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中的茶文化翻译策略研究

2018-01-18徐南飞

福建茶叶 2018年8期
关键词:目的论礼仪跨文化

徐南飞

(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淄博 255049)

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红楼梦》是反映我国封建社会文化最为全面、人物关系最为复杂、故事情节最具戏剧冲突的长篇小说,因此素来有“四大名著之首”的美誉。而从茶文化角度来看,《红楼梦》中诸多诗歌、茶名、茶典故乃至茶曲等都蕴含着丰富的茶文化审美意象,可谓是茶文化与文学结合的典范。在当前茶文化对于茶叶产业越来越重要的背景下,对《红楼梦》这种经典文学名著中的茶文化翻译进行创新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践意义。

1 我国《红楼梦》中茶文化内涵的几个主要向度

在我国“红学”研究领域,人们大多围绕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取向、政治文化、生活哲学以及文本本身的故事情节等展开探索。在全球化时代,任何文学作品的国际化传播都显得无比重要,而借助于“茶文化”这种媒介可以更好地帮助西方受众了解包括《红楼梦》在内的我国古代文学典籍。《红楼梦》中蕴藏着丰富的茶文化内涵,主要可以从这样几个向度展开:

1.1 茶名、茶品文化

《红楼梦》是一个极其富有我国传统文化浓缩意义的长篇巨制小说,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其蕴藏着丰富的“茶文化”思想,因此有学者称之为“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道出了其中蕴藏着的茶文化魅力。洞察《红楼梦》中的茶文化,首要的便是其茶名、茶品文化,这种文化在文章中虽然显得散乱,但是却充满了“茶叶香”。例如,小说第四十一回借助于贾母的口说到了“我不吃六安茶”,同一回里面还提到了“老君眉茶”;小说第八十二回则提到了“黛玉微微一笑,因叫紫鹃把我龙井茶给二爷沏一碗,二爷如今念书了,比不得里头。”,将“龙井茶”提了出来。在原著中,类似于提到这样茶名称的出处还有很多,将“普洱茶”、“女儿茶”、“枫露茶”等均摆上了台面,表现出了作者曹雪芹对于茶文化深厚的造诣和研究,也表现出了当时上流社会、富贵人家贾府的奢靡生活。

1.2 茶礼仪文化

我国茶文化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茶俗、茶礼仪,这一点在曹雪芹的《红楼梦》里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以茶定亲”便是传统封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的茶礼仪。例如文章第四十一回提及妙玉被迫进入空门之后,通过邀请黛玉、宝钗品尝“梅花茶”等,实际上要表达出来的心愿是想请宝玉饮“体己茶”,蕴藏着丰富的“以茶定亲”的礼仪。又如,将茶作为一种馈赠亲友的礼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重视友情、珍视友情的礼仪,《红楼梦》第二十六回描写到:“丫头佳蕙笑道:‘我好造化,宝玉叫往林姑娘那里送茶叶,花大姐姐交给我送去……见我去了,林姑娘就抓了两把钱给我,也不知多少。’”,很显然,这其中蕴含着林黛玉对贾宝玉的淡淡幽情和隐晦的爱情。

1.3 茶诗文化

茶诗,是古代文人在饮茶、品茶、斗茶等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反映茶文化或借景抒情、体现作者特定情怀的文学作品。在《红楼梦》中,借助于文中各色人等之口,曹雪芹抒发到了诸如“烹茶水渐沸,煮酒叶难烧”、“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拨索烹茶”、“方情知自遣,雅趣向谁言。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等,在《红楼梦》特殊的茶诗语境中,“茶”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生活消费品而出现的,代表着恬淡、闲适、清雅、宁静、远离尘世的一种生活向往。

2 《红楼梦》中茶文化翻译的策略建议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并且具有明显的交际目的倾向的行为。因此,对于《红楼梦》中涉及到茶文化翻译的实践应该遵循着特定的跨文化交际目的展开。同时,由于茶文化自身复杂性和《红楼梦》中涉及到的茶文化门类多元化等特点,在翻译过程中应当综合采取多样化的翻译策略,而不是搞“一刀切”。

