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茶道与文化自信的探讨

2018-01-18陈宗荣

福建茶叶 2018年8期
关键词:品茶茶道饮茶

陈宗荣

(武夷学院,福建武夷山 354300)

茶,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一千多年前,茶与中国人文精神中的“清”、“和”、“俭”、“静”相融合,逐渐形成中国特色茶文化。中国茶文化糅合了儒、释、道等诸派思想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久远,甘醇厚重。“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无数文人雅士在对茶的感悟中,由心生道,渐成茶道。今天弘扬中国茶道,彰显中华民族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更是恪尽一个文明古国的责任。弘扬中国茶道,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重要现实意义。自古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大俗亦大雅。新时代,品味国饮,感悟人生,传承中华文化,倾听中国声音已经被全球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欲人勿疑,必先自信”。深入挖掘中国茶道内涵,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对于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从而增强国人自信,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1 茶以载道,中国茶道源远流长

“茶”,虽然全世界发音几乎一致,但是这个词起源于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公元前28世纪的神农时代,《神农百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之说。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在《四川通治》中可以查到,为西汉的蒙山茶。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其起源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的《僮约》),最早最好饮茶的多为文人雅士。在汉赋中极具影响力的司马相如与杨雄,都是早期著名的茶人,他们分别著有《凡将篇》、《万言》,各自从药用、文学角度谈到了茶。由此开始,茶逐步成为日常饮品,上层社会不但以茶待客,也用茶祭祀,并逐渐形成以茶论道的规范。

唐代对茶道的探索。现存文献中,最早对茶道的记载出现在唐朝《封氏闻见记》:“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被誉为茶圣的陆羽撰写《茶经》三卷,分十篇阐述:茶之源、具、造、器、煮、饮、事、出、略与图,有意识地融合了儒释道精神,发展出茶道的文化审美追求。陆羽在开篇《一之源》说:“茶之为用,味至寒,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人把饮茶上升到道德伦理层面,而且强调茶苦涩清淡的本质,赋予茶饮简朴平淡而又端正肃穆的品位。而后是卢仝,他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生动地描绘了饮茶的七个递进层次:“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至今仍是口口相传,成为茶之文化经典。

宋代对茶道的改良。宋代茶业大发展,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特别是改“煮茶”为“点茶”后,上升到了艺术体系,同时出现了专业品茶社会,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爱好喝茶的人,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分成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为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欧阳修有言:“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得,而茶不可得”,不可得的是“北苑贡茶”,更是浩荡皇恩。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要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等等。宋徽宗赵佶将茶道发展到了极致,亲著《大观茶论》,谈制茶之法与点茶艺术。当时,在建州北苑的御茶园(今福建建瓯),丁谓、蔡襄推陈出新,造办诸如小龙团、密云龙、白茶、龙园胜雪、御苑玉芽、万寿龙芽、上林第一、乙夜清供等贡茶名品,推动斗茶之风。在点茶中,既注重点茶的技巧,又玩味茶汤之美,使用茶筅击拂茶汤,造就至善至美的茶汤。朱熹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不仅品茶、论茶,还曾亲自参与种茶、制茶、煮茶、宴茶、斗茶、咏茶,乐在其中,并从武夷岩茶中领悟出了许多理学哲思想与文学灵感。他借品茶喻求学之道,通过饮茶阐明“理而后和”的道理。他赋予了茶以广博的儒家文化特征,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茶道的蕴涵。

明代对茶道的升华。明代以后,我国茶道仪式以散茶冲泡为主流,追求闲适雅趣成为重点,品茗赏器成为茶道的重要内容,亦对泉品、茶友、闻香、插花、择果等有诸多要求。同时,明人更加追求品茶过程心灵的超升,在品茗中寻求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境界,更加重视饮茶对提神益思中色香味的追求,这蕴含着明人独特的泡茶美学。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茶,茶品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讲究。许多文人雅士留下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晚明时期,人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追求一种“至精至美”之境。张源首先在《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说,认为茶道追求茶汤之美、茶味之真,力求进入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张大复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层,认为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这可以说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

