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为中国开放拓展新空间

2018-01-18欧晓理

紫光阁 2018年1期
关键词:全球化命运共同体

欧晓理

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以来,中国作为首倡者,做了大量工作。“一带一路”因其道义上的感召力,得到了国际社会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远超预期的成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从全面对外开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作出了精辟论述。大会还通过决议,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正式写入党章。这一切充分体现了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态度和决心,也进一步提升了“一带一路”建设在中国对外开放和对外合作中的地位。

新空间 新愿景

改革开放40年来,对外开放始终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前20年的增长主要得益于东部沿海地区的率先开放,进入新世纪的十多年則得益于加入WTO后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当前,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已深度融合,要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树立全球视野,更加积极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考察过去30多年的对外开放,实际上我们主要是面向太平洋方向、向东开放,向发达国家开放。而向西、向印度洋开放是远远不够的。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要求在继续做好原有开放工作的同时,关注向西、向印度洋方向开放。“一带一路”为中国开放拓展新空间这无疑为中国开放拓展了新空间,为中国企业施展才干提供了更宽广舞台。

经过多年积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已从以“引进来”为主,进入到“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阶段,或者说到了大规模走出去、高质量引进来的发展阶段。2002年以来,我国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同时,对外直接投资以两位数快速增长,年均增速高于30%,到2015年达到1456亿美元,位列世界第二,已超过外商直接投资1356亿美元,成为资本净输出国。2016年对外直接投资更高达1961亿美元。这标志着我国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融入了世界经济。从国内情况看,随着支撑传统增长方式的国内外条件和环境的深刻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口红利”消退、资本劳动比上升、企业盈利空间收窄、各类风险累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更加积极主动地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我国企业加快海外布局的步伐,在全球范围内掌控资源、整合产业链以及引领技术等方面,提供了新天地。

为全球经济增添新动能

上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以后,世界经历了一个全球化迅猛发展时期,世界经济也因此获得了快速增长。可以说,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生产要素的流动、科技和文明的进步、各国人民的交往。发达国家作为全球化的主要推手,从中获取了巨大利益。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抓住了机遇,取得了长足进步。其中,中国是佼佼者,发展成就令全球为之瞩目。这表明,经济全球化符合经济规律,符合各方利益。但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在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情况新挑战。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遭受重创,近10年来经济复苏乏力,投资贸易低迷,世界经济仍笼罩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下,全球性挑战加剧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为此,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寻求尽早摆脱困境的良方。面对全球面临的共同风险和挑战,本应发扬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精神,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推动经济全球化朝更加包容的方向发展。但这时有人把导致当今世界问题的罪责安在经济全球化上,正像习近平主席2017年年初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做的一个比喻,他说经济全球化曾经被人们视为阿里巴巴的山洞,现在又被不少人看作潘多拉的盒子。由于他们把罪责加在经济全球化上,开出解决问题的药方就是逆全球化。因此,近年来,一些过去高举自由化旗帜的国家,政策内顾倾向加重,民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涌动,“黑天鹅”事件频发,世界的不确定性陡增。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的核心内涵就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加强经济政策协调和发展战略对接,以更开放的心态,促进协调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本质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催生新需求,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如果能将顺周期下形成的巨大产能和建设能力,与逆周期时宽松政策创造的超额货币供给结合起来,满足沿线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和提升基础设施水平的迫切需要,既有利于稳定当前的全球经济增长形势,也有利于提高生产要素质量,为下一个增长周期的到来提前打下基础。这既避免了生产力浪费,引导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又有利于为盘踞于银行体系的“货币堰塞湖”寻找稳定出口,低成本地开展项目建设,从而获取中长期、可持续、有前景的经济和政治回报。而且,“一带一路”建设主要面向欧亚非大陆,欧亚非大陆曾经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一千零一夜》里讲的“流淌着牛奶与蜂蜜的地方”。在当今世界发展格局中,由于多方面原因,这一地方的一些地区,成了冲突、贫困和恐怖的代名词。但这块区域,人口众多、资源丰富,蕴含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如果能通过创新合作方式,把潜在而庞大的人口红利、产出潜力和各种优质资源要素相结合,就能产生新的增长奇迹。这不仅有利于促进这块区域的本身发展,对带动全球经济的复苏亦将发挥重要作用。“一带一路”建设可充分发挥中国独特优势,利用积累的丰富经验、技术和资金,为便利亚欧大陆乃至全球的经贸往来做出贡献,为全球经济增长带来新动能。

为人类命运指明新愿景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诸多共同的问题和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而“一带一路”的提出,体现了中国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智慧,为实现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正能量,为人类共同命运提供新愿景。

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经过了不断调整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曾游离于美苏主导的国际体系之外,未能充分参与到国际治理中。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对外战略的调整,中国开始逐步融入国际体系,并开始主动参与到国际事务中。20世纪90年代到2010年前后,为适应全球化迅猛发展和国内改革开放需要,中国以积极开放的姿态参与到全球治理中,提升了参与全球治理的广度和深度,成为了全球治理体系的主动参与者和建设者。2010年后,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广度和深度达到新水平,开始主动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和贡献中国智慧,成为推动全球治理模式朝着更公平合理方向发展的重要力量。总之,中国从最初游离于国际体系的旁观者,到国际秩序和规则的被动融入者和遵循者,再到现在新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性参与者和积极引领者,参与全球治理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极大提升,参与领域得到极大拓展,参与态度发生积极变化。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70届联合国大会时,提出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了系统阐述,认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重要演讲,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中国方案,并做出了中国愿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进程的庄严承诺。“一带一路”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抓手,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伟大实践。endprint

猜你喜欢

全球化命运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共同体的战斗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命运秀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