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十九大报道创新看中国媒体融合发展之路

2018-01-19郭御凤

传媒 2018年1期
关键词:新华社客户端融合

文/郭御凤 冯 莽

2017年10月,3000多名中外记者现场聚焦十九大,这无疑是一次国际新闻界的盛会,更是一个全球新闻媒体云集的“新闻战场”。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各大媒体十八般武艺齐上阵,虽然创意和形式各有所长,但有一个特质和趋势是相同的,那就是融合创新。融媒体报道形式已经成为新时代新闻传播的“风向标”,且越来越深远地影响着媒体、影响着受众、影响着中国的传媒业。

跨媒介波状传播,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2017年10月18日上午,随着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媒体大战正式打响。当日8时50分左右,手机推送不断:“十九大开幕会人民日报客户端全程直播”“十九大开幕会新华社客户端现场直播”“十九大开幕会央视新闻新媒体现场直播”……成功“霸屏”是对媒体的一次系统性考验。

据大数据平台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十九大报道期间,被转载量最大的是新华网,刊发的稿件被转载量达8096篇次,占中央主要新闻网站总转载量的53.1%。新华社客户端共推送稿件1100余条,总浏览量达2.7亿次,评论10万多条。

无疑,在十九大报道中,新华社充分展现出了国家通讯社和世界性通讯社的一流水平。这一方面取决于新华社的专业素养和雄厚的人才队伍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在业务创新上的自我突破。无论在制度上、内容上、流程上,还是技术上,融媒体发展的方向都没有变,而最终在各大媒体海量报道中脱颖而出的融媒体作品,无一不是经过精心策划、精准实施、精确组织的结果。

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新华社全媒体报道平台第一工作室精心打造了“1+4”系列政论微视频。“1”即《领航》,“4”即《人间正道》《真理永恒》《天下归心》《中华之魂》等“我们的自信”系列,总观看量均突破3亿次。新华网专题页面、新华社客户端专题浏览总量已达5300多万次,形成“预告—直播(含图文)—回放—短视频—侧记—专题集纳”的完整产品链条,将传播的效果实现最大化,形成“二次传播”的良好态势,更为“决战”时刻的“霸屏”奠定了基础。

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新华社充分运用全媒体技术手段创新报道形式,连续推出一系列既可读、可听、可看、可互动,又可分享、可体验的融媒体报道作品。无论从会前的“四个自信”系列微视频、《党的十九大代表是怎样炼成的?》、《7分钟速览我们党的96年:网红为你说党史》等,还是会议期间重磅推出的《划重点!一图读懂十九大报告》《十九大报告,习近平直抵人心的19句话》《全民共享阅读十九大报告》《点赞十九大,中国抢起来》《全息全景!身临其境看报告》《人民大会堂的“十九大时光”》等一系列作品,新华社的融媒体产品已经从“物理效应”发酵出“现象级”的传播效应。

“天文”数字级传播,彰显融媒体报道优势

伴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发展,以“中央厨房”“云平台”建设为牵引,丰富多彩的新闻产品替代了单纯的新闻报道,并且涌现出一批传播广、点击多、口碑好的融媒体作品。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中央及地方各主要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开设各类专栏、专刊,并充分运用H5、MV、VR、360度全景、动漫等技术推出一系列融媒体产品,通过传统报道方式与新媒体传播手段的协同发力,特别是在社交平台上的有效传播,大大增强了宣传报道效果,拉近了十九大这一政治盛会与普通民众之间的距离。事实上,近两年来各大媒体推陈出新,在融媒体报道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这其中更不乏“天文”数字级的作品,这也再一次证明了融媒体发展的大势所趋和传播优势。

“12.36亿+”。一组3集内容加起来仅20分钟的系列微视频《初心》,截取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梁家河、河北正定、福建宁德等地生活、工作时的片段,讲述了他一路走来坚守不变的初心,经央视新闻客户端发布后,迅速在各网络平台传播开来,点击量突破12亿。

“10.4亿+”。2017年“八一”前夕,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H5产品《穿越时光,这是我保家卫国的样子》,该产品“燃爆”移动互联网,创下迄今为止单个H5产品访问量的最高纪录。

“6.7亿+”。2017年春节期间,由新华社推出的融媒体形态微纪录片《小账本连着大情怀》,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访贫问苦的新闻照片为素材,讲述了他为农户家庭算致富“小账”、为国家脱贫攻坚算决策“大账”的生动故事,获得6.7亿的点击量。