清代对茶道的普及。到清朝时,茶叶外销创历史高峰,饮茶风尚更加讲究,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生产加工技术也更加考究。茶书、茶文、茶诗不计其数,茶文化已开始成为小说的描写对象。曹雪芹《红楼梦》小说里喝的茶花样多:千红一窟、枫露茶、香茶、暹罗茶、六安茶、老君茶、普洱茶、龙井茶等,这是清代茶品丰富的真实写照。同样对水苛求,记录的事茶用水有宿露、雨水、雪水与泉水等。其中,宿露用于千红一窟的烹制,雨水用于老君眉的烹制,雪水用于梯己茶的烹制,而泉水则用于普通茶叶的烹制。清代后期至民国,由于战争不断,民生亦衰,“茶道”渐渐淡出国人的视野。但茶道与民众的思想观念更加密切,各种茶馆、茶肆、茶档作为百姓生活重要的场所,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据史料记载,到清朝末期,仅皇都北京城有规模的茶馆就达数十家,上海更多达66家。即使在乡野间,茶馆的发展也不亚于繁华都市,特别是江南的苏浙一带,有的小镇茶馆达百家之多,并逐步开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茶文化。如茶叶的生产习俗、茶业经营、日常饮茶、以茶待客、节日饮茶、婚恋用茶、祭祀供茶、茶馆文化、茶事茶规等,涉及各个方面,内容丰富多彩。同时,还涌现出了大量悦耳动听的茶歌、别开生面的茶舞、幽默风趣的茶戏和曲折动人的茶故事,可谓各种与茶相关的文化艺术百花齐放。

2 和泽天下,中国茶道博大精深

所谓“茶道”更多体现为一种品茶悟道的过程,这种“道”是“大道之行”的道,或者说是使人消除烦恼愁苦的困扰,在一种释然的心态中实现回归自然,以达到超越世俗的境界。它更多地是被人们视为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是集儒释道为一体,以茶为媒,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

2.1 中国茶道精髓在“和”

中国茶道的精髓在于“和”,讲究的是茶叶、茶水、茶具、环境、精神的五境融合之美,是以“味”和“心”的契合为最高感受而形成的一种文化艺术。它是一种释然的心态中实现回归自然,以达到超越世俗的境界。

茶水之“和”。煮茶候汤,是古代煮茶、煎茶的奥妙之所在。水、火都讲究一个活字,活水活火,是事茶之要诀。活火活水的交融,正是和谐的展现。茶与水的和谐更是如此,陆羽《茶经》云:“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说的是,事茶用水,最好的是山泉水,讲究水的清、甘、洁、活。茶性洁,泉性纯,都远离尘世的喧闹而孕育于青山秀谷,融于大自然之中,这也是历代茶人孜孜以求的茶与水的和谐。清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也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证明了水与茶相宜的重要性。当今武夷山泡饮岩茶多为泉水,讲究岩茶与水的“和”。

器物之“和”。茶器从食器分离出来,历经变革,至今呈现百家齐放之貌,也是“和”的重要体现之一。陆羽指出不同地方茶碗,这并不是以瓷器本身的质地为选择之标准,而是考虑瓷器的质感与色调如何与茶汤呈现色感,让人喝茶时产生美感,即茶器与茶汤相遇的“和”。至宋代,人们更看重以建盏为代表的黑瓷。宋时建瓯北苑贡茶、武夷山御茶,“建盏”又是当时上至至尊、下及士大夫们都认为是斗茶最佳的珍品。蔡襄的《茶录》道明建盏受热捧的原因: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这也是茶器与茶汤相和之例,建盏的色调更加映衬茶汤。明以后,散茶泡法成为主流,茶人更关注茶的色香味,白瓷品茗杯更能映现茶汤之色。总之,煮水器具、备茶器具、泡茶器具、品茶器具无不讲究“和”之道。

环境之“和”。中国人将品茶视为一种雅事,选择或营造一处良好的饮茶环境是十分讲究。陆树声在《茶寮记》中提出,理想的品茶环境是:“凉台静室,明窗曲几,松风竹月,晏坐行吟,清谈把卷。”明代冯可宾在《岕茶笺》中的“茶宜”和“茶忌”提出了适宜品茶的十三个条件和不适宜品茶的七种情况,“无事、佳客、幽坐、吟咏、挥翰、徜徉、睡起、宿酲、清供、精舍、会心、赏鉴、文僮”;“不如法、恶具、主客不韵,冠裳苛礼、荤肴杂陈、忙冗、壁间案头多恶趣”,这是宜品茶和不适宜品茶的条件。中国人所以把品茗看成一个艺术,就在于地点、礼节、环境各处无不讲究协调,不同的饮茶方法和环境、地点都要有和谐的美好意境。其实,所谓饮茶环境,不仅在景、在物,还要讲人品。

