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总结经济发展奇迹的中国经验

2018-01-18

紫光阁 2018年1期
关键词:经济学动态改革

本刊记者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主办的《经济学动态》复刊40周年。在一次隆重的纪念活动之后,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高培勇。

记 者:立足于经济学领域、站在经济研究的立场上纪念改革开放40年,请您谈谈这一纪念活动的初衷。

高培勇:举证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所应做的更为重要、更具实质意义的工作,就是将视野伸展至规律总结层面。

作为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一个富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学术研究平台,特别是作为改革开放初期屈指可数发表经济理论成果的经济学学术期刊之一,《经济学动态》都是重要的见证者,也是重要的学术交流和思想互动渠道。

从1977年10月复刊试刊迄今,《经济学动态》办刊思路一直特别清晰,特征也非常明显。一方面它是国内学术研究动态和学界动态的发布窗口;另一方面,它也是理论研究最新成果的宣传阵地;同时还是国外经济理论研究动态的传播平台。

记 者:请大致梳理一下《经济学动态》40年来的基本轨迹。

高培勇:其一,凝聚共识:学界动态的发布窗口。在1977年复刊号上,《部分经济理论工作者在北京举行关于按劳分配问题的讨论》一文反映了国内研究讨论的最新进展。是于光远组织召开按劳分配讨论会的结果。《动态》分4期对四次按劳分配讨论会的讨论成果进行了跟踪报道。时至今日按劳分配等分配原则以及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也依然是学界研究、讨论的重点内容。

1979年4月,在无锡召开了由经济所、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和江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共同组织的“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问题讨论会”。这次会议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术界的一次盛会,经过前期精心筹备,以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为中心,配合了当年以“调整国民经济与思想理论方面问题”为题的中央工作会议,讨论了诸如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等关键性问题。《动态》在当年第6期做了“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问题讨论会专辑”,对大会讨论的核心议题“社会主义中的计划与市场关系” “价值规律和扩大企业权限”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计划价格” “经济管理体制”等重要问题进行了集中刊登。

1980年,由经济所委托中国数量经济研究会举办的“经济计量学学习班”在北京颐和园开班,国际著名经济学家克莱因、安德森、邹至庄、刘遵义、安多、萧政、粟庆雄等七位教授主讲,为国内经济学界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扫盲。当年的《经济学动态》分三期对这次学习班进行了连续报道。

1984年9月,在莫干山上举行的“全国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即大家熟知的“莫干山会议”会议纪要,在《经济学动态》1985年第1期全文刊登。会议对价格体制改革、工业企业改革、城市经济、对外开放、金融体制改革、股份制、农村购销体制改革和政府经济职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给出了解决方案。

1985年9月,当城市经济改革全面推进之时,从重庆到武汉的“巴山”号游轮上迎来了中外知名学者,召开了“宏观经济管理国际讨论会”,对加强宏观控制、推进经济改革作了理论探讨和实践总结。这次会议由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和世界银行共同主办,薛暮桥、马洪、刘国光、吴敬琏、张卓元、赵人伟等著名经济学家领衔。《动态》分别在当年第11、12期刊登这次讨论会的观点综述。

其二,传播知识:国外理论的传播平台。复刊后,向较早开始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特别是匈牙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国学习,以及对苏联经济以及苏联经济政策的密切跟踪。与此同时,也将目光放在了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经验的鉴戒上,其中最主要的是以日本为代表的赶超经济体,和以美国为代表的成熟市场经济体。

1978年,《动态》出版了两期增刊专门刊发了刘国光、李京文、宦乡、桂世镛、徐纪等人出访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日本、西欧、加拿大等国的考察报告,并刊发了日本、美国、苏联、荷兰、匈牙利等国家经济管理资料。此后,又先后发表了考察后深入研究的论文,如刘国光的《市场经济为主?还是计划经济为主?——南斯拉夫市场与计划的关系问题》,该文给出南斯拉夫的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与社会计划结合的提法(1979年第2期)等。除了走出去,我国学术界还大量聘请国外学者来华讲学。为此,《经济学动态》在1980年开辟“外国学者在中国”专栏。

1981年第7期,开辟了专栏“中国学者在外国”,刊登国内学者出国考察的情况,包括在学术交流中的发言、考察中的报告等。如1981年,许涤新为团长的中国经济学家代表团出访英国时在牛津大学的讲话,刘国光的访英札记,项启源撰写的“中美经济战略抉择讨论会”上的内容等。

其三,追求真理:最新成果的宣传阵地。1978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召开经济科学规划座谈会,提出了近3年100个应该研究的重大经济问题,以及经济科学三年、八年长期规划中的重点项目、加强研究机构、培养专业人才、建立资料档案制度和检查规划执行等内容。胡乔木、于光远在大会上的讲话以及围绕上述问题的讨论内容在《经济学动态》1978年第5期、第7期集中发表。

从1995年开始,面对原有经济学科体系不能适应十四大确定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状,《经济学动态》先后以“经济科学新论”(1995)、“经济学改革”(1996),1997年后以“学科建设”为栏目,刊登了一系列探讨中国经济学如何现代化的稿件。

好的学术研究成果的前提是解放思想,冲破传统思想束缚。1978年7-8月,经济研究所、《经济研究》和《经济学动态》编辑部连续5次举行座谈会,讨论实践是检验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标准问题,参与讨论的包括孙冶方、许涤新、宋涛、刘国光、董辅礽等老一辈经济学家,讨论成果在《动态》1978年8、9、10三期连续刊发。

随着经济建设成为中心,经济学家在《经济学动态》上发表了大量具有颇高影响力的文章,如于光遠的《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问题的一些看法》(1980.7),旗帜鲜明地强调用生产力标准来评价所有制和生产关系;杨坚白的《国民经济调整和综合平衡》(1981.2)一文,肯定了我国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性质,强调要利用市场机制进行计划调节;赵人伟、荣敬本的《我国应该选择什么经济模式?》(1982.3)一文,提出我国经济模式要选择市场机制与计划相结合的观点,即微观上通过市场促进经济效率,宏观上有计划发展实现平衡;张卓元的《社会主义价格理论研究面临的重大课题》(1985.6),认为价格体系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为进一步价格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董辅礽的《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内在动力和外部环境》(1986.11),提出把经济利益作为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内在动力,而且提出了企业自主经营需要要素自由流动和正常竞争的外部市场环境。

党的十三大后,《经济学动态》在1988年第8期刊发了一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中期规划”思路的稿件。其中张卓元《用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稳定》被称为“稳健派”,吴敬琏、周小川《以市场经济为目标,以价格改革为中心,将搞活大中企业放在首位,协调配套改革》,提出了市场经济的概念。

党的十四大,勾画了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经济学界研究的重点内容。《经济学动态》从1980年第1期开始设置“学术探讨”栏目。

记 者:以上阐述,真切地说明《经济学动态》复刊40年真实记录了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学界,探索中国经济发展道路、贡献经济理论成果的艰辛历程。请您谈谈留给今天的启示有哪些?

高培勇: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我们深知,今后中国经济发展必然有别于以往的发展过程,须更多地从中国现实问题中找经验,在站稳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基础上,吸收国外经济理论中的优秀成分,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和发展实践,提炼经济发展奇迹背后的中国经验和中国规律。endprint

猜你喜欢

经济学动态改革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经济学
瞧,那些改革推手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