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古汉语文学与茶文化思想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拓展

2018-01-19黄永久

福建茶叶 2018年12期
关键词:古汉语产学研茶文化

黄永久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 610041)

1 古汉语文学与茶文化思想

1.1 历史关联性

古汉语文学与茶文化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关联性,因此,两者在教育、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共同作用具有可行性。首先,古汉语文学与茶文化的产生时间相近,在上古时期古汉语文字和文学刚出现时,茶叶就已经出现。相似的背景意味着两者衍生及流变的共通性。其次,茶文化包括古汉语文学,而古汉语文学中也有大量茶文化的内容。两者是互相包含、兼容并包的关系。茶文化下的茶学、茶经、《大观茶论》以及茶故事等,都是古汉语文学的瑰宝。而古汉语文学例如《诗经》、《春秋》、等等,也都描写了同时代的人们制茶、采茶的情节,以及饮茶活动的思想内核。诗词中,茶文化出现的频率也极高。最后,古汉语文学和茶文化都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到了现代必须大力传承发展。两者的现代化发展能够互相促进,因此,在现代社会也具有现代历史的关联性。

1.2 教育适用性

在教育改革大力发展的当下,教育不能仅仅依托教材,而需要多方引用各类优秀思想将其贯通在教育之中,让学生更加多元化地理解课本,丰富价值观。古汉语文学作为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一向是教育应用的重点;而茶文化的优秀思想观念,也适用于现代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由此可见,古汉语文学与茶文化具有教育适用性,两者不仅适用于大的教育方针上,还适用在各个学科的微观教育理念及案例分析上。一方面,古汉语文学中蕴含的我国优秀传统思想,例如孔孟儒家思想、孙子兵法、礼仪教育等,本就是教育人们思维、指导人们行为和塑造人们人格的优秀书籍。将其精华思维结合茶道、茶德思维,应用在教学上,能够促进师生关系、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思维认知和行为素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教育以培养岗位需求下的应用型人才为主。将古汉语文学与茶文化思想中的故事案例进行转化,结合到应用型教材中来,可以指导学生的职业实践。综上,古汉语文学与茶文化思想具有高度的教育适用性。

1.3 现代化重构

古汉语文学与茶文化思想都产生在我国古代时期,如何将其进行现代化的重构,让其更加适应现代高职教育及校园生活,是教育学者一直在分析探讨的重点。经各高职院校的教师调研可知,将其文学结合现代科技,是发展的可行路径方向。在课堂上,教师可将古汉语文学与茶文化的内容,以微视频、纪录片的形式通过PPT投影播放出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对其进行了解。在课业上,借鉴百度的文言文翻译软件,研发校园内部的古汉语研学软件,辅导学生的课下学习,让学生更加快速、智能的对古汉语文学进行泛化了解。除了基本的课堂学习与课下练习之外,还可以带学生多参观与古汉语有关的名胜古迹、多参加AR技术下的茶文化展,以多方手段丰盈学生对两者的理解,从而将其更好的应用在学科教育之中。

2 高职教育应用拓展分析

2.1 教学型评估

目前,高职教育的主要缺陷在于办学不规范以及办学定位有误区。高职教育具有特殊性,因此,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以培养实践型人才为主。正如现代本科院校学生应用能力不强的普遍性问题一样,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储备及文化理论薄弱,也成了高职教育的短板。古汉语文学的核心便是“文学”,包括文学知识储备和文学素养;而茶文化的核心“茶道”,也讲究先理论,后实践的知行合一思想。在传统文化思想的贯彻下,高职教育开始进行“教学型评估”的转型,并将古汉语文学与茶文化思想列入评估内容。以往单一的“应用型评估”方式被打破,高职院校学生的测评不再以单一的应用实践能力为主,也要看中其文化水平。这样一来,教师的教育方向必定要进行改动,而学生对于文化科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会增加。