精神之“和”。“和”是中国儒家哲学核心思想,同时又与道家和佛教息息相通,它们对中国茶道产生深刻的影响。儒家茶人在饮茶过程中将这独具灵性的茶叶与人们的道德修养联系起来,认为沏茶品茗的过程就是自我反省、陶冶心志、修炼品性和完善人格的过程。

朱熹长期生活在武夷山,他品饮武夷茶给予他灵感与启发。以理学入茶道,增添以茶论道之清尚,在以茶喻理方面独树一帜,深得茶道之要旨。明代朱权在《茶谱》序中说:“予尝举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谓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内炼之功,得非游心于茶灶,又将有裨于修养之道矣。”在茶事活动中注入儒家修身养性、锻铸人格的思想,同时也就将儒家想的精髓融入茶道精神之中。

茶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象征,它体现的是一种“和”的精神,意味着天、地、人和,中国茶道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儒释道、山水茶,和合共生。实际上,中国茶道就是沏茶中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

2.2 中国茶道影响深远

中国最早发现茶,并开始制茶、饮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茶叶种类不断增多,制茶技术不断进步,制茶技术及其特有的茶文化也逐渐流传到五大洲,对世界茶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目前,世界上有160多个国家、30多亿人饮茶,有50多个国家种植茶叶,茶也被世界公认“三大无酒精饮料”之首。由此而诞生的中国茶道,携带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意愿,伴随茶走向全世界。

对朝鲜半岛文化的影响。中国茶自唐朝传入朝鲜,公元828年,茶已在“地理山”种植,记录于据《三国史记·新罗本记》记载。受中国古茶道的影响,韩国茶道逐渐成形,现在韩国各地建立了许多茶道组织,传播饮茶文化和茶道茶理,并将“茶道”列入教育体系。

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中日两国一衣带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日茶文化的研究也向来是文化研究的重点。在唐代茶文化的繁荣期,东渡的僧人们将中国茶文化带入日本,日本开始植栽茶树、培育茶种。在发展中,僧人把喝茶跟他的禅定功夫修养结合在一起,对中国茶文化进行了改造,又形成茶禅一味等思想。

对俄国文化的影响。16世纪末,中国茶叶就通过布哈拉上人输入到俄国;在17世纪中叶,远在北方的晋商常氏嗅到建茶是俄罗斯人最喜欢的茶饮佳品,于是把经营茶叶的触角探到建瓯。从此,开始“南茶北销”历程,中国茶也作为礼物及商品开始传入俄国。虽然开始仅在贵族中间饮用,但后来逐渐扩大到小贵族和其他富裕的人们中间。到了18世纪末,俄进口的茶叶数量迅速增加,逐步在普通俄国人中传播,形成了全民族的饮茶习惯,产生了自己的“俄国式”的饮茶法和茶文化。

对英国文化的影响。根据英国《英中时报》编译报道,伦敦媒体消息称,英国人的第一杯茶是在约克郡诞生,它来自中国。比较确切的说法是在《马可波罗环游记》中的中国饮茶趣谈,从1637年开始,茶叶作为商品输入,同时被英国人视为“贡品”和奢侈品。18世纪,饮茶之风席卷全欧洲,殖民者又将其传入美洲的美国、加拿大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等英、法殖民地。在英语中专门有“teatime”一词,指的就是占据英国人三分之一生命的饮茶时间,英式早茶、上午茶、下午茶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英国茶文化,对英国人对浪漫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中国茶道的影响正是中国影响世界的主要方式,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没有殖民和霸权,但影响深远。正如开辟丝绸之路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但是它能跨越尼罗河流域、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跨越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众的汇集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集地,带动了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了中西文明的交流。

3 共享发展,中国茶道新时代的新定位

当下,人们因为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在文化消费上陷入肤浅化、娱乐化和追求感官刺激的“大众文化”之中,功利横行、心浮气躁。同时,全球地区性冲突不断,单边主义横行,和平与发展受到严重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的伟大梦想任重道远。茶道以“和”为贵的文化精髓,契合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极富质感的生活方式,容易为世人所接受。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在新时代,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中国茶道作为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应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确立新的发展定位。同时,中国茶道虽传承千年,影响虽存,但要担当新使命,问题却不容忽视。

