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倡议国内外传播效果对比
——基于语料库的媒介话语分析

2018-01-19方格格

传媒 2018年1期
关键词:语料库倡议一带

文/方格格

通过话语分析的方法研究媒介与新闻文本,历来是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论取向。诺曼·费尔克拉夫(Norman Fairclough)指出,单个语篇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媒介通过不断重复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将读者框定在自己为其设置的话语框架中,以此来行使它的权利。本文以批判话语分析的语料库研究方法为工具,研究了“一带一路”倡议在国内、国外的传播效果,并力图认清并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带一路”倡议在国外的影响力如何?外国媒体报道“一带一路”的情感取向是否与我们期待的一致?我国媒体怎样应对不同地域之间的认知差异?

一、研究背景与方法

著名学者福柯(Foucault)认为,在任何一个社会中,话语的生产都是被一套既定的程序所控制、挑选、组织和分配的。话语首先是一种语言活动,然而,此种语言活动却不同于日常的对话,它是一种渗透了权力关系的语言主体在一定社会文化语境中完成的言语行为。由此可见,话语是人们在所处社会语境中言说自己的一种方式,而新闻传播领域的话语更是社会意识和思想的一面镜子。运用批判话语分析的方法,研究某一主题在国内外不同的社会语境中所形成的传播效果和舆论反响,可以为大数据时代的媒介话语分析提供一种新的视野。

以当代中国为大背景,“一带一路”倡议(英文:the Belt and Road)无疑是本世纪我国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规划和设计,它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个部分。本文选取“一带一路”作为研究主题,是基于这一理念在我国国家规划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所面向的国际传播方向。

通过语料库分析法对“一带一路”相关主题的中外新闻报道文本进行分析和对比,既能够对互联网时代我国国家规划的传播效果做出初步的测量,也能够通过中外新闻稿件在舆论引导、价值观念上的异同来探讨“一带一路”理念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不同境遇,从而优化“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的策略。

二、语料库组成

本文主要借助批判话语分析中的语料库分析法来对国内外媒体所开展的“一带一路”主题报道进行文本分析。学者Ruth Wodak和Michael Meyer合编的《批判话语分析》一书,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批判话语分析的几种视角和方法,其中包括“语料库分析法”,即通过词频、主题词、搭配、词丛、型式等对文本信息进行话语分析。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的文本分析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庞大的样本数据以及数据挖掘的深度要求。基于新闻数据透明、公开的时代环境,语料库分析法成为进行新闻传播问题研究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的研究主要用到语料库分析法中的词频和索引分析两种基本方法。

研究样本选取上,以2017年1月至9月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的中美两国新闻报道为主。借助LexisNexis数据库对样本进行收集,以“the Belt and Road”和“一带一路”作为关键词,笔者分别搜集了相关英文报道10篇、中文报道10篇。英文报道的来源主要有:商务日报(Journal of Com merce;New York)、美国国防新闻(Defense News;Springfield)、美联储新闻服务(US Fed News S ervice;Washington)、印度海军力量(SP's Naval Forces;New Delhi),中文报道的来源主要为《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对这20篇中英文报道,笔者分别自建了两个数据库,其中中文数据库共16573字,英文数据库共49319字。

三、高频词分析

从中英文词库中笔者删除了几个词义重复的词汇,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排名前10位的高频词(表1)。

表1 高频词统计

1.对中国“主导性”的强调。从这份表格可以看出,我国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以本国为立足点,放眼世界。“一带一路”是由中国主导的合作倡议,通过“国家”和“习近平”这两个关键词,可以看出我国媒体对中国发挥主导作用的强调,以及对领导人的规划和思想的大力度宣传。例如,在多篇新闻报道中,我国主流媒体致力于向民众提供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详细解释,并实时报道该计划的进度,以满足民众的知情权。媒体稿件中多次提到习近平总书记提纲挈领的总结:“‘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以及引用的中国古代哲言“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选取领导人的发言来解释“一带一路”的核心思想,是我国新闻稿的特点之一。

在西方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稿件中,“China”作为高频词出现次数高达147次,排名首位,可以看出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主导地位得到了各国承认。同时,作为该倡议的发起国,自然也聚焦了多方目光,中国的计划、目的和发展现状,是国外媒体所关注的。