2.2 产学研分析

产学研是现代各个高校的重点,产学研的发展对高校的资金支持、学生发展及自身的层次提升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现代高职院校过于注重与企业的产学合作,而忽略了“产学研”的一体化。没有“研究”这一部分,现阶段的合作无法有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托,合作的模式也无法得到创新。因此,目前高职院校必须将学术研究的发展作为重点,才能够不断的为“产学”提供新的思路。基于古汉语文学与茶文化思想的适用性,高职院校可以将其文献研究作为切入点,结合各个企业实况客观分析。在产学研结合发展系统尚未完善之前,高职院校可以先与茶企、文化企业(古汉语文学与茶文化思想相关的企业即可)进行合作研究,摸索出一套产学研共通发展的校企合作路径。在研究中,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学观自然会得以提升。

2.3 就业率分析

我国目前的整体就业形势大好,但就业人口基数过大,导致就业难、就业竞争大等现象。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大,高职教育的发展势头逐年良好,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开始选择高职教育,以便培养一技之长、提高自身的报酬待遇水平。但在高职教育的就业率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部分技工的就业职位非常吃香,而有些就业岗位却无人问津。在茶文化思想的太极思维下,为稳定高职的就业率平衡度,必须将其思想贯穿到学生教育之间,才能够提高其对职业规划的敏感度,从思想上改变观念,稳定就业岗位缺口大的高职教育问题。

3 高职教育应用拓展优化路径

3.1 社会舆论重塑

目前,高职教育愈发繁荣,但我国“重学术、轻职教”的思想观念仍然存在。许多教育家认为高职学生能够平衡就业压力,这一观念便是教育制度的偏颇。基于此,为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弱化人们对高职教育的偏见,古汉语文学与茶文化思想首先要应用在教师的师资力量组建上,继而应用在学生学术教育上。一方面,对教师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让教师学习茶文化思想中的人本主义、实践主义观念。让其在教学中改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并时刻关注高职学生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大力推广古汉语文学书本,将其作为高职院校的重点教育科目,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术修养和文化水平,重塑社会舆论。综上,社会舆论的重塑,在于高职教育下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及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入。

3.2 产学研新模式

上文提到,高职院校的学术研究方面较弱。基于此,高职院校可在茶文化的校企合作思想下,结合古汉语文学中的专业理论和连带发展理论,开启产学研模式的新型发展路径。首先对于学术研究的薄弱环节先进行搁置;而将传统文化贯彻到产学之中,并大力推广“前厂后店”的连锁办学模式。将高职院校的专业化水平进行提升之后,学术研究自然就能够继续下去。即“产学”是基础,基础打牢,学术研究便能实现。实现产学研三重共赢的过程,也是将古汉语文学与茶文化思想高度融入现代教育建设、实现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过程。

3.3 订单模式培养

高职院校订单模式培养,是一直以来政府扶持高职人才培养计划的重点方向。通过学院与各个企业的共同研究,定制出用人规划并落实到高职院校去,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在古汉语文化与茶文化思想应用拓展在高职院校后,订单式的职业教育开始系统化、规范化的进行制度改善。不仅要以人才的文化素养、知识储备为基础;在茶文化思想的影响下,还要考察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订单模式也较以往更加灵活,不再单一地局限于学生的技术,而开始考虑企业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

4 结论

中国古汉语文学与茶文化思想,通过其内容、内涵和外在表现,都能够深刻应用在高职教育中的方方面面。对于高职院校的部分短板和需要改善的地方,古汉语文学和茶文化思想都为其提供了有机改良的思路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环境。在对高职教育进行社会舆论重塑、产学新模式推广以及订单模式系统构建的过程中,茶文化思想和古汉语文学的优势发挥较大,高职院校学生的学术研究素养及知识储备提升,高职院校的实践应用型人才更加全面。

猜你喜欢

古汉语产学研茶文化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202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关于202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的表彰决定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正反同辞”理论在古汉语教学中创新研究——以“罢极”训释为例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上古汉语*kl-、*kr-类声母的舌齿音演变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