3.1 正视缺失,着力补齐中国茶道发展短板

中国茶道重精神而轻形式。“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是至今也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茶道礼仪,甚至在《新华词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器之不存,道亦不复。中国茶道重功利而轻教育。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然而,随着时代发展的变迁,茶道的礼法却与年轻一代渐行渐远。这与教育急功近利有直接关系。没有多少学校愿意投入开设“中国茶道”等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年轻一代没有传统文化的滋养,很容易被西方文化“糖衣炮弹”攻陷,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了解、不重视、不自信,更谈不上传承和发展。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过往的经济体制强势,而文化建设体制明显“弱势”。无利不起早,茶作为商品,中国茶行业围绕利润,更愿意卖茶、卖口感,而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挖掘、传承茶文化,文化传承行业惨淡经营,中国茶道的传承和发展缺失应有的土壤。因此,在传承弘杨中国茶文化和茶道精神中,就要补齐这块短板。在武夷岩茶产地的福建武夷学院茶学院就开设了茶艺、茶馆、茶歌、茶舞、茶诗、古典茶书导读等茶文化课程,注重对茶文化和茶道精神的传承与弘杨,就是一个典型范例。

3.2 以史为鉴,拓展有效的文化生产方式

中国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但是,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空洞的说教,在促进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上苍白乏力。茶道也是如此。

自古以来,伟大的文明传播都与商贸交流紧密相关。早在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开辟出了一条中西交往的大道,丝绸之路是在陆路架起的中西文明之间的桥梁。它东起西安,直至意大利。这是一条把丝绸、瓷器、铜镜、铁器等中国特产传向西方的道路,也是把西方的胡椒、亚麻、葡萄等农产品带入中国的渠道。从宋朝开始,在这条丝绸之路上就有人把茶带到中亚,然后向周边扩散,直至俄罗斯,在以后的岁月里,茶叶在中西贸易中的比重也得到了提高。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之路,也是中西文化的交流之路。在穿越漫漫大漠的旅途上,西域各国的商人们伴着悠悠驼铃和落日余晖长途跋涉,把西方的天文历法、建筑美学和歌舞乐器带到了中国。他们一路上豪情高歌,与沿途各民族人民一起演绎出了多少丝路花雨的壮观篇章。不少西方人在中国定居了下来,也把他们的文化融入了中国文化之中,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被称为“古代艺术之冠”的武威雷台和甚称古代艺术珍品的马踏飞燕,就是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

在海上丝绸之路上,印度、斯里兰卡、阿拉伯以及希腊的商人们远涉重洋,在茫茫的大海上穿过疾风恶浪把香料、珠宝带到了中国,又把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带回他们的故乡,甚至还有大量的阿拉伯人在东南沿海的城市定居了下来,他们的后代很多人也己经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之中。他们又通过碧波万顷的大海,在漫漫的长途旅行中把茶叶从中国带到西方,与之共生的茶文化也传到了全球各地,并与当地文化相结合,推动了当地文明的发展。

弘扬中国茶道,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精神追求的统一。中国茶道推广的不仅是茶叶,而且是文化,是传播中华民族的茶文化精髓。因此,中国茶道应该成为文化的产品,经济利润和文化发展相互推动,从而实现文化产品对人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影响,才能真正助推中国茶道在新时代的蓬勃发展。

3.3 和而不同,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讲演中说:“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情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中国主张‘和而不同’,而欧盟主张‘多元一体’。中欧要共同努力,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每个国家在经济和文化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但也有共同的要求。

在中国为全球治理发挥越来越重要引领作用时候,茶文化中的“和谐”理念和超然境界,反映出国际秩序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可以预期各国人民的普遍认同。尤其随着国家“一带一路”、“互联网+”的战略部署,中国的茶道也必将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赢得世界,推进中外文化深层次交流,实现“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的布局,广交朋友,让共建、共商、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生机勃勃,共同开辟人类更加繁荣安宁的美好未来。

[1]陆羽.《茶经》一之源.

[2]赖少波等.建瓯茶志[M].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3]宁静.论中国茶道精神“和”的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J].茶叶通报,2009.31(2):78-79.

[4]关剑平.中国茶文化的形成[J].学术论坛,2001(3).

[5]陈文华.论中国茶道的形成历史及其主要特征与儒、释、道的关系[J]农业考古,2002(2).

猜你喜欢

品茶茶道饮茶
在最美的四月天跟着老苏州品茶、赏花、做美食……
寻迹万里茶道
李阳 让品茶成为视觉艺术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品茶养生 千年万亩古茶林——普洱景迈山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冬品茶梅
茶道人生
《茶道六百年》
花下饮茶,光阴含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