2.聚焦经济发展。中外媒体在报道中都选择了大篇幅的笔墨来聚焦经济,因此,中文词汇“贸易”“投资”对应着英文“trade”“investment”成为高频词。

我国媒体在“一带一路”倡议报道中承担着政府喉舌的作用,为取得民众支持,需要向民众强调“一带一路”蓝图能为我国带来什么。而“经济”和“发展”就成为核心词汇,媒体阐述了“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如为中国企业开展布局海外、升级产业链、打造品牌提供了平台等。而该倡议中针对合作国家的利益点,外国媒体用了贴切的“Infrastructure”(基础设施)和“investment”(投资)两个高频词,以此来表达中国强大的建造业为沿线国家带来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方面的互惠。“investment”作为高频词,多次出现在中国跨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报道中,而如何减少投资和贸易的国家壁垒,也是外媒所关注的话题之一。因此,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的经济发展规划上,中外媒体可以说初步达成了共识:一方面,中国依靠尖端技术在天然气管道、海运、空运和铁路等领域与其他合作国家开展跨国的合作项目;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所要建设的海上贸易航线和陆运铁路线,也给各国之间的商品贸易带来了极大便利。

3.国外媒体在“共享性”上提出质疑。“合作”“世界”“倡议”是我国媒体报道中的三个高频词,它体现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宗旨。“一带一路”作为一个倡议是由中国提出,希望各国积极参与,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特征。 因而“共商”“共建”“共享”就成为贯穿“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旋律。外媒报道中也多次提到“一带一路”倡议的世界性:它的目标是将中国与欧洲、非洲以及沿途其他国家联系到一起,但其报道却常用“strategy”(策略)这个具有政治色彩的表述来代替中方的“倡议”一词,企图把“一带一路”宣扬成中国一国的政治决断,掩盖其平等的、开放的、互惠的经济合作框架本质。例如,在纽约的《商业日报》(Journal of Commerce)刊发的一篇题为《So what is China's 'One Belt One Road' thing, anyway?》的报道中就提到中国打造“一带一路”合作是为了在GDP滑落的情况下继续保持高速的经济增长。这样的揣测背后,反映了某些国外媒体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质疑与担忧。他们感到不安的原因是担心这场合作最终的最大赢家只有中国,而其他国家无法从中获取所需的利益。因此,“一带一路”的共享性成为中外媒体的争论点。

4.文化支撑:对丝绸之路符号的诠释。早在2000年前我国汉使出使西域时开辟的丝绸之路就是中国与周边国家贸易通商的重要渠道,而丝绸之路的精神也薪火相传。因而“丝绸之路”成为另一个中外媒体都常用的词汇,追溯到“一带一路”倡议的名称由来,借用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符号,“一带一路”全称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它不仅是经济上的合作,也有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我国媒体在进行报道时,不仅着意描述具体的项目和计划,也在渲染一种开放的态度和广阔的胸怀。“一带一路”是敞开门迎接世界的,“丝绸之路”的符号将它与中国深远的历史和渊博的文化联系起来,为该蓝图增添了历史厚重感。

四、索引行分析

通过索引行分析以“一带一路”为中心词的上下文语料,是本文另一个重要研究部分。索引功能有诸多途径来帮助理解说话者或者写作者的态度和情感倾向,不同的形容词和副词都能透露出参差不一的情感取向。在英文语料库中,以“the Belt and Road”作为问询词,对其上下文进行查询,整理出下图索引表,如下(表2)。从以下的索引行表格,可以读出三层信息。

表2 the Belt and Road索引行

1.外媒对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肯定。通过外文报道摘取,本文发现大部分国外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持肯定态度,认为这是一个“基于正确方向的正确行动”。这样的肯定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从经济上看,“一带一路”经济合作给沿线国家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实惠。以其旗舰项目“中巴经济走廊”为例,2016年1月10日,我国跨国企业三峡集团承建的位于吉拉姆河畔的卡洛特水电站主体工程开工。缺电一直是巴基斯坦民生和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如果该项目落成,丰富的水力转化为清洁电力能源,将给百姓生活和附近企业增加不少便利。基于强大的工业实力,我国跨国企业可以给予周边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支持,而我国庞大的消费市场,也为贸易通商提供了良好的前景。而对于我国自身而言,承接海外工程可以帮助我国企业拓展海外布局,升级产业链,并有望于打造国际一流品牌的口碑。

另一方面,从政治格局上看,当今世界早已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地球村”。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以开放的姿态走出去,建立多方合作,既有利于经济互惠,也有利于文化交流。外媒形容“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国家软实力的体现。的确,合作基于信任,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建造、科研能力需要得到他国的认可。通过经济合作,让世界人民了解到全新的中国、开放的中国,有利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一个有责任与担当的大国形象。

