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文化先进性在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队伍建设的理念与举措

2018-01-18李函霄

福建茶叶 2018年8期
关键词:茶道茶文化思政

李函霄

(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茶文化是中国的一大脸面,就相当于英国伦敦的大本钟,法国巴黎的铁塔,中国的茶文化给人以淡雅、大气、平和之感,充满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但由于这个时代的快节奏化,物质都成了人们疯狂赶求的愿望,很多优秀的价值观已脱离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年代,茶文化是治愈这股不良风气的一剂好药,应以其德育观教化社会接班人,熏陶之中扶正青年一代的三观。另外,民之思想乃是国家之本,若是民众的思想出了问题,那国家迟早会从光鲜亮丽的外表逐渐褪化。

1 茶文化的先进性

茶文化虽然兴盛于唐朝诗歌黄金时期、诞生久远,但它的文化思想精髓却从未随着时代而淘汰,反而给了社会和民众一个好的精神寄托。诗人写诗总爱将自然中的现象附上自己的主观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乃是惯用手法,茶文化也不例外。

1.1 茶道里提炼的人格品性

人们见茶生长地环境差劣,茶汤却干净清澈、回味无穷,让当时郁郁不得志的人在晦暗的现实里找到一点安慰,于是将“人和、至敬、清雅、善寂”理念加在茶上,这便是茶文化中做人的四种准则,“平和、尊敬、清廉、寂静”成了谦谦君子之道,成了人们对大众人格品性的向往。兰梅竹松也是人们引用最多的托物言志,他们有着热烈、坚韧、清廉的品格,秉性虽有差异但大致总归为“君子之道”。

1.2 茶文化里的德育观

茶文化的德育观也与茶道精神息息相关,茶道里的茶之品性也就是做人准则的提倡,喻示人们在追逐名利的洪流中要保持初心,“平和、尊敬、清廉、寂静”的心态是从茶中提炼出来的,喝茶是有利于平和人们心态,一盏茶的功夫里人们可以在品味茶中放松自己,和自己对话。在大众追名逐利里的洪潮中,茶为品茶人划开一道逆流,茶的品性为人们开道。除此之外,茶文化也是家文化的一种代表,在饭桌之上、饭后闲谈里,茶作为了联系家庭成员之间的纽带,在慢慢悠悠地品茶过程中,家庭成员之间更容易相互吐露心声,在古代王室贫民交往之间,客人来家中必是要备茶,如今家家户户也少不了茶来招呼,茶成了家的一种反映,也成了家的代表和思念。在崇洋媚外的风气盛行下,传统文化融入教育不仅时刻调控青年思想状况,而且还能帮助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杨和传播。

2 大学生思政教育分析

大多高校的思政教育课本都是从绪论到各个方面的延伸,每一章节之间的内容都有联系和框架。从事物到世界、从表面到本质、从发展历程研究出规律,这些知识框架科学和条理化,但也正是由于这些书本过于理论和书面化,导致了思政教育课程乏味无聊的局面。

2.1 高校思政理论教育呆板——教学模式老套

很多高校落实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但是结果并不如预期所料——思政教育的课程开设大多为公开课,大班制多个班级一起上课,考试为开卷考试,这些因素造成了学生对此门课程的不重视性,学生对此门课程的积极性不高,加上课程知识内容过于理论化、书面化慢慢形成了一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老师大多只能按照书本的目录来安排讲学进度和计划,举例都是书本上可以看到的或是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知道的,毫无创新之处。虽然教学模式从前几年兴起的“慕课”方式回归到了面对面教学模式,但是效果仍然越来越不显著,传播者教学模式老套,无法改变课堂气氛,偶有创新如看相关电影又着实耽误了教学进度。