这些仅仅是众多爆款产品的代表。事实上,新华社在2015年就推出了全媒体融合报道《“史上最牛零食”调查:疯狂的辣条》。发布视频时创造了“辣条君”的虚拟形象,并用网络神曲《我的滑板鞋》改编成了轻应用——“辣条君的奇幻漂流”,提高了报道内容的形象性;通过优酷栏目《真相》广播版、微信公众号等渠道与网友互动,使信息得到了二次传播。该报道在优酷上收获近千万的点击量,被上百家媒体采用,可谓全媒体融合报道的一则成功案例。

“麻雀报道”“微短影像”成新媒体融合的“香饽饽”

2017年的十九大报道,不同于往年,短视频、微视频已经成为媒体融合“试金石”,发挥出了巨大的融合效应。据有关研究表明,人脑对信息处理的优先顺序上90%是图像,“信息可视化”是媒体融合的一大特征。美国社交媒体强调,“20秒是新的20分钟”,可见谁能抓住这开屏后的“20秒”,谁将掌握新时代媒体竞争的主动权。十九大报道中涌现出的一系列“麻雀型”报道、微视频报道,虽短小但完整,可独立出品,也可组合成拳,无疑成为新媒体融合创新的“香饽饽”。

新华社在十九大前推出系列微政论片《领航》,集中反映了五年来党和国家发展取得的历史巨变,并以“四个自信”为选题陆续播发了4集微视频,包括道路自信篇《人间正道》、理论自信篇《真理永恒》、制度自信篇《天下归心》、文化自信篇《中华之魂》,这“1+4”的微视频策划,形成了一个核心,四梁八柱的传播效应,不但使政论类报道深入人心,脍炙人口,更显示出短视频在新闻传播中的巨大效应。此外,《光明日报》推出“十九大时光”系列微视频,该系列微视频包含《十九大时光·“一带一路”青年篇》《十九大时光·民生篇》《十九大时光·大学生篇》《十九大时光·小学生篇》《十九大时光·军人篇》5个微视频。微视频以不同群体的视角为切入点,既有对十九大报告的解读,也有受访者对身边故事的述说,报业在融媒体转型中凸显出了新的活力和竞争实力。

融媒体发展还需做好顶层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中国传媒业正式从顶层设计上提出“媒体融合发展”是在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在过去的3年中,各大媒体纷纷发力融合发展,从体制、机制、采编发的运行流程等全方位进行新闻生产的改革,在融合发展上不断“试水”,不断“破冰”。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对报刊业阶段性融合状况的监测,在2014年至2016年期间,国内83.7%的报刊出版单位制定了未来3-5年融合发展战略规划文本;90.12%的报刊出版单位出台了媒体融合具体措施和工作安排;超过三分之一的单位进行了项目实施。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在传媒行业中,融合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媒体融合发展已经从初级的“物理整合”逐渐发挥出实质的“化学效应”。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媒体间的竞争还存在组织无序、重复建设、各自为政、同质化严重等问题。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既要靠市场的推动和优胜劣汰,也需要从国家和媒体自身做好顶层设计。既要重视“流量导向”,更要注重“价值导向”,传播什么样的声音、引导什么样的舆论、形成什么样的氛围,影响什么样的人,这对于中国媒体来说,是一个考验,更是必有的责任。如何让“优质的成为流行的”,让“流行的成为优质的”,就必须通过机制创新、考核评估、市场化验证的方式,鼓励创新、鼓励试错、鼓励“出精品、出精兵、出精神”。媒体融合不仅是媒体自身的媒介融合,更需要媒体间、地域间、平台间的“大格局建设”。打破“机构”藩篱,形成“大媒体”“大融合”发展共识,从顶层设计上和思维方式上进行颠覆式的创新,使“机构思维”真正向“平台思维”转变。只有这样,中国的传媒业才能抱团出海、重拳出击,真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与全球媒体争高下,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的最强音。

[1]李军.报刊融合发展实践的启示[J].传媒,2017(03).

[2]胡占凡.学习十九大精神,全面推动中国视协工作[J].当代电视,2017(11).

[3]赵新乐.融合发展:开启媒体报道新时代[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09-19.

猜你喜欢

新华社客户端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
如何看待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的“断舍离”?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县级台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如何应用手机客户端
孵化垂直频道:新闻客户端新策略
大枢纽 云平台 客户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探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