2.1 茶名的翻译:宜采用直译法策略

我国茶文化丰富多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茶词、茶名等种类的多样性,历史上流传的“十大名茶”便是一个缩影。在《红楼梦》这部小说中出现了很多茶名称、茶称谓,比如上文提到的“六安茶”(安徽地区的名茶),我们可以将其直译为“Lu’an Tea”或者“Lu’an Green Tea”,备注其茶名的由来是“六安”地区所产之绿茶,可以更好地帮助国外读者理解其名称含义;又如,“老君眉”茶,我们也可以直译为“Tea like Lord LaoZi’s eyebrow”,即“(像)太上老君眉毛的茶”,这种直译方法有利于西方受众理解我国道教与茶文化的一些内在互文性关联。同样的方法还适用于《红楼梦》提到的“龙井茶”、“普洱茶”、“女儿茶”、“枫露茶”等。总的原则就是借助于这种直译策略,使西方受众可以简单明了、直接地在同样的语境中读懂中国茶名的文化内涵,这就是实现了我们的跨文化交际目的。

2.2 茶礼仪的翻译:宜采用增译法策略

当代功能认知语言学告诉我们,中西方人民由于各自的文化传统、认知逻辑、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等的差异,即便是在对待同一个文化对象和文化符号时,也会存在不同的文化认知和文化实践。茶文化中的茶礼仪便属于此列。在《红楼梦》中,以茶为礼仪的主要内涵包括了“以茶赠友”、“以茶定亲”、“以茶待客”、“以茶作祭”、“以茶为诗”等几个不同的面向,不要说西方的受众,即便是当前我国文化语境中在对待诸如“以茶定亲”、“以茶作祭”这样的礼仪时也会显得摸不着头脑。对此,在翻译的时候可以采用增译法策略,将这些文字背后的文化模因、社会文化隐喻等介绍其中,从而可以帮助国外受众更好地理解我国的茶文化及其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所形成的礼仪内涵。

2.3 茶诗的翻译:宜采用意译法与形式语言翻译结合策略

在漫长的茶文化实践中,“茶诗”是一种融语言形式美和意境美于一体的茶文化形式,这一点在《红楼梦》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基于维护茶诗意蕴美和语言形式美的立场,针对《红楼梦》中茶诗的翻译需要结合意译法和形式语言翻译策略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翻译,以兼顾两种美。我们以“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拨索烹茶”这句茶诗的翻译为例,可以将其翻译为“Where there is a sleepless night related to wine thirst,there is a heavy smoke related to boiled tea with boiling water”。诚如我们所知,西方谚语界有一句名言——“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way”(有志者,事竟成)将语言形式美和内涵美融于一体,而该处茶诗的翻译则正好借鉴了这种处理方式,使得译出语很好地兼容了形式美和意蕴美,从而实现了跨文化交际视野当中互文性、系统功能语言学等倡导的那种“翻译目的论”策略的内涵。

3 结语

借助于《红楼梦》这种在中西方比较具有影响力的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来传播茶文化是一个时兴的重要趋势,近十年来开始成为一门显学。需要注意的是,学术翻译、商务翻译对于同一个文本的翻译出发点、侧重点、交际目的等各有差异,因此,在对待同一个语言要素时难免会存在一定的翻译分歧。当前,国内外围绕着《红楼梦》的翻译版本有多个,这些不同版本的翻译在对待茶文化时却呈现出不同的翻译立场,进而也就造成了不同的翻译效果。我们认为,对《红楼梦》这种经典文学著作中的茶文化进行翻译时应该严格遵循着“翻译目的论”这个基本原则展开,在对待不同的茶文化要素(如茶诗、茶词、茶礼仪、茶道等等)时也要灵活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1]张妍.浅谈《红楼梦》茶文化翻译与人物性格塑造[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6):356-358.

[2]杨雪菲.顺应论视角下看《红楼梦》茶文化翻译策略选择——基于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J].北方文学:中,2013(7):162-162.

[3]周维《红楼梦》茶文化词语的翻译效果评析———基于目的论视角和两个英译本的比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6-91.

[4]宋希希.跨文化视域下的文化典故的语义翻译分析——以“贞元”等地名为例[J].校园英语,2017(12):231-231.

[5]饶永伟.从功能主义目的论看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的选择——以村上春树《寻羊冒险记》中译本对比为例[J].文学界(理论版),2013,No.167(1):135-136.

猜你喜欢

目的论礼仪跨文化
传奇小说中的文化负载词英译目的论——基于《虬髯客传》五个英译本的分析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药药名英译
筷子礼仪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礼仪篇(下)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