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研究

2018-01-18岳爱鹏

福建茶叶 2018年8期
关键词:品茗茶文化思政

温 斌,张 萌,岳爱鹏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邢台 054000)

在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时,需要在教育目标定位上进行调适。传统视域下的思政教育目标,主要围绕着培育大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为己任,而这种较为宽泛的目标定位则极易使思政教育流于形式。为此,当前需要将大学生思政教育与他们的职业素质培养相联系,进而增强思政教育的时代功能。其中,培育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则成为了思政教育创新需要直面的课题。之所以将“沟通能力”纳入到讨论视野中,这归因于沟通能力缺失普遍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人际交往短板而存在,且人际沟通能力的好坏又直接决定着大学生未来工作氛围的优劣。然而,单纯基于思政教育传统来完成上述能力培养则不现实,所以本文尝试融入茶文化,以其文化功能来助力大学生思政教育沟通问题的解决。

1 大学生思政教育沟通能力培养的作用分析

围绕着职业素质培养目标,这里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分析:

1.1 作用于增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生作为“社会人”的特质而存在,其在未来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必然会结成与他人的工作关系。在工作关系框架内,大学生又必将面对与同事、领导之间的人际交往活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基于工作关系下的人际交往活动不仅涉及到真正的工作业务交流内容,也涉及到日常生活中的个体情感表达。由此,通过培养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将能显著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1.2 作用于提升大学生信息表达能力

在日常工作中岗位之间的分工协作需要依赖于信息交互来实现,而这里的信息不仅指向了依托电子信息化平台的电子文本信息,也指向了依托口头表达的口语信息。信息交互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岗位工作开展的精准性和时效性。由此,培养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则能有效提升他们在今后日常工作中的信息表达能力。

1.3 作用于增进大学生团队融合能力

无论是未来步入体制内或体制外组织工作,还是通过创业来实现自我雇佣。然而,所有这些都不离开团队合作这一工作形态。在任务驱动下来开展团队合作,需要在成员之间的相互沟通下来明确未来的工作任务,以及消除彼此在合作中所产生的误解与摩擦。因此,通过培养大学生的沟通能力便能增进他们的团队融合能力。

2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所存在的不足

在培育大学生沟通能力的思政教育常态下,主要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

2.1 缺乏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分析

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以说教的方式,来强化大学生对沟通能力养成的重视。但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下却未能有效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而就使得教师在“我向思维”惯性下,为大学生提供了一揽子增强沟通能力的解决方案。事实表明,教师在强调沟通能力重要性的过程中并未与他们形成内心的共鸣。

2.2 缺乏对大学生行为偏好的考察

随着我国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也使得大学生群体在日常沟通中,更加借助微信、QQ等即时聊天工具来完成。这一现象就造成了需要正视的两项后果:(1)大学生个体在现实学习生活中的线下沟通意愿不强;(2)大学生个体在移动信息化环境下,习惯于利用文本信息来进行人际沟通。从中不难知晓,当前思政教育传统无法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2.3 缺乏对大学生心性养成的重视

本文在开篇之处就已指出,培养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将助力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建构起大学生沟通能力养成的前置性要件,那就是沟通的胆识和沟通意愿。但目前思政教学模式则未能重视这一点,所以就缺乏对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中心性养成的重视。

3 茶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沟通的模式定位

在问题导向下,茶文化融入模式可定位于以下三个环节:

3.1 定位于改善大学生心理状况

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视角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必然受到当前社会转型大环境的影响。其心理状况主要表现为:浮躁、缺乏安全感、定力缺乏。正是受制于上述心理状况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在实施沟通活动时要么显得急躁,要么显得胆怯。因此,茶文化中的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要件,都可以起到改善大学生心理状况的作用。

3.2 定位于培养大学生沟通意愿

前面已经做了分析,即当前大学生个体缺乏主动沟通的意愿,很大程度归因于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碎片化沟通常态,已经侵蚀了他们在真实人际交往中的沟通能力,并使他们缺乏日常线下沟通的机会,从而逐步弱化了他们的沟通意愿。通过引入茶文化则可以依托茶文化的品茗活动为载体,为大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营造出和谐的环境,从而激发起他们的沟通意愿。

3.3 定位于提升大学生沟通质量

通过上文的论述可知,大学生沟通的信息载体可以是文本形态,也可以是口语形态。在培养他们职业素养的视角下可知,上述两类沟通形态都具有现实价值。因此,通过茶文化显性要件的氛围营造,并植根于茶文化隐性要件中的思想文化系统,则能使大学生在自省与感悟中,不断自我完善沟通技能。

4 定位驱动下的实施策略

根据以上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融入茶文化的实施策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4.1 厘清茶文化与思政教育常态之间的关系

尽管本文聚焦茶文化如何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这一问题,但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已经成型的思政教育常规不能因融入茶文化而进行教学组织形式变革,这将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显著的“转换成本”。因此笔者认为,融入茶文化应作为弥补当前大学生沟通能力培育短板的选项之一,且在融入过程中应以专题和实践教学模式与思政教育常规相融合,同时需要发挥学工部门、招生就业部门、学生会社团的职能优势。

4.2 教育模式创新下建立前置性茶文化知识

我国作为茶文化大国和古国,其品茗文化已渗透到了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但对于当前大学生的影响力仍存在着“年龄隔阂”。从而,为了使茶文化融入效果能够切实反映在培养大学生沟通能力之中,则需要为大学生建立起前置性茶文化知识储备。笔者建议,可由学生社团组织、高校国学文化类教师参与,以专题的形式来向大学生群体重点讲解茶文化中的思想元素,并结合人际交往中的沟通能力培养之需,向大学生引申出茶文化助力职业素质提升的价值。

4.3 多途径开展品茗活动激发学生沟通意愿

品茗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个体创设出了参与沟通的人际氛围,而且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下,以及在熟悉的校园环境下和熟人熟事中,逐渐使自己分享到在人际交往中的快乐,以及在自我激励效应驱动下提升自己的沟通意愿。为此,这里就不能在课堂教学中来实现,而需要得到教学院系的场地支持。笔者建议,学生所在院系可以提供实训场地,并将品茗交流纳入到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环节之中。同时,在开展主题班会活动中也可以将品茗交流作为内容选项之一。

4.4 茶文化驱动下强化沟通技巧讲授与训练

由于大学生需要从文本沟通和口语沟通等两个方面来进行能力建构,所以这里还需要强化沟通技巧的讲授和训练工作。在茶文化驱动下,可以引入我国茶思想文化教学来建立起学生“感悟、自省、反思”的能力,并将其作为在自组织学习系统下不断完善文本信息沟通能力建设的主体意识。在训练口语沟通能力时,则可以在上文所提到的实训环节中,创设与品茗、赏茶、茶道有关的真实人际交往情景,鼓励学生个体参与到班级、团队的沟通中来。

5 小结

本文认为,需要重视茶文化在建构大学生沟通能力的作用,其具体的实施策略为:厘清茶文化与思政教育常态之间的关系、教育模式创新下建立前置性茶文化知识、多途径开展品茗活动激发学生沟通意愿、茶文化驱动下强化沟通技巧讲授与训练。

[1]巫明川,王中正.手机上网与校园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以温州地区大学生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44-45.

[2]武丽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谢文平,陆书建.关于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 [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3):23-24.

猜你喜欢

品茗茶文化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品茗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安溪寿星爱品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