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微博的“微传播”特征解析

2018-01-19彭雅洁

传媒 2018年1期
关键词:微传播受众主体

文/彭雅洁

2009年微博正式创立,深耕至今,拥有3.13亿月活跃用户,移动端占比达90%。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最新数据显示,微博用户渗透率已达37.1%,也就是说,每3个网民中就有1个人玩微博。2017年,微博推进实施垂直化战略,音乐是主推的垂直领域,阅读量曾达百亿。4月底,微博联手Billboard、尼尔森打造的实时音乐榜正式上线,旨在打造我国最权威的社交媒体平台音乐榜单。据悉,未来微博将联手国内外更多优秀音乐行业合作伙伴,共同推动音乐行业发展变革。

微博作为国内影响力最大的社交媒体之一,其音乐微博的“微传播”,在传播主体、信息特征、受众特征和信息反馈方面形成了鲜明特征,包括传播主体的多元化、音乐信息的延展性、受众身份的模糊化及信息反馈的开放化等,构成了音乐“微传播”的独特机制。基于此,笔者以微博为例,结合具体实例,探讨音乐“微传播”的四大特征,以进一步明晰新媒体在音乐传播中的价值与作用。

传播主体的多元化特征

微博的出现打破了以往信息单向、单一的传播格局,作为信息传播的核心节点,微博凭借开放性、即时性、便捷性等优势吸引了广大受众的关注,同时也吸引了大批音乐人、音乐团体、专业机构的进驻。这些专业或非专业的微博用户,利用自身公信力、专业性和大众化特色,成为音乐“微传播”的核心主体。目前,微博上发布音乐的账号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专门的音乐微博。如“音乐人”“微音乐”“微乐迷”等,此类微博所发布的信息基本是新歌速递、原创推介、明星专辑等相关信息,其功能类似于音乐播放器或实时音乐排行榜。受众能够通过此类微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音乐进行收听或予以评价。

数字音乐媒体官微账号。如“酷狗音乐”“网易云音乐”“音悦台”“虾米音乐”等网络音乐媒体的官方微博,主要扮演着音乐网站拓展宣传的角色,因此其所发布的信息基本与网站本体同步。此类微博为门户网站线下活动进行辅助宣传,在歌曲推荐方面较为随意。

专业媒体的官方微博。如“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央视音乐频道”等。此类微博以专业的音乐媒体或相关节目为根本依托,在通过微博进行预告和直播的同时,积极开展与受众互动来增强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可以说,只要所依托的媒体或节目有着一定的品牌影响力,此类微博就会成为品牌忠实受众的互动平台,进而对母体形成重要的反馈。

职业音乐人微博账号。包括歌手、指挥家、乐评人、作词家等。此类微博所发布信息相对丰富和主观,再加上其在某一领域的权威性和知名度,往往有着可观的粉丝量,所以其发布的信息能够得到广泛关注与传播,是受众最为青睐的。

综上所述,明星歌手、音乐组织、音乐节目、企业等各类微博账号构成了音乐“微传播”的多元主体结构,共同推动了音乐传播的新媒体空间拓展。

音乐信息的延展性特征

在微博平台的支撑下,音乐信息在无数个用户节点间进行分享传播,进而形成音乐现象以实现音乐价值,并构建不同传播主体、传播受体之间的音乐关系。在此过程中,音乐信息被赋予了较强的延展性,并集中体现在共享性、二次加工和娱乐性三方面。

共享性。微博音乐信息的发布主体,能够自由呈现其创作意图、音乐思想和审美诉求,或上传音乐作品,或转发评论其他作品。但这些信息一旦发布,就成了微博共享资源,其他用户能够进行自由转发、分享或评论。在微博平台上,只要是合法的微博账户,就可以共享微博上的所有音乐信息。

二次加工。音乐作为独特的表情艺术,单纯的文字符号是无法传达其内涵的,因此在对音乐信息的整理加工中,要对其进行二次加工,以拓展其表现空间。除了基本的文字描述外,影音图片可以更加形象立体地传播,以增强音乐信息的渗透力。此外,微博音乐信息在传播实践中,会大量融入不同节点的新内容。当受众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音乐信息后,往往会在原有基础上加入主观体验和感受,然后进行转发、分享等行为,有时还会自行添加相关图片或超链接等。所以,音乐信息具有较强的二次加工性,其传播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变化、扩充的过程。

娱乐性。娱乐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天性,而缓解压力、舒缓身心、消除紧张等是音乐非常重要的功能。音乐具有天然的娱乐属性,这也决定了音乐“微传播”中的音乐信息也具有娱乐性。在高节奏、高压力、高速度的现代生活中,人们通常会选择微博、微信这种及时快捷的平台去获取信息。在学习和工作之余,登录微博相关音乐信息传播主体的最新动态,在线播放关注者推荐的音乐,转发、分享或评论相关作品,不仅能够得到身心上的愉悦,而且能够实现精神上的满足。

