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赣南采茶舞蹈的形态特征及文化内涵

2018-01-19

福建茶叶 2018年12期
关键词:舞种矮子赣南

李 莉

(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山西大同 037009)

1 赣南采茶舞形态特征概述

1.1 男走女摇

“男走女摇”是赣南采茶舞的基本形态动律,与此相近的形态动律还有“男矮女高”。矮子步是在进行采茶舞基本动律时的基本步调形态,不管是在男女单独对舞还是群舞时,都一直秉持“男走女摇”的定律,走矮子步的也一般是男舞者。在部分对比性、冲突性很强的情节点上,舞者还会采用“三桩矮子步”来诠释男女表演时的形态观感。在著名的《双捡菌子》的采茶舞中,其“捡菌子”作为整体舞蹈动作,不管是推扇矮子步、排排坐,还是水漂漂和摇步,都始终保持着男走女摇的形态。

1.2 唱念带舞

“唱念带舞”是赣南采茶舞的语言形态特征。在赣南采茶舞的形态表现中,为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其文化内涵和表达的故事内容。表演时,舞者经常还会将“唱”与“念”贯穿在整体舞蹈中。与采茶戏不同的是,采茶舞的唱念带舞,始终以跳舞为形式,唱或者念仅仅是辅助性的话语表达。并且在进行舞蹈演出时,舞者唱或者念,通常会以断断续续的形式表现出来。即舞蹈整体行云流水一直不停,但话语却是断断续续,并不连贯。这类强烈的反差不仅突出采茶舞的重心,还能够适当体现当地的语言习俗。这类唱和念,也是舞蹈中的音乐语言,是赣南采茶舞不可分离的基本形式。发展到现代,为提高采茶舞的受众兴趣,赣南采茶舞中的唱念环节,在外地巡回表演时,舞者会以普通话的形式取代原有的民族家乡话。或者在唱念家乡话时配备字幕,让观众能够更加清晰的感受舞蹈内容。

1.3 三韵四变

赣南采茶舞的形态表现具有扩展性、变换性等繁复性特征。“三韵”指的是赣南采茶舞中,舞者跳舞时身体的基本韵律形态表现。矮子步是赣南采茶舞的基本动作,而三韵都是在矮子步上进行扩展补充的形体韵律,包括八字韵、前后韵和上下韵。这些不同身体韵律的转变,要求舞者的基础较好,身体转换较为灵活。除舞者自身身体的形态韵律转换外,团体采茶舞的队形变化也有四种,称为“四变”,分别是纹篱笆花、男女交叉、对子舞蹈和双龙出水。

2 赣南采茶舞文化内涵分析

2.1 生活的艺术

赣南采茶舞不同于茶文化的学术类内容,其更多的是当地茶乡农民通过生活的经验结合茶文化而创作的。因此,其舞蹈的文化内涵相较于茶道文化、茶艺文化等,更为贴近生活,是赣南地区人民“生活的艺术”。在采茶舞的表现形式中,不仅可以看到许多有关于赣南当地的文化习俗,也可以透析出茶文化的精髓内核。采茶舞中矮子步这一基本步调形态的设置,便是由赣南地区的地域文化环境形成。赣南地区山区较多,茶乡人们出门爬山、弯腰屈膝,高个的人也成为“矮个”。而赣南地区的生态多样性丰富,人们会在舞蹈中模拟各类动物,作为采茶舞的创作灵感。综上,赣南采茶舞蕴含的文化内涵,都植根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2.2 民族的精髓

赣南采茶舞的出现和发展,无不彰显了当地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首先,赣南地区以客家人为主,其作为汉族的旁系分支,既有汉族的文化传承精神,也有因地域衍生的少数民族的情怀感。赣南采茶舞中的许多内容,都是抒发对本地家乡的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追求。其次,赣南采茶舞在发展的三百多年来,受到过质疑和打压。在1949年全国解放之前,采茶舞的舞台班仅剩下五六个。赣南采茶舞在艰苦的环境下,依然保持着民族热血和激情,保留下了这一优秀舞种。体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也体现了赣南人民对本地采茶舞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综上,赣南采茶舞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髓,其文化内涵的层次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升。

2.3 技艺的沿革

赣南采茶舞技艺的沿革,是体现采茶舞形体特征和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最初,采茶舞的技巧传承,多是同家族的居民进行传承。在赣南采茶舞发展鼎盛时期,许多不同家族、同地区的人也逐步加入传承行列。赣南采茶舞的技艺发展到现代,呈现“小而精”的趋势。注重严谨度和舞蹈技巧精度等文化内涵的赣南人民,对传承人的挑选也十分严格。其技艺的沿革不仅仅代表着舞蹈动作的技巧性传承,更是需要人们在理解赣南文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弘扬发展。

