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提升路径研究

2018-01-18何玉初

福建茶叶 2018年8期
关键词:茶文化政治思想

何玉初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孝感 432000)

关于“文化”之内涵,我国文献典籍中最早出自《周礼正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记载.“文化”的本质即在于“以文化人”,是一种带有人的实践属性的存在物。一般认为,广义上的“文化”概念囊括了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上的“文化”概念则专指“人的精神生活”。无论采取何种视角,“文化”作为一种“复杂的整体”,对于人的思想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集中性地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精髓、交往法则、制度逻辑和物质文明等,在“茶文化现代化”的征程中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想素质、思想境界的提升具有重要的针对性借鉴价值。

1 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看来,按照教育的不同属性、界别,教育主要可以分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实践教育等五个类型,它们共同的目标就是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具体来看,德育的终极目标是通过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思想水平,在思想层面上实现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

1.1 思想教育内容的高度单一化、同质化

思想教育或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立足点之一是“从思想上掌握群众”,它本身作为一种主观能动性的活动,应当根据历史的、具体的、实践的、民族的、受众的不同需求等要素进行教育内容的调整。但是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很多学校尤其是受众来源多元化的高校在开展思想教育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教育内容的高度单一化、同质化”的问题。例如,面向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教育大纲设计未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实际,教学课程设置未能科学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分类对待,形成了一种“千校一面、万人一书”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

1.2 思想教育方式的替代性

不同于科学技术教育的工具理性、客观性、价值无涉性的导向,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带有价值理性的、关于人的价值世界教育的实践。在本研究的视野中,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替代性”实际上指的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化”。以高校中民族学生的思想教育为例,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异化的重要表现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政治属性”掩盖了“民族特性”,单方向的“强制灌输”掩盖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参与和对话、互动,这便是一种教育方式上的“替代性”问题。

1.3 教育对话方式的课堂化

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方式往往以“政治语言”为话语体系,以“批量生产”为主要教育模式,以“课堂对话为主,个别谈心为辅”为主要的教育对话方式,以应试指导、考试过关为教育中介,从而偏离了思想教育的本质目标,教育本身沦为一种教育考试的手段,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离“全面自由发展”的目标越发遥远。

2 茶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提升路径中的作用

何为茶文化?按照上文对文化概念的把握,茶文化实际上就是在长期的茶产业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集合。当然我们也可以用结构主义的视角透视茶文化,将其分为“价值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物质层”四种层次,无论哪个层次的茶文化都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文化模式。

2.1 茶德为大学生思想提升提供了道德情怀

茶德是茶文化的核心,也是茶文化伦理关怀的具体表现形式。在我国茶文化传统中,茶德以儒家文化为本体,倡导“廉美和敬”的核心价值观,对儒家的“和谐”、“交互主体性”、“为政以德”等进行了生活化的提炼和总结。我国唐代茶学家刘贞亮对于“茶德”的内涵曾经做出过这样的表述,即“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将茶德的教化功能进行了专门的表述,启示我们将茶德引入到当前高校的思想教育课程中来。

2.2 茶道为大学生思想提升提供了仪式感

茶道,既是我国茶德在行为交际层面上的一种延伸,又是茶文化社会化、习俗化的一种形式。茶学家们认为,我国的茶道秉承着儒家思想的“和谐”理念,提倡在茶道仪式感中灌入平和、和谐、和静、和美等理念,并注重在“主体——客体交互式”的仪式感中体现双方的平等性和友好性。因此,茶道具有的这种交互式、交际性、对话性、交互主体性的仪式感,可以改良思想教育中存在的“课堂化交际”的不足。

2.3 茶文化资源为大学生思想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教育素材

我国文化传统中孕育着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像是茶事、茶诗、茶艺、茶道、茶曲、茶戏、茶文化典故等都是比较典型的茶文化资源,同时这些茶文化资源对于丰富高校思想教育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也具有重要的补充意义。例如对于我国开展多年的素质教育来讲,茶文化资源早已经通过课堂、学术沙龙、文化节等途径深刻地植入到了学生的思想教育中,表明茶文化资源对于思想教育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3 茶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提升的路径选择

3.1 内嵌于茶文化生活的教育目标体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教育目标”是一种立足于生活世界的教育理念在方向维度上的规定性。对于思想教育的目标体系之确立来讲,需要从学生所处的生活世界出发进行构思,而不是从课本出发进行设计。基于对茶文化的理解,我们认为下列思想教育目标体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其一是终极的思想教育目标,即实现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二是中观层面的思想教育目标,即培养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民族认知和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知;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其三是现实层面的思想教育目标,即培养大学生对于生活现实的人文关怀;满足大学生的现实合理需求和诉求;满足大学生在新媒体时空中的社会交往相关思想文化素质需求;满足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情感、心理咨询、民族个性弘扬等需求。

3.2 服务型思想教育策略

服务型思想教育策略指的是一种与后工业社会形态、新媒体交往时空、人的文化存在等命题相适应的新型思想教育策略,它主张师生关系之间的平等性、交往过程的平等性和思想教育职能的服务性。基于一种生活化教育的理念,可以在教师与大学生之间进行基于新媒体、茶话会等形式的对话机制,充分了解大学生的热点思想诉求和热点动态,在吸收学生诉求的基础上适时推出“服务承诺制”,对于向大学生承诺的服务事项,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办结。

3.3 交互主体性教育方式

在逻辑的延展上,交互主体性的思想教学策略是针对传统德育教师所实施的“灌输性教学方式”而提出的。思想教育过程上提倡以“师生互动”为显著表征的参与式教学。在传统意义上的那种教师主体极端化的教学模式下,无论是对于思想的课堂教学还是对于实践导向的思想教学来讲,“单向灌输”、将学生作为一种批量生产和没有个性的“工业品”是这种思想教学过程的体现。但是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机械式、灌输式的教学过程忽视了学生接受和吸收差异的因素,思想教学内容、思想教学方式、思想教学效果等由于脱离了学生的感受与“真实的需要”,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因此,对于茶文化主张的交互主体性来讲,这种教育方式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进行尝试。

[1]秦燕.中国思想文化概论[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15.

[2]黄建顺.“大学生全面发展”目标及其实现--兼论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系[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9(4):97-100.

[3]刘文璞,王振岭.青海民族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二)[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128-134.

[4]黄羽新.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不适之处[J].百色学院学报,2006,19(1):125-128.

[5]李维锦.试论中华茶文化精神与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4):288-289.

猜你喜欢

茶文化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