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积极心理学视角初探

2018-01-19

甘肃农业 2018年8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积极情绪心理品质

(兰州城市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频繁曝出的留守儿童事件,让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问题十分关注。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所谓农村留守儿童,特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满十六周岁农村户籍未成年人。

2016年3月,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据统计,全国不满十六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其中近90%是隔代监护抚养,还有近4%的农村留守儿童处在无人监护的状态。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占全国总数的39%。[1]因为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农村生活条件差,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令人堪忧。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使农村教育工作者面临比较大的压力,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也存在一些负面情绪,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索积极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指导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法,对促进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全面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问题导向的思维模式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大众所接受到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大多是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态或者有关事件的报道,往往能触及人们敏感的神经。事实上,并非所有留守儿童都像新闻报道中那样,充满孤独和无助,性格变得内向封闭、自卑懦弱、暴躁易怒,心理出现不同程度的扭曲。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依然和别的孩子一样,他们坚强乐观、自信懂事、天真活泼,农村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爱玩爱闹的天性依然存在,快乐地生活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中。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很多人的问题导向思维模式造成的。这种以问题导向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但会对社会大众造成误解,同样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造成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把他们的服务对象与工作范围变窄,重点去关注那些有心理出现问题的留守儿童,使得其他的农村留守儿童得不到关注。

(二)缺乏积极的情绪体验

美国心理学家弗瑞德克森认为,积极情绪体验能够为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提供充足的能量,能够让个体思维的创造性更活跃、认知更全面、反应更准确。[2]反观当前西部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恰恰存在这样的问题,缺乏对积极的情绪体验。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家长的陪伴,更多的是需要家长多关心孩子、表扬孩子。父母会每天陪伴孩子、观察孩子,关注和了解孩子行举止和心理变化,经常和孩子沟通和交流,关心孩子、鼓励孩子,让孩子感受肯定与认可,增加他们的积极情绪体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用欣赏的眼光从孩子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用激励和赞美的语言,会让他们在尊重、鼓励中增加自信、乐观等积极情绪体验。

从目前的教育实践来看,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更多的是关注他们存在的问题,教师和监护人,甚至整个社会都在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的缺点和问题。这种模式可能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留守儿童容易出现错误认知,以为所有的留守儿童都存在心理问题,对号入座,错误地给自己贴上存在某种心理问题的标签,产生消沉痛苦的情绪感受。

(三)教育质量和水平受限

受教育水平限制,西部地区农村教育的组织形式比较单一,主要还是传统的课堂讲授。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这种模式会带来很多不利的效果。首先,留守儿童依然面临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大多数农村儿童一样,在课堂上被动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缺少主动求知的欲望,学习效果不理想,学习成绩差现象比较普遍。其次,农村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反馈不够重视,教师只是单向地向留守儿童授课,很少去关注从留守儿童那里发出的及时反馈,教学的内容缺乏变化。最后教师和农村留守儿童的沟通不够,更缺少团队教育和集体意识。

二、积极心理学儿童教育理论概述

积极心理学是由塞利格曼教授创立的,塞利格曼认为:幸福来源于对基本力量的辨别和培育,并在日常工作、恋爱、运动和抚养子女方面使用这些力量。塞利格曼将幸福的概念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快乐的生活、好的生活、有意义的生活,以便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2]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具有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和有适应性的能力。积极心理学家注重研究积极人格特质,这些特质可以通过对个体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激发和强化自身的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是形成积极人格特质的主要方法,当自身潜在的能力经过强化变成一种习惯性行为时,积极人格特质就形成了。积极心理学把人应对问题采取的有效策略归结于24种积极人格特质,这些特质包括自我决定性、乐观、成熟的防御机制、智慧等,培养这些特质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心理学所强调的自我决定论和乐观是引起关注较多的内容,所谓自我决定性,就是指个体自己对自己的发展能做出某种合适的选择。

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体系中,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关注是十分显著的。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自己生活状态满意程度的评价,并由此产生的积极情绪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由生活满意、高水平的正性情感和低水平的负性情感3个部分组成。如果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心情愉悦,充满爱和关怀,很少失望、沮丧,则说明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这也有利于人们培养乐观的性格和抵御疾病的健康体魄。而对于积极环境的研究表明,富裕的、提供更多支持和鼓励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富有创造力的、情绪乐观的儿童。积极心理学家们认定人们可以通过培养积极情绪,发挥优势和美德,创建积极和谐的环境提升自己的主观幸福感,获得家庭的和睦和事业的成功,最终收获最幸福的人生。[3]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建立积极的教育目标

教育部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中指出:“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应该停留在帮助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要关注全体农村留守儿童,培养他们积极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4]

改变仅仅关注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身上的缺陷和问题的思维模式,通过发现和发掘农村留守儿童自身拥有的积极心理潜能,利用他们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预防和战胜留守儿童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二)挖掘幸福的潜能

积极心理学是关注人的幸福的理论,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更需要学会如何挖掘和利用农村留守儿童的幸福潜能。积极的心理品质和情绪体验都是农村留守儿童身上的积极力量。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积极的心理品质,帮助他们树立诚实、乐观、自尊、勇气、智慧、希望等心理品质和美德;另一方面,要积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体验,教师和监护人要积极倾听他们的想法,多给他们鼓励和赞美,通过多元化的沟通,建立起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的情绪体验,找到打开快乐和幸福之门的钥匙。

(三)构建丰富多样的组织形式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教育者掌握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具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育中摆脱单一依靠课堂讲授的模式,构建丰富多样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形式,突出体验式教学,让农村留守儿童在参与实践中不知不觉地体验到积极的情绪,自然而然地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1]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精准摸排数量902万人 九成以上在中西部省份[EB/OL].新华网,2016-11-11.

[2]孟丽娟,胡云斗,王同军.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1,(10).

[3]赵芸.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8,(9).

[4]吴佩杰,宋凤宁.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积极情绪心理品质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互联网+”背景下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疏导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试论积极情绪对中学生的创新力的影响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