受众身份的模糊化特征

在音乐“微传播”中,受众主动搜索自身感兴趣的明星歌手或音乐机构,然后结合自身喜好进行分组或特别关注,以及时获取最新动态信息。而具有音乐制作或表演才华的受众,还可将原创音乐作品上传到微博,成为音乐信息的传播主体。可以说,在音乐“微传播”中,受众身份出现了模糊化,并集中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受众分类界限不明显。按照传统的分类标准划分,音乐受众主要分为音乐听众、音乐观众、音乐读者和音乐网民等。但在音乐“微传播”中,不管是广播音乐、电视音乐、音乐刊物,还是专业团体或个人,纷纷注册微博账号,借助微博上传音乐作品,制作发布音乐信息,并构筑了一个囊括所有受众类别在内的庞杂网络,所有人都可成为微博用户,以往分明的界限被打破。此外,微博用户有着非常强的自主性,既可以是音乐听众或观众,也可是音乐读者,或统称音乐网民。

关注主客体之间的互换。微博粉丝是一个相对概念,基本上所有微博用户都是身兼关注主体和客体的双重身份,既是别人的粉丝,也是被关注者。微博将以往界限分明、结构松散的音乐受众进行聚合,让他们能够结合自身实际去主动关注他人,并成为某一用户的粉丝,所以有着共同音乐审美、音乐诉求和音乐爱好的人很容易通过这种方式汇聚到一起。而粉丝会主动接受和积极反馈被关注者发布的信息,同时也会关注有着相同爱好的其他粉丝,并进行多维双向互动,将被关注者的信息进行转发传播,在新的舆论场域传播中吸引更多的人成为自己粉丝,最终完成关注主客体身份的转换。一条微博,在经过人际传播的加持后,可以覆盖到无限大的舆论空间。越是多数受众感兴趣的话题,舆论扩散速度越快,范围越大。而拥有粉丝数量越多的用户,其发布信息所辐射的人际圈就越多,身份转换也就愈加频繁。

信息反馈的开放化特征

在微博中,如果粉丝超过一百,被关注者就如同一本内刊,超过一万就如同一本杂志,超过十万就如同一份都市报,超过百万、千万就如同知名电视频道乃至央视。可见,粉丝规模大小直接反映着被关注者的话语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在微博信息反馈的开放化机制中,粉丝成为微博信息传播的核心驱动要素,并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量化测定。在音乐“微传播”过程中,用户反馈信息能够以量化形式加以统计测定。歌手的认可度、作品的受欢迎度、节目的影响力都能够通过微博中反映的数据进行客观评估。量化的受众反馈主要体现在粉丝数量、留言数量、评论数量、转发量、点击量、收藏数等方面。如“音乐人”微博曾经发布曲婉婷的一张名为《Everything In T he World》的专辑,最终在微博人际传播的加持下,这条微博被播放1000多万次,分享10多万次,并有2万多人表示喜欢。音乐信息的传播主体以受众反馈信息为根本依据,及时调整内容方向和传播行为,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品牌影响力。而音乐制作和发行方也可以根据具体的反馈结果,为后续音乐创作、宣传推广、线下活动等制定针对性策略。普通受众也能够结合相关的反馈结果进行重点选择,以此提高音乐信息获取与传播的效率。

受众积累。在音乐“微传播”过程中,不同于传统线下的音乐演出,微博中的音乐信息传播主客体之间无法进行近距离的互动交流,传播主体不能根据表情、行为等在短时间内就得到真实客观的受众反馈结果,要想从庞杂繁复的反馈信息中获取真实有效、系统精准的信息,通常要花费几周或几个月的时间。

反馈随意。在音乐“微传播”中,对受众而言,微博主要扮演着社交平台和信息提供的角色,受众参与传播的根本目的就是获取所需信息,而反馈并非所有受众都会实施,其取决于受众活跃度、交际欲望、知识储备等因素。此外,微博中信息传播主客体身份存在较强模糊性,因此,受众反馈不只是受众的独有行为,微博的开放性、即时性和简便性也使得受众反馈变得更加主观、随意。

因此,面对音乐“微传播”中受众反馈的开放化特征,要想从量化、累积和随意的反馈信息中获取精准有效的信息,就需要相关主体提高辨别力,如此才能获得有效分析,促进音乐“微传播”的健康发展。

微博的发展完全颠覆了以往的人际交流方式,构建了开放自由、及时便捷的社交语态空间,充分发挥了信息传播互动性优势,对音乐“微传播”带来了深远影响,也为音乐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方向,让更多受众接触到更多的音乐信息,并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掌握。而相关主体要在充分了解音乐“微传播”特征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对其加以优化改进,以有效提高音乐“微传播”的渗透力,推动我国音乐文化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微传播受众主体
论碳审计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何谓“主体间性”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微传播”时代微信平台在医学期刊中的实际应用
公共领域视野下的高校微传播研究
传统媒体微传播的“把关”角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