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建设人力资本强国

2018-01-18杨小敏

紫光阁 2018年1期
关键词:教育领域经济社会结构性

杨小敏

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基于教育事业自身特点和教育发展的规律,立足于国计民生的重大考量,秉持建设人力资本强国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强化对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本理论、内在逻辑与实施方略的认知与共识,正确引领、理性研判、科学推动教育领域深化改革,服务“两个一百年”伟大奋斗目标的实现。

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

教育尽管作为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但其现代化进程中改革的深化有其独特性,既体现于教育在知识创新、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又体现于其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具有内在的规律和因人而异的时空限度,还体现在作为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及其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历史地看,教育事业的发展总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密切相关,既引领推动又不断适应,而且总体上逐步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公共管理事务,以社会公共服务及相关产品的形态呈现,政府往往就是主要供给者,家庭则是需求方。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而言,长期以来政府主导的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逐步引入市场机制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但供求主体及关系日益复杂,根据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投入体制实际有不同理解和分类。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角度而言,供给侧指政府一方,需求侧包括以学校为代表的教育教学服务机构、教职人员群体和家庭。供给侧要素涉及国民教育体系相关的教育规划、教育政策、教育资源、教育服务等;从民众的教育需求而言,学生和家庭是需求方,供给侧就是所有能够提供各种教育教学服务的各种组织机构的集合,包括但不限于政府。因而,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就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但进行结构化的改革更为迫切。

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挑战

人力资本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急需提升现代教育体系在国民素质提升、人才培养、智力支撑和思想引领等方面的根本性保障,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结构性发力。“两个百年”伟大奋斗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划时代的系统工程,人是决定性因素。只有不断地提高教育、医疗、卫生水平,全面提升人民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持续促进人的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本强国,才能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源动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经过不断努力,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历史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新的国计与民生定位中,教育现代化面临着发展中新旧问题不断出现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供求矛盾的两个层面。一是微观层面,随着国民收入水平和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普遍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服务有了更加优质和多元的需求,高水准的教育公平和个性化教育要求越来越高,而现有的教育体系难以有效应对,出现了诸如留学低龄化、异化的课外补习等现象,民众不满意。二是宏观层面,随着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教育精准脱贫,都需要数以亿计的各类劳动者在理念、思维、知识、技能等多方面接受多种形态的教育培训。但以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为主要构成的国民教育体系也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问题分析

教育体系在所处的这种供求关系中,供给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需求侧是发展性产物,代表了先进的方向,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认知与行为动机相关,可以引导而不能成为改革的对象。因而,上述两个层面的挑战,就必然对供给侧提出要求。这是深化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供给侧逻辑。结构性改革的原因归结于教育系统本身的体系化问题,即要适应社会成员个性化成长与终身发展的优质多元教育资源总量不足、配置不均衡、使用效益不高、可持续风险增加问题。具体而言,在教育事业总体投入增量受到经济下行压力潜在影响的情况下,教育体系内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及其活动中资源分配和使用的结构性问题存在体制机制层面的根本性制约。一是受到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总的公共财政用于教育投入的数量和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量受到影响。二是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的渠道还不畅通,特别是社会捐资捐赠的积极性不高,机制不健全。三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办学体制还不灵活。四是资源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经费的配置不尽合理,不利于教育事业内涵发展。五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学段性发展不均衡、不合理,短板问题制约教育总体水平提升。六是注重社会个体教育培训发展的终身教育体系不健全,体制机制缺乏总体设计和保障措施,严重滞后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需要。

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

深化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须进一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落实教育领域管办评分离,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的活力。对政府而言,要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进行简政放权,要引导和强化市场机制对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选择需求,贴近每个学生和社会个体的发展、生存与生活实际。实施教育供给侧結构性改革,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实现教育现代化,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

以终身学习的广义教育观念引领教育服务形态的多元化供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实施,既迫切需要国民素质的总体提升,又迫切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人才、数以万计的专业人才和一大批拨尖创新人才。这就需要形态丰富的教育培训作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的资源。当前,在进行当前教育体系改革的同时,应与时俱进地推动形成教育融入经济社会的“大教育观”,突破以正规学校教育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传统国民教育体系认识,以终身教育理念为导向,以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为基础,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开放教育体系中进行系统的教育供给改革。

持续强化政府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与资源的优质和均衡的供给。在学段上,优化义务教育发展长效保障机制的同时,要明确对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国家投入机制,分步骤分地域逐步实施资助型学前教育免费化提供,强化对高中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奖补,全面提升教育公平程度。在教育资源的配置领域,精准强化对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推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布局,服务科技创新,服务于中国制造的需求。例如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要充分围绕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型劳动者的培养,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要防范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而形成的“教育过度”。

进一步优化政府、市场、学校在教育供给中的边界及其关系。教育的供给由高度集中的行政计划手段向市场化配置方式改变,在一定程度和范围缓解了民众对基本教育程度提高的需求和日益多元化的教育需求。但是,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中政府行政管理还需要简化规范,合理引入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如政府对非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教育的发展,其职责在于服务、引导、依法监管。经费方面,受制于经济新常态对财力的影响,政府要进一步优化公共财政投入,通过政策撬动,激活、吸引、规范社会资本助力优质教育服务和产品的有效供给。切实保障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特别是要转变地方政府教育行政管理职能,引导社区和家庭参与学校教育教学,让中小学校安安静静办学,教师安安心心教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领域经济社会结构性
基于应力结构性参数的典型黄土结构性试验研究
3D显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关于结构性改革一二三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成功运行的三大机制
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初步认识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需要全民戮力而行
2013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