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手操作 实践感知

2018-01-19陈双林

考试周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联系生活培养能力动手操作

摘 要:为了使孩子快速掌握知识,培养孩子的发展能力,动手才是硬道理。将数学融入生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数学,把教学和操作有效地结合,这样学生才会更加快乐地学习,思维能力也会不断得到提高,学习才会更用心,知识掌握也会更扎实,并且可以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

关键词:动手操作;联系生活;培养能力

经过课程改革,数学新课标提出了十大核心概念,其中之一就是空间观念,它描述的是空间感知能力。所谓空间感知能力,指的是学生可以通过课程学习准确了解各种图形的形状、大小等基本数学概念,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便可以逐渐掌握。立体几何知识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空间观念,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而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就需要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光要掌握理论知识,更要进行适当的实践操作,并且学会自主思考,与他人进行探讨。上世纪30年代,苏联教育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曾说过:“学生需要自己动手去接触和感知知识,才能熟练掌握,如果没有经过亲身体会,教师强行把知识灌输在学生身上,结果会适得其反,不但没有学会知识,反而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小学数学不仅是让学生听课,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主动动手操作,真正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只有在动手操作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引导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一、 动手操作的必要性

空间与几何的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如在《圆柱体的体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提出以下问题:1. 将圆柱体沿底面直径无限切割后,拼凑起来的立体图形会越来越接近长方体,其中哪些性质发生了变化?哪些性质没变?2. 仔细观察圆柱体与长方体的关系,对比它们的各个部分有什么共同之处?比如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从何而来?3. 通过观察,你能否知道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用含有字母的公式如何表示?

因为无法实际操作,老师只能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观察到圆柱体与转化后长方体之间的关系,也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探究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可是学生缺乏实际操作体验。大部分学生没有实际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如果在教学之前准备大量的教具学具,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地动手操作,在实际操作中切实感受到圆柱体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体,实际体验了转化的过程,发现其中的规律,从中找到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到计算圆柱体体积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 动手操作的策略

(一) 学具的准备要充分

在正式让学生开始参与实践活动之前,老师首先要进行相关准备工作:由于小学生不具备太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老师正式开始授课前,要帮助他们检查是否准备好了所有课程所需的用具,才能确保动手操作活动的顺利展开。

(二) 动手操作的目的要求要明确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俗话说,“思想决定行动”,实际操作要做好充分准备,首先要严格要求学生的操作方法,保证学生的每一步操作都工整规范,才能让操作顺利完成。在操作之前,教师必须完成以下工作:告知学生正在进行的是什么操作?让学生明确自己的操作目的;提前规划完整的操作流程,避免学生不知如何动手;操作过程中应该思考什么问题?每一步操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在操作之后我们应该得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不但要明确这些教学要求,避免学生盲目操作,还要嘱咐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细心观察,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动手操作活动探讨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时,要求“以同桌为单位,请拿出你们手中的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共同配合,实际操作用它们来摆一个长方体,仔细想一想,这些长方体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对于学生来说,以前所学的都是平面图形,属于二维空间,体积作为立体图形,让学生重新认知了三维空间,这次过渡是学生空间观念的改变,在几何体系中是一个重大进展。然而学生对立体图形的感知并不是很清晰,所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加强实际展示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学会实际操作,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活动要求目的性和指向性就比较明确。学生明确动手操作的方法和我们为什么要拼摆,并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得出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三) 操作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动手操作的时间

更多的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并不会留太多时间给学生思考,而是在提出问题后希望学生可以立即给出答案,很多学生由于缺乏认知,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无法理解,所以无法顺利回答老师的问题。因此,老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理解和思考,老师从侧面点拨,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让学生主动思考和得出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在学生困惑后老师直接解答。另外,老师要统筹兼顾,鼓励学生动手,并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一般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如上面案例提到的,让学生在小组内摆一摆,不仅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也参与到动手操作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看一看,

摸一摸,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等,动脑思维,掌握了图形的特征。如:在认识物体时,摸一摸物体有多少个面,多少条棱,多少个顶点,

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折一折,看一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是什么样的;量一量每条边有多长。在实物中摸到了,认识了,就形成了一个清晰的感知,形成了空间观念。

(四) 教师加强指导

重视教师的示范,注意教给学生的方法。在训练中,通常分两步走。第一步:边做边教方法。例如教学生量线段的长度、用直尺画线段、规范地画出长方形的方法等,我都先在黑板上一步一步画出正确的方法,让学生可以通过参照,准确无误地看到操作的过程,再自己进行动手操作。第二步:指导学生边操作边观察,从整体到重点。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我指导学生用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块摆一摆,求出长方形的面积。这时,学生出现两种摆法:一种是把整个长方体都铺满,得出长方体面积是8平方厘米;另一种是只铺长方形的行数与每行的个数,再相乘,结果也是8平方厘米,然后总结出第二种摆法好。最后,我让学生求一个面积较大的长方形,这时小方格不够用,学生就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用尺量长和宽,即行數和每行个数,再相乘得出长方形的面积。紧接着让学生再一次观察思考,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的求法,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五) 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动手操作

数学源自生活,在学习过程中要联系实际,一味向学生灌输理论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进而抗拒数学学习,只有将生活与数学生动地联系在一起,才能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把数学融入到实际生活中,为加强实际动手能力提供示范。例如:在学习“长度单位”时,我让学生通过量一量书本、课桌、黑板等的长度,让他们计算各种实物的周长,加深他们对“米、分米、厘米”等的认识。在教学“面积单位”的时候,我同样让学生动手操作,计算书本、课桌、黑板等的面积,加深他们对“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单位的理解。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会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多联系生活实际,多给学生一些动手的机会,我们还可以定时带学生去商场、农村、工厂等,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使数学源于现实并用于现实。

所以,要使孩子快速掌握知识,培养孩子的发展能力,动手才是硬道理。对于部分学生,可能在动作、形象思维方面略占优势,他们对于亲自动手实践过的内容更能留下较深的印象,学生的这一特质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做到:将数学融入生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数学,把教学和操作有效地结合,这样学生才会更加快乐地学习,思维能力也会不断得到提高,学习才会更用心,知识掌握也会更扎实,并且可以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

作者简介:

陈双林,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市城关区九州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联系生活培养能力动手操作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探索
“上课时间太长,下课时间太短”的启示
对九年级化学家庭小实验的实践与探索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