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科微量泵用药的常见并发症及防治的研究进展

2018-01-19朱春荷

健康大视野 2018年19期
关键词:并发症综述儿科

朱春荷

【摘 要】:了解儿科微量泵用药的常见并发症及防治的研究现状。通过对以往文献进行综述,发现儿科微量泵用药常见并发症有药物外渗、静脉炎、管道阻塞、管路脱落等,防治措施有:密切巡视观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正确使用微量泵、管路妥善固定等。加强对儿科微量泵用药并发症的预防和防治,至关重要。加强微量泵用药过程的管理与监护,规范各个操作环节,是保证儿科用药安全的关键。

【关键词】:儿科;微量泵;并发症;综述

【中图分类号】R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9--01

微量泵用药是使用微量注射泵,将药液精确、微量、均匀、持续地泵入体内的方法,并可根据需要随时调整药物输注速度[1],提高了用药安全系数和有效性。小儿是个特殊群体,心肺肾功能发育尚不完全,除了穿刺困难外,对静脉液体入量也有较高的要求,液体人量过多、过快可能导致心肾功能损害[2]。经静脉留置针微量泵用药在儿科广泛应用。现就其常见的并发症及防治做一简要综述。

1 药物外渗

药物外渗是儿科微量泵用药较严重的并发症,较多文献显示[3-5],药物外渗为微量泵用药的第一位并发症。

1.1 常见原因

1.1.1 微量泵用药过程中,局部出现液体渗漏,微量泵不能及时报警,仍正常工作,如未及时发现,微量泵的持续推进作用可加大药物的渗出量。

1.1.2 患儿小,不能正确表达。

1.1.3 药物刺激性强、渗透压高。如血管活性药物、葡萄糖酸钙等,一旦外渗将会产生严重后果。

1.1.4 微量泵用药速度快或持续时间长。

1.2 防治方法

1.2.1 密切巡视观察 观察患儿有无哭闹,积极寻找哭闹原因。对输液部位要用“一看、二摸、三对比”的方法来观察。首先观察局部颜色、温度,有无药液外渗、肿胀。怀疑药液外渗时,可用手指轻压留置针针尖部位,有压痕或局部皮肤质地由软变硬表示外渗;如穿刺在四肢静脉,“一看、二摸”还不能确定,用对侧肢体比较,来发现有没有外渗[6]。

1.2.2 合理安排用药 外周静脉留置针尽量避免输注刺激性强、渗透压高的药物,避免一个通路同时应用三种以上药物。

2 静脉炎

静脉炎是儿科微量泵用药较常见的并发症,主要症状有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如绳索般硬、滚、滑且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7]。

2.1 常见原因

2.1.1 皮肤表面的微生物通过针眼进入血管。

2.1.2 留置针时间过长。

2.1.3 药物刺激性强、渗透压较高,可刺激血管壁,使血管痉挛、收缩,局部疼痛,静脉呈条索状变硬,易局部液体渗出 ,其留置针部位肿胀 、静脉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8-9]。

2.1.4 患儿免疫力低。

2.2 防治方法

2.2.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无论静脉留置针留置过程中还是留置后的维护,都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这是预防感染的关键。每天按无菌操作要求,更换微量泵用药的管道及药物,对于脱落或松动的肝素帽或三通阀,需立即除去,消毒后更换新肝素帽或三通阀。

2.2.2 密切观察 保持静脉留置针针眼处皮肤清洁、干燥,观察有无红肿、疼痛、沿置管方向有无红线、全身有无发热等。根据患儿出汗、敷贴卷边情况及时更换敷贴。

3 管道阻塞

3.1 常见原因

3.1.1 血栓性堵塞是由于血液在管腔内形成血凝块或血栓所致,如反复穿刺致血管内膜损伤,或病人血液的高凝状态,输液滴空、忘记打开三通阀、输注速度过慢、管道内回血未及时处理等。

3.1.2 非血栓性堵塞的原因较多,如管道扭曲、打折、药物结晶沉积、异物颗粒堵塞、留置针针尖贴到血管壁致输液不畅等。另外是输液的分子量较大,液体黏稠度大,用药后冲洗不规范,导致管道堵塞。

3.2 防治方法

3.2.1 正确使用微量泵 掌握微量泵的功能及性能,定期检测、及时维修,确保安全运用。当微量泵出现阻塞报警时,应及时处理,另外由于延长管有一定的弹性、容量大,这时应该断开接头释放延长管内压力后再继续泵入。对于微量泵泵入药物速度过慢易引发回血和血凝块堵管的情况,可酌情稀释药液,提高泵入速度。放置微量泵时应高于床头,可增加延长管内压力,减少回血的发生。

3.2.2 正确处理回血 加强巡视和观察,避免延长管打折和扭曲,如有血凝块,应先用注射器抽出。如延长管内有回血,还需更换用药的管道 。

3.2.3 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掌握常用药物的性质、药理及配伍禁忌,一般将同种药物共用一个通道。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使用同一通道时,应在药物输注后应仔细观察15分钟,确定管道内是否有药物沉淀[10]。

3.2.4 规范冲管和封管,特别在输入脂肪乳、营养液、血液制品后,以及推注不同药物之间及时脉冲式冲管,以防止血液反流、大分子物质沉积和药物配伍禁忌产生的沉淀物堵塞导管。

4 管路脱落

4.1 常见原因

4.1.1 留置针固定不当、延长管连接不紧密、患儿管路多。

4.1.2 患儿约束不牢、活动过度。

4.2 防治方法

4.2.1 管路妥善固定 理顺各个管道,对患儿进行吸痰、换药、翻身、叩背等护理操作时动作轻柔,防止扯脱管道。

4.2.2 保护性约束 约束患儿双手,防止牵拉拔脱导管或者导管接头脱落。对于比较烦躁的患儿,可以根据病情适当予以镇静。

5 小结

微量泵在儿科的应用,解决了儿科输液速度难控制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而并发症的出现会给患兒带来较大的危害和痛苦,引起了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儿科工作中,加强对儿科微量泵用药并发症的预防和防治,至关重要。加强微量泵用药过程的管理与监护,规范各个操作环节,是保证儿科用药安全的关键。在微量泵的正确使用方面仍须进一步探讨、无菌技术方面仍需进一步规范,严防并发症的发生,使微量泵用药护理更加完善,提升整体护理质量,达到满意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王静.浅谈微量注射泵在心胸外科的应用管理[J].中国乡村医药,2014,(6):93-94.

李岩,刘光磊,高书焕,姚焕新,柴颖.微量注射泵联合静脉留置针在儿科的应用及护理体会[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版),2010,39(22):1151-1152.

猜你喜欢

并发症综述儿科
儿科专栏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圆梦儿科大联合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舒适护理模式对疼痛感的控制效果
膝关节镜联合透明质酸钠治疗老年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