3 赣南采茶舞的创新发展路径

3.1 高校传承受众基础

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赣南采茶舞这一民族类舞种,必须在传统采茶舞的基础形态特征上进行现代化的创新丰富。而现代化、流行化的创新思维,多来自于年轻人的思路和视角。基于此,赣南采茶舞现代化创新发展的基础,便是扩大年轻受众群体。高校作为优秀大学生的聚集地,其学生群体不仅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还有丰富的创新思维。因此,将赣南采茶舞普及到高校学生之中,具有可行性。赣南采茶舞可以与体育舞蹈相结合,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对其有所接触和了解。部分赣南地区茶乡高校还可进行赣南采茶舞的选修课程试行,融合当地的师资力量,为高校学生提供学习采茶舞的平台,也为采茶舞的传承受众打下良好的基础。除选修的采茶舞课程设置之外,在进行语文、国学、思政等教学中,也可将课程融合茶文化的历史背景进行讲解,提高学生对茶文化和采茶舞的兴趣和主动积极性。

3.2 周边产品设计发售

赣南采茶舞的形态特征繁复、文化内涵丰富,其表现的形式只有“舞蹈演出”这一类。为创新发展赣南采茶舞,让更多的人了解此类茶文化民俗风格的舞蹈,舞者可以在采茶舞的文化内涵基础上,对其进行实体化的周边产品设计发售。舞者根据赣南采茶舞的故事性和文化内容,描绘出大体出现的人物与场景;设计师根据舞者表述,对采茶舞种出现的人物创造出手机壳、挂饰、玩偶等周边产品。周边产品的设计发售,将采茶舞这类单一的艺术形式“实体化”,不仅可以形成采茶舞本身的品牌形象,扩大赣南采茶舞的宣传路径;还能增强赣南采茶舞的经济效益,通过自给自足的资金链为采茶舞的舞台表演、形态更新提供资金支持。除此之外,在赣南采茶舞周边产品设计大体成熟后,还可以线上发售虚拟网络教学视频,让更多的人在家中也可以学习和了解赣南地区的舞蹈风俗。

3.3 现代技巧有机融入

现代流行舞蹈的发展,对我国传统舞种有一定的冲击。赣南采茶舞只有吸收现代各类流行舞种技巧的精髓,才能不断深化采茶舞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力,从而扩大受众面,实现传统民族舞蹈的复兴繁荣。现代技巧的有机融入,并非生硬地将其他元素加入到采茶舞中,而是吸取其他舞蹈中更有美感和实用性的技巧元素,在不改变整体采茶舞风格的基础上对整体舞种观感进行细节上的修饰更新。上文提到,在传统的赣南采茶舞蹈队形变换中,仅仅只有四种基本形式。而在现代人对审美要求逐步提高的当下,这类简易的舞蹈变换表现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观看需求。基于此,在现代技巧融入传统舞蹈的过程中,赣南采茶舞便开始试行圆形、波浪形、三角形等各类队形画面来丰富传统的四类舞蹈队形。采茶舞轮扇、踢腿等动作转换,也逐步摒弃以往的“慢动作强调作用”,而以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的流畅动作直接代替。

4 结论

赣南采茶舞通过高校这一高阶平台,积累了许多年轻的传承受众群体,为赣南采茶舞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对采茶舞的实体周边产品及虚拟网络教学视频等进行设计发售后,赣南采茶舞通过线上线下平台扩大资金积累,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有机循环资金链。赣南采茶舞作为茶文化的舞蹈表现形式,不仅代表了本地域的民族风情,更彰显了我国千年茶文化的内涵。赣南采茶舞的形态及文化内涵丰富,在通过现代化的进一步创新发展下,这类民族性舞种逐步走出本地茶乡,走向国内外的更大舞台和市场。其在文化视域下的创新发展,也为其他民族采茶舞的复兴繁荣提供了成熟的平台。

猜你喜欢

舞种矮子赣南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陈毅诗记赣南游击战
“矮”字歇后语
打柴舞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赣南围屋与闽中土堡的建筑比较研究
街舞少年——赵怡轩
Review on Processability Theory in China
中国古典舞中气息的运用
新中国舞蹈发展70年回眸
白牙(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