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中的作用

2018-01-19谷会敏

福建茶叶 2018年12期
关键词:技艺文化遗产物质

谷会敏

(东北大学艺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819)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的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有关民间的各类型的作品、工艺、表演形式以及文化场所等一些世世代代流传的表现形式,它是中国特的历史的“活化石”,展现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总结了非文化遗产的独特性、传承性、综合性以及民族性等特点。每一个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开发的系列措施,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了现代社会中,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继续发扬它的魅力所在,进而使得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当地文化的特色,成为当地的一个名片。

2 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优势

2.1 资源优势

高等学校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有着不可忽视的资源优势。比如高校的图书馆、活动中心、资料中心、研究实验室、设备中心、研究所等,这些重要的资源面向学生开放,使得学生有效的将实践与理论结合,利用周边的学习资源和手动操作的场所,便于提高工作学习的效率,加强学习成果。另外,高等学校也可以联合其他的高校,联合培养学生,甚至可以和其他社会机构、政府、企事业单位等联系合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对其内涵进行挖掘和普及。

2.2 文化优势

身为优秀文化聚集地的高校,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学术优势。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等不同文化阶层的学生聚集在高校中,他们来自祖国的各个地方,带来相互的文化碰撞,他们有着不同的民族优秀文化背景、地域文化背景甚至是不同地方知识文化背景,在高校中,他们将自己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他人进行交流、创新,这种有效的交流,激发出对学习他人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促进其研究、保护、传承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的文化优势可以促进各个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传承。

2.3 人才优势

作为人才汇集地的高校,它设置很多不同的学科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甚至有博士生和博士后等。这些人才都是经历过高考或是更高层次的考试选拔出来,各个方面的素质比较均衡。他们拥有较好的学习基础和进一步深入拓展的能力,有着优秀的文化基础,更加容易接受新思想和新文化的潮流,对学习知识抱有强烈的渴望与求知欲,对新事物拥有好奇心,并且有着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可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有序的训练,提高他们的兴趣,传授相关的知识与学习操作的能力,这对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理论的传承起到促进作用,为其技艺的传播培养高质量的后备力量。

2.4 传承优势

作为人类文明传播的聚集地,高校同样负有重大的责任,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发扬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拥有广泛且深远的影响。当前大多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都是通过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对技艺进行传授,因为缺乏完善系统的理论,故此很难高效传授实践技能。另外也有很多较为偏远的地区没有摆脱传统的观念,对技艺传男不传女、传本姓不传外姓的执念较深,这促使接受传承的人群较为单一。再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多技艺并没有对它进行广泛的宣传,仅仅只有较少部分地区的人们对它有所耳闻,故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者十分匮乏。如果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将其引进并且以小班教学的方式进行传播授课,这不但可以保证教学质量而且还可以较大范围地扩大传授规模,还可以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能够后继有人。

3 高校在保护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需完善的举措

3.1 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树立人们的保护意识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担负起传承的责任和义务,都应该共同努力去维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亡危机主要是因为大家对它的认识程度较低以及对它的保护意识不强烈。如若想使得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较好的保护,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高校身为传播知识的重要地方,应当通过开设相关理论实践课程、组织一些相关的学习讲座,甚至是可以运用新媒介、互联网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相关的主题讨论和理论知识的学习研究,培养高校学生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与意识,并且可以将社会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意识努力的朝着更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3.2 完善相关的研究,将理论知识系统化

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的方式是一对一的教学,对技艺的传播仅仅是小范围内,因为仅仅只有实践的经验而没有科学的理论学识支撑,师傅也很难对其系统的知识教学。故此,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和知识体系的系统化的建立迫在眉睫,身为教育资源的聚集地,高校应该运用自身的各类优势资源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学习研究中,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现存状况提出较为具体的保护建议并且预测它的发展趋势。

3.3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大学生的实践相结合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课程也是一门以技艺教学为主的课程,需要通过大量的学习实践来提高接受教育者的学习能力与相关的操作能力。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讲解与实践示范相结合的方式,能够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运用操作体验领悟相关技能的学习。在学生自己的业余时间,尤其是暑假实践,可以组织学生去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区参观,深入民间,去民间感受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可以去进行观摩、体验、学习等,通过不同的艺人不同的技巧来激活自身的灵感,努力开拓创新,也可以将传统的技艺进行改良或者与当今潮流文化相结合,促使我国传统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俱进,能够更快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另外,也可以在高校建立一些相关的社团,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与有趣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践乐趣中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这样不仅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更有效的促进其传播。

3.4 将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的过程中,相关技艺的传播是一个较为困难的过程,由于一对一传授,传男不传女等相关习俗的限制,以及一些表演型技艺和民风民俗,也很难如同一幅画或是音乐那样向外传播,让大家可以欣赏和了解。并且让艺人去全国各地表演也是现实的想法,因为较老的传承者身体接受不了长途奔波游走,另一方面传统技艺的传承者也需要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其进行改良和传授。另外,一些将要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如VR、AR、MR等技术将其进行还原。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可以利用3D MAX、SOL Server等技术建立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媒体资源。新技术不仅仅有效的保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传播学习也起到了重大作用,新兴技术加强了其生动性与趣味性,使得学习者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随时随地的可以通过网络来共享学习。

4 总结

高校作为学习传播的聚集地,在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有着重大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古老的民族技艺,它代表着我们优秀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高校理应担负重要的责任,完善相关体系、传承技艺等协助。

猜你喜欢

技艺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