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红楼梦》有感

2018-01-18钟雪绒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36期
关键词:金玉封建礼教宝钗

钟雪绒

革命先驱者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红楼梦》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盖叙述皆存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

读完这部长篇由兴至衰的《红楼梦》,总不免会有丝丝悲凉从心底飘出,仿佛千万繁花富丽绸最后只剩零零残朵斑驳碎。

最感叹要属“木石金玉”吧,我想可谓是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添不少悲情。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所述二人就是“木石金玉”中的两位女子——林黛玉与薛宝钗,一木一金。黛玉乃从姑苏木乡走出来的女儿,美丽多情、才华横溢、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宝钗乃政治官僚家走出来的女儿,容貌秀丽、举止娴雅、胸有城府、恪守妇德。“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钗黛二人性格之别显而易见。宝钗懂得再三酝酿,寻一个借口让大家都有台阶下,心思无不缜密考虑得周全;黛玉空剩一人闷气,哀吟葬花词自顾自诉说遭遇,一点儿小误会牵出许多愁。棱角分明,剔透晶莹带脆弱,是玻璃,是黛玉;圆润平滑,温和细腻带稳重,是美玉,是宝钗。

宝玉不选玉,只将那玻璃捧在手心里。他要捧着玻璃也是情由可原的。黛玉蔑视功名权贵,从不劝宝玉走仕宦之途,和宝玉志趣相投,同具有强烈叛逆精神。二人互为惜为知己。

若是把时间拉回当今,也许宝钗型的女子还是会更得大家喜爱和接受。与人交往讲究互相包容,换位思考。而宝钗待人接物的亲厚,能一笑置之别人的言语冒犯,正是现在人们所欣赏的。相反依黛玉的我行我素,过于敏感的个性,可能还是会给自己带来许多不快,朋友会敬而远之。还会不会有宝玉这样的知己是难说。想起在杂志上看到过:别人不是為了伺候你而存在的。大概有些道理。

然而正因钗黛二人千有异,万有异,再有王熙凤“金玉良缘”之说,黛玉只作了爱情,宝钗只作了婚姻。我想,即使王熙凤没有参与宝玉的婚事讨论,也就无“金玉良缘”之说被提,宝玉还是只能娶宝钗。为何?就凭贾母、王夫人等人的封建礼教的枷锁,就足以将“石”捆绑,让“木”不得永陪。婚嫁中总以男子的利益为主。黛玉羸弱多病,宝钗丰满体康,黛玉怕寿命不长会早逝,而宝钗不会;黛玉性格古怪孤傲,宝钗性格通情达理,黛玉不适合当贤内助,宝钗适合。这哪一点不是为了宝玉这个男子的所谓利益着想?这么个利益,这么个着想,说到底并非宝玉所求的,都是亲戚长辈们的主观意愿罢了。

最后,一边是喜气洋洋嫁新娘,一边是悲情情惨惨撒人寰,黛玉在宝钗出阁之日焚稿断痴情,郁郁而终。宝玉娶了宝钗后,“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妹寂莫林。”宝玉潇湘闻鬼哭,他久久不能忘,不能忘。这林妹妹去了,世上再无人能懂他了。宝玉可悲,黛玉可悲,宝钗也可悲。宝钗是封建礼教的卫道者,也是深受其害的牺牲品,是无辜的、无奈的。她也渴望美满的婚姻生活,终等出宝玉出家,也只得独守空闺,抱恨而终。

回望历史,多少人深受封建礼教的迫害。就有苏轼与表妹两首《钗头凤》最终送得一人伤心断肠而去。

读罢“红楼”,因人而异,各思所取,而人生这个悲欢离合的大舞台,每一段生活的历练,因人而异,各得其所,这其中的滋味,唯有自己才是真正的主角、真正的明白人。每一个人需要怎样的生活,需要打造怎样的人生格局,就得有敢于破旧立新的人生态度去付出、去打拼、去创造、去改变。当代文学大师王蒙先生说:人生多少快意事,首推尽兴讲“红楼”!说《红楼梦》就是说中国,就是说自己,更是说人生,说情爱,说管理也说政治,更是说文学,说小说创作。

“红楼”几曲情悠悠发人深省,木石金玉的故事将千古留传。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等著,黎孟德导读编.红楼梦[M].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3.

[2]蔡智敏,程晓红.高中生必读名著读练写考[M].中南出版集团·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南雅中学)

猜你喜欢

金玉封建礼教宝钗
《红楼梦》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
续红楼梦 第八回 梦相逢钗黛两无嫌 叙幽情鹃莺各为主(4)
探讨有机化学的增减碳链反应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西厢记》和《牡丹亭》之爱情比较
你为什么不狡辩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应用
祥林嫂形象之悲剧性探幽
由黛玉与宝钗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