2.外媒对中国政治策略的关注。在索引行表格中,“power”(权力)、“political”(政治的)和“strategic”(策略的)是三个高频出现的词,它们背后反映的是外媒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政治关注。由于“一带一路”是中国政府主导的跨国合作倡议,一些外媒则乐意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来分析,他们认为“一带一路”的提出是中国政府保持经济增长速度的一项举措,同时认为“一带一路”倡议能够实现的基础是中国强大的地缘政治影响力。

在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表态时,关于其属于经济合作倡议还是政治策略也颇有争议,这种争议甚至出现在同一篇报道中。例如,美国维吉尼亚州出版的《美国国防新闻周刊》(《Defense News》)曾刊发了一篇题为《中国的“一带一路”策略》(《China's 'One Belt, One Road'Strategy》)的报道。该报道中一位专家的论断就是“中国威胁论”的腔调,他认为“一带一路”是有“威胁性”的,并且目前看来口号多于行动。而另一外专家则认为“一带一路”是一个以经济合作为基础,加入了政治和策略成分的项目。

反观我国媒体,姿态大方、态度鲜明,阐述了“一带一路”是一个由中国政府主导的“中国方案”,但它致力于解决的却是世界问题。2017年1月18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曾提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个富有哲学意味的命题。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深,影响范围更广的金融危机、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以及环境治理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克服这些难题,中国所交的答卷便是“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希望各国能够在这个国际合作的框架之内,更加便利地获取自己所需的资源,秉承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实现共赢。

3.外媒对“一带一路”“互惠性”的质疑。在索引行中外媒提到合作国家对于中国出口输出的期待,“一带一路”的经济蓝图普遍得到各国的认可。但也有一些媒体对该倡议的“互惠性”持观望态度,无论是“口号多于行动”的质疑,还是将其归结于中国政府主导的全球策略,都无不透露着对“一带一路”能否真正地给参与国家带来切实利益的担忧。

而在新华社的报道《“一带一路”,当梦想照进现实(治国理政新实践)》中提到:“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同时习主席对“一带一路”含义的描述,也被收录进稿件:“就是要像水一样为所有人带来利益,而不对任何人构成威胁,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我国媒体的新闻稿着力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为消除各国的顾虑不断努力,反复强调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整体性”,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互惠性。由此可见,“一带一路”虽是中国首倡,却重在世界共享。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20篇新闻稿件的宏观、微观分析,为“一带一路”的国际传播效果做出了初步判断。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来源于一年内不同时间的中外新闻稿件对比中,本文发现中外两方的情感偏向和态度立场有时并不是完全重合的。但当外国媒体对“一带一路”提出质疑时,我国媒体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相应的正面回应,力图打消对方的顾虑和猜忌,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执行提供了有力的文化宣传保障。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打破了山河阻隔的文化壁垒,各国文化的多元性体现地更加明显,随着我国的国际多边合作不断加深,也将遇到更加“近距离”的文化碰撞和交流。怎样向世界阐述自己,成为新时代面临的重要课题。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媒体报道中,我国媒体能够及时、有力地表达我方观点、消除各方疑虑是我国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的证明。

[1]Ruth Wodak,Michael Meyer.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 [M].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td,2015.

[2]Jorgensen,Marianne,Louise Phillips.Discourse Analysis as Theory and Method[M].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2.

[3]Foucault Michel.The Archarology of Knowledge and the Discourse on Language[M].New York:Pantheon Books,1972.

[4]钱毓芳.语料库与批判话语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05).

[5]邵斌,回志明.西方媒体视野里的“中国梦”——一项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J].外语研究,2014(06).

[6]唐丽萍.语料库语言学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作为空间[J].外国语,2011(04).

[7]喻国明,李慧娟.大数据时代传播研究中语料库分析方法的价值[J].传媒,2014(01).

[8]崔莉萍.基于“一路一带”推动中华文明在欧亚大陆的再传播[J].新闻大学,2014(05).

[9]杨娜,吴鹏.基于语料库的媒介话语分析——以《纽约时报》对华妇女报道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2(09).

[10]滕延,江李平.基于语料库的语篇分析范式研究[J].外语学刊,2012(01).

猜你喜欢

语料库倡议一带
全球发展倡议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一带一路”倡议需人才护航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