑块检测中发挥的价值已得到肯定,该文方便选择2016年1月—2017年7月收治的4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该院收治的40例脑梗死患者(观察组),以及同期在该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50名 (健康组)为研究对象,该次研究通过了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对象对该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排除肝肾功能严重异常以及合并严重认知障碍者。观察组中男28例,女 12 例;年龄 54~74 岁,平均(67.1±5.4)岁。健康组中男 32 例,女 18 例;年龄 51~75 岁,平均(69.5±7.1)岁。两组受检者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与方法

1.2.1 仪器 飞利浦iU2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具备L12-SMHz以及CS-1MHz探头。

1.2.2 检测方法 协助受检者在检查全程保持平卧位,应用垫枕把肩颈位置稍稍垫高,头轻微后仰,稍偏向检查者对侧,充分外显颈部。按照从下至上的方向进行扫描检查,包括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对后壁的内膜中层厚度进行测量,借此方式去明确回声强度高低,观察受检者是否存有颈动脉斑块,斑块规格、形状、方位及是否产生溃疡面等;了解斑块发展的正常趋势,是偏心性生长,还是向心性生长;采用观察斑块内部回声强度的方式,区分易损斑块、扁平斑块、软斑以及硬斑几种病理分型。不稳定斑块有易损斑块、扁平斑与软斑圈3大类型。

1.3 观察指标

1.3.1 诊断标准 ①颈动脉超声阴性:内膜-中层厚度(IMT)<1.0 mm;②颈动脉超声阳性:IMT≥1.0 mm;内-中膜增厚:IMT 1.0~1.5 mm;斑块产生:IMT>1.5 mm。

1.3.2 斑块分型 仔细观察脂质坏死核心、钙化、斑块内出血或者血栓、斑块纤维帽与胆固醇结晶等,对患者的斑块类型进行判断,其中易损斑块为脂质坏死核心面<40%,且伴薄纤维帽斑块。而纤维帽厚度<65 μm则是易损斑块的一个鉴别要求。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表示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 t检验,率(%)表示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2.5%(29/40),显著高于健康组12.0%(6/50),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226,P<0.01)。 观察组中超声一共检出斑块93个,其中稳定斑块46个,占总比例的49.46%,易损斑块47个,占总比例的50.54%。该组患者超声平均检查时间为11.5 min。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检测出斑块中的血管及其血流速度。

3 讨论

在理想状态下,颈动脉外膜层存在于动脉滋养血管上,管腔内血液中血细胞对内膜层进行直接弥漫供氧。若存在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危险因素,颈动脉内皮细胞结构完整性将会被破坏,在白介素以及肿瘤坏死因子的共同作用下,大量单核细胞黏附在内皮细胞上,最后演变成吞噬细胞,促使密度脂蛋白(oxLDL)变成斑块中的特征性细胞——泡沫细胞,其为脉粥样硬化初期病变的“脂纹”形成期[2]。此外,破损的内膜激活了血浆中大量血小板的生物活性,汇集在内膜表层,产生附壁血栓。伴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的的发展进程,脉内-中膜厚度相应增加,血液内弥漫氧供量降低,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出现缺血、缺氧表征,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释放过程创造条件,促使初有的微血管内皮细胞形成生毛细血管。当下已有临床实践研究表明,颈动脉斑块中新生血管的生成和斑块易损性存在相关性。脑梗死的发生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诱发的低灌注相关之外,易损斑块脱落而诱发的脑血栓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危险因子。故此对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进行诊断,有助于预测脑卒中发生的概率,结合相关诊断结果,进行预防性用药,进而有效预防脑卒中的发生与发展[3]。

颈动脉粥样斑块多发生在颈总动脉分叉位置,部分患者会发生在初始段,发生在颈外动脉段的患者相对罕见[4]。斑块形态不一,呈现出不规则形态,分布形势以弥漫性与局限性为主[5]。斑块当中的不定形坏死崩解产物、脂质、血栓的物力机械特性、钙化与出血等都存在差异,所以,在颈动脉血管内压力的作用下,斑块的形态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钙化以及纤维的形态变化比不定形坏死崩解产物、血栓、斑块内出血、脂质混合物以及脂质的形态变化具有更大的差异性。故,钙化以及纤维的彩色编码为蓝色,而脂质混合物、不定形坏死崩解产物、血栓、斑块内出血的彩色编码则是绿色。相关资料中提及,斑块纤维帽主要由平滑肌细胞、胶原纤维、蛋白聚糖与少量弹力纤维组成。最近一项新的技术将造影剂应用于超声,超声造影能较准确的判定动脉狭窄程度、斑块边界、显示斑块表面的溃疡以及斑块内的新生血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鉴别出低回声颈动脉斑块中血管丰富的有潜在易损性的斑块,该文研究结果与其间有高度相似性[6]。

通过该文研究,认为超声造影技术可以判断斑块性质,尤其可以早期发现并量化分析新生血管的密度,可以定期随访药物疗效,指导临床用药,以达到早期的正确临床干预。但超声的局限性在于检查的准确性受操作者经验的影响,不同操作者之间的误差非常明显[7]。若颈动脉合并表面溃疡的斑块,脑梗死发生率会相应增加,在彩色多普勒的辅助下,能够明确斑块表层是否出现溃疡[8];结合颈动脉斑块的解剖类型,可将其细化为稳定、不稳定与破裂斑块,纤维帽和核心比例是影响斑块稳定性高低的直接性因素,两者比值越小,代表斑块稳定性越差,易脱落,属于易损斑块[9],临床诊断中应给予其一定重视。

该次研究中,观察组中40例患者有29例检出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为72.50%,仅少数患者无动脉粥样斑块,并且其余患者大部分为软斑,而健康组仅少部分患者检出动脉粥样斑块(12.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了采用超声检测易损斑块的可行性与精确性,同时检查结果提示易损斑块与脑卒中存在一定相关性。观察组中超声一共检出斑块93个,其中稳定斑块46个,占总比例的49.46%,易损斑块47个,占总比例的50.54%。该研究结果与同类研究相似,张东兵[10]对3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颈动脉易损斑块诊断,同时采取超声实时组织弹性成像处理,结果显示超声诊断易损斑块准确率达到90%,可见超声诊断符合率较高。故此,可将超声检查结果视为脑卒中的诊断依据之一,为临床早期预防性与治疗性用药做出相应指导。

综上所述,采用超声技术能够较为准确的检出易损斑块,且颈动脉易损斑块与脑卒中存在一定相关性。故此临床在对脑卒中疾病诊治过程中可将超声检出结果作为参照依据,以优化患者临床治疗与预后效果。但是,该次研究样本量较小,还需要在以后研究中采取大样本进行验证。

猜你喜欢

易损脂质颈动脉
复方一枝蒿提取物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
姜黄素诱协同阿托伐他汀稳定易损斑块的作用与机制
白杨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药动学行为
马钱子碱固体脂质纳米粒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
超声造影联合常规超声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疗效
更正声明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川陈皮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