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文化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路径研究

2018-01-18燕,吕

福建茶叶 2018年8期
关键词:英语翻译跨文化茶文化

李 燕,吕 梅

(绥化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61)

从茶文化形成的历史向度来看,茶文化最早产生于农耕文明当中,是中国这个典型的“重农抑商”国度的文化产物,集中性地展现着中国的宗教情怀、生活哲学和交际逻辑等,是我们传统教育哲学的一个有效组成部分。进入工业化进程之后,中国的茶文化开始借助于新航线国际贸易成规模地传入西方国家,并结合西方国家的饮食习惯和文化风俗等形成了西方的“茶文化”。在这一点上讲,茶文化是中国文化和英语文化的一种对话中介和沟通桥梁,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从这个中介环节入手开展相关的翻译教学创新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1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当前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美国著名文化管理大师吉尔特·霍夫斯塔德的“跨文化交际”理论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管理的实践不可避免地要走向跨文化交际,而影响管理实践的跨文化交际维度主要可以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差距”、“不确定性规避”、“价值观的男性度与女性度”、“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这样五个方面展开。英语翻译及其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经典的语言维度的跨文化交际实践,在霍夫斯塔德构建的这种跨文化交际视野中,当前的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着这样几个突出的问题:

1.1 重应试导向,轻文化知识“以学养人”导向

包括我国英语教学在内的各学科教学经过长时期的应试教育浸淫,在英语翻译教学领域形成了一种重应试技能培养、轻视知识养人的这样一种导向。例如,从平时英语翻译的技巧、素材、内容、文本材料等的选择情况来看,英语翻译教学界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从历年的考试题目入手、分析考试题目的类型和常考句式句型等,将如何应对考试、提升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如大学英语四级、六级、专业八级等)作为一个核心的教学导向,而忽视了那些长期对学生更有利的文化育人导向。同时,在各种涉及到英语考试的题目类型中,翻译题目本身占比并不大,因此,即便是在应试教育的范畴中,英语翻译教学也是一个并不受瞩目的教学环节。

1.2 重理论知识积累,轻翻译实践操作

通常来讲,英语翻译按照教学核心任务和培养人才的目标之差异,可以分为两种模式:其一是通识教育英语翻译模式(即English for Liberal Education模式);其二是专门用途教育英语翻译模式(即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模式),这两种英语教学的模式在基本的立场上、教学策略上有所差异,但是我们认为在当前教育需求市场细分、英语教学门类细化的趋势下,两者并不是一种对立和矛盾的关系。而从我国英语翻译教学实践来看,以上两种英语教学模式都带有明显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这一点在高等教育序列尤其是研究生层面的教学过程中尤为突出,归根到底仍然是受到高校英语翻译教学评价体系的制约。

1.3 重校园教学,轻市场导向

跨文化交际的一个内涵是跨市场交际,包括翻译实践在内的人类活动在面对跨文化交际的时候应当将知识社会化传播、知识传授的着眼点放在知识的实际应用上。根据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翻译知识作为一种偏向于实用化、专门用途化的语言技能,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对于就业、兴趣、市场需求等导向的翻译知识需求更为明显,尤其是在语言应用市场细分比较明显的趋势下更是如此。而我们传统的英语翻译教学实践还是一种立足于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的存在状态,值得我们进行深思。

2 茶文化之于当前英语翻译教学的借鉴价值

简单来讲,我国茶文化是关于茶哲学、茶道及其衍生的各种茶艺术形式的总和,代表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同时也是近现代以来中西方文化对话、跨文化交际的一个中介产物。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茶文化对于医治英语翻译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2.1 教学理念层面上:交互主体性教育理念的塑造

当前我国英语翻译的教学理念并不统一,也没有形成有机的体系,在关键的涉及到学生个性化的知识需求及其满足过程中还存在着指导理念不足的问题。因此面向未来的教育供给侧改革,需要在教学理念上从那种传统的应试教育下的“主体性教育理念”当中解放出来,树立起教师与学生“交互主体性”的教育理念,当然这一理念不仅仅包括教学方法意义上的交互主体性,还包括在翻译技巧的个性化设置、教学诊断、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总的来说这种理念强调的“不是一方的主体性,其存在前提是主体与主体互相承认和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从这一点讲,我国茶文化中蕴含的教育理念之一就是提倡主体的交互性,并不提倡单向的文化灌输行为,而是提倡“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因此,以茶文化为主题的翻译教学实践对于弘扬交互主体性的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作用。

2.2 教学素材层面上:中西茶文化比较文本的嵌入

一般的文本翻译由于跨文化边界的存在会形成一定的“文化融入困难”的问题,因此,我们翻译文本既需要将文字语言互文性地转化为受众的语言表达习惯,另一方面又需要将文化内涵、文本的功能同等地转化为受众所能理解的文化符号,这就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本翻译立场。对于英语翻译的教学过程来看,由于茶文化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存在着诸多共同之处,因此在翻译中引入这种文本素材可以更好、更快地向学生提供一种很好的文化模因切入点,同时又可以在这种茶文化文本的切入中获取到超越翻译实践的诸多知识内容,达到以学养人的目的。

3 茶文化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路径建议

当前,我国茶文化中蕴含的教育哲学和教育智慧正在多个学科展开。作为融通识英语教育和专门用途英语教育于一身的“英语翻译教学”完全可以从中吸收足够的智慧以改进教学质量:

3.1 基于茶文化的翻转课堂教学策略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教育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卫斯理·贝克尔于2000年提出,是一种将传统的“课堂教授,课后作业”的授课方式翻转过来,构建“课前学习知识,课堂完成作业”的教学结构,重建课堂之内的学习价值的新型教学模式。对于当前充满单向主体性、应试化的翻译教学来讲,教师们可以通过在课前动员学生自主、自由学习茶文化不同主题素材的方式,在课堂上开展适当的、集中的翻译共性问题讲解,或由学生分小组讲解,将课堂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在课堂的时间分配上,可以将60%的时间用来让学生实施茶文化相关素材的互动、对话,教师则利用40%的时间对茶文化相关的互文性、共性翻译技巧以及不同小组、不同学生个性化的提问或知识需求等进行及时回应,借以提高英语翻译教学的个性化水平。

3.2 基于茶文化实践基地的翻译教学见习机制

如上文所指出的,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是我们翻译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学过程过于注重应试,而不是注重市场需求。对此,在互联网时代,一方面可以借助于互联网与诸多在线销售的茶文化企业、茶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建立联系,实施订单式的翻译见习机制,鼓励学生结合企业一线需求开展翻译实践;另一方面,也可以围绕着中西方茶文化交流的一些平台,通过实地考察、实地见习的方式为企业和平台提供翻译服务,以此提高学生对于翻译工作的实际操作能力。

[1]Hofstede G. 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 software of the mind[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14, 23(1):113-9.

[2]蔡基刚.ELE还是ESP,再论我国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J].外语电化教学,2010,(5):20-26.

[3]张攀,仲玉英.国外课程结构改革的钟摆现象分析——以选修与必修课程设置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3(10):97-99.

[4]李祖平.基于交互主体性理论的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研究[J].理论月刊,2009(11):188-190.

[5]汪婧.应用翻转课堂模式创新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初探[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6,37(1):137-139.

猜你喜欢

英语翻译跨文化茶文化
地铁站内公示语英语翻译的特点和技巧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探讨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评《科技英语翻译》(书评)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