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在思政教育文化中的应用

2018-01-19彭靖涵

福建茶叶 2018年1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政学科

彭靖涵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物流学院,四川成都 610103)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与创新也时刻影响着思政教育的发展与应用。随着现代化社会的改革与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已完全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由于快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增加了学生获得各种外来思想信息的渠道,学生人生价值、思想形态形成处于一个敏感阶段,外界各种思想文化意识都是影响其思想政治观念正确与否的因素。在混乱文化环境下,如果大学生没有得到正确引导,那么大学生大脑会逐渐被各种各样的思想文化与信息所控制,最终形成错误或是扭曲的思想观念,使大学生偏离正义、正直的人生轨道。当下,由于大学生自我思想意识建设比较薄弱,文化思想环境混乱,因此,高校必须要对其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创新发展,积极完成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

1 地位和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都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作为我国重要的指导思想,始终认同在我国指导思想的主导地位。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体,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学科课程,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教育建设的需要,因此,具备极强指导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重要作用。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央决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批准为一级学科,促使在不断前进的社会中,不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实践和应用,始终认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性地位。此外,在现代教育中,要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政教育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和内涵,并做到与时俱进,顺应时代要求,正确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同时,作为我国的基本指导思想,在不断向前发展的道路上,要科学、客观地定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结合我国国情,积极开展符合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教育活动,更好的培养人才和创新理论知识。目前,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深入研究,在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在人才培养方面,马克思主义从科研能力、教学能力、教学素质等方面为国家和人民提供了一大批一级的思政理论课教师,同时,还出现大量优质的高级职称者、硕士学位者、博士学位者等人才,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自身的价值,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助力。与此同时,在学术队伍建设及科研成果等方面也有重大进展,这些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极其关键和迫切需求的。

2 发展现状

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需求。过去几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加之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面临一定的考验,但与此同时,更多的是激人奋进的发展,自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升级为一级学科后,我国思政教育的发展明显上了一个台阶,进一步增强了思政教育的教育性和有效性,更巩固了其指导地位。目前,我国在全国各省、各大高校已基本形成一个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的层次完备的学科体系,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各个层次上的管理、教学等工作构建起了较全面、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近几年更是取得了新的突破,在各大高校上重点实施思政教育,并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弥补了该学科领域上的空白。

思政教育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和成果,不仅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思政教育方面的精英人才,还与时俱进,结合高校自身特色,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3 思政教育文化中的运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对于推动现代化社会发展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提升我国高等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新时代发展使社会对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思政教育工作的要求。传统思政教育模式更注重的是学生所具有的思想意识在社会中起到怎样的作用与怎样加强学生思政教育的形成,因而在思政教育工作中赋予教育者绝对的权力,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导致学生综合素质得不到全面性的发展。

其次,学校教育阶段正是大学生培养正确思想意识、形成自我判断能力的重要过程。学生在刚进入大学这一学习环境时思想意识与自我判断能力正处于初步形成阶段,使得学生对所有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再加上大学的学习氛围比较自由,学生实施自主学习的同时也会接触来自于社会的各种文化思想与价值观,而这些文化思想与人生价值观并不都是正确的,学生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迷失自我,被不良的文化思想与人生价值观所吞噬,最终形成扭曲人生价值观,阻碍学生健康成长,因此,思政教育工作在学生实际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非同小可。

最后,新时代发展涌入多样文化思想,人们对于大学生就业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所接触的文化与思想观念不再局限于中国,外国文化思想意识大量涌入我国,而我国大学生对于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了想去了解、去探索的好奇心,以至于我国社会出现西方文化思想潮流。现如今,我国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提供虚假材料、不履行职责等诚信问题,大大降低了社会对大学生整体就业形象的认知与好感。由于社会对大学生就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标准,所以高校必须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政教育,确保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和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推动其持续性发展,高校可从下方面进行:第一,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强调人本主义。学生一直是整体教学活动中的主体,高校应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一切教学活动,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行相应设置。高校实施教育过程中可利用现代化科技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遵循人本主义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校园文化,营造干净、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第二,正确认识思政教育,加强思政教育在学生心中的分量。思政教育虽然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员,但由于大部分高校对其定位不是很清晰,经常以公共课程的形式出现,极易造成“教师不上心、学生不关心”的现象,在这种教育现象下的思政教育很难达到理想教育效果,因此高校应正确认识思政教育,明确其定位,提高学生与教师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从而提升教育效果;第三,创新教育模式,提高思政教育队伍综合素质与教学水平。新时代发展背景下,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高校必须要结合多种现代化教育方式,对传统思政教育模式进行创新,激发学生学习思政知识的兴趣与热情,再在原有思政知识基础上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更新思政教育知识理论库,确保学生可以了解并学习最新思政观念。此外,思政教育队伍应正确认识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教学水平,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思政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