2.2 高校思政理论教育乏味——知识过于理论化

思政教科书中有过多晦涩难懂的专业词汇,字里行间充斥着研究结果、研究数据、难懂的词汇等。这些对于只是作为考开卷的课程来说,学生很容易对这门课程疲倦、厌烦;其次过分条理化的内容,框限了学生的思想,学生有了习惯思维,每每都是照搬此理论框架,难以让学生拥有自己真正的思考,一门不让人对自身发问思考的课程,仅仅这是坐在课堂上听着老师“照本宣科”的讲学,这门课程又将如何发挥它的作用?对于老师而言,知识的过于理论化也框限了大多数教师的课堂发展,很大程度上教师无法真正做到教学创新。

2.3 思政理论作用发挥低效——并未实质教化学生

高校一周都会有二节的思政教育课程安排,可见国家学校对于学子的思政教育精神建设的重视。调查显示,大多思政教育课程并未发挥出高效作用,很多学生在这门课程上玩手机、看其他课外书等,学生在这门课程上的逃课率远远大于其他课程,老师已经使用了微信点名、学生亲自去老师处签到等极端手段来保证到课率。对此部分学生表示,此门课程感觉对自己毫无作用。这已经形成了很严重的局面,到课学生做其他的事情,未到课学生占比高,大部分老师“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过于理论化的知识内容等,这些都成了影响思政教育发挥作用的因素,而高校的思政教育并未做到真正教化学生。

3 茶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机理

思政教育与茶文化的结合,可以丰富思政教育模式,加深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大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升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民族自信心,弘扬中国文化。

3.1 增强学子爱国情——学习优质传统文化,以民族文化为豪

将茶文化和思政教育融合是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重大创举,不仅创新了教学模式,吸引力学生的注意力,更是在教学的过程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优质文化的魅力,增强青年一代的爱国热情,以民族文化而自豪。在这个多元文化立足的时代,中国青年也在受着外来文化的影响,思政教育目的旨在扶正青年思想,提高政治素养,那爱国情怀必然是其基础,茶文化的有机融入正是一举两得,既为呆板的思政教育课堂带来了新的模式,又从侧面达成思政教育的目的,增强青年对民族文化的信心。茶文化在这个时代里显得很是独树一帜,在课堂上接触茶文化,也扩大了青年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

3.2 锤炼学生浮躁心——秉乘茶道精神,在时代功利风里逆流

茶文化里的茶道情深以它清雅的调性,像是给浮躁的青年人刮来一阵清风。经济时代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渴望成功,而忽略了他们自己真正渴望渴求和最初的本心,跟随时代大众对于成功的标准定义来确定自己的目标,房子车子这些物质的东西却成了青年追求成功的精神支柱,这样一个社会是极容易生病的。在上文中提到的茶文化先进性,在当代仍不可淡漠其光辉,茶文化在这个功利时代为青年做逆流支柱,影响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青年认清自己,培养他们平和、对万物尊敬的心态。

3.3 扶正学生价值观——以茶性为框,正做人之则

茶性、茶道精神都是古人提炼出来的高尚品德、做人之道,尽管时代各异,但是人们对做人品性的崇尚仍有一致性,为人之道就像是现代社会的法规法则,框定了一个正气之人标准,成为了做人的量尺。比如,在大学思政课堂上老师可以多举古今中外和茶相关的典故。通过举例名人大咖从茶中提炼的哲学观点,传达给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大学生学习积极的人生态度,掌握处理问题科学的方法,端正大学生行为习惯。茶文化和思政教育课程结合,学生便受茶文化的“耳濡目染”,不仅对茶文化等传统文化感兴趣,传承和弘扬了传统文化,更是在茶道精神的影响下,将自己的做人准则像茶性一般,以茶性为框,正做人之则,便也达到了思政教育课程开设的目的,提高青年政治素养,树立正确三观。

4 结论

茶文化的先进性在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队伍建设的理念与举措上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茶文化多方面深层次地影响青年学子,将其茶道精神、茶性深深种植在学生心中,茶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值得做更多课程改革的范本,一石二鸟的举措岂不美哉?但是有机结合不代表硬性植入。大学老师需要多方位挖掘茶文化与思政理论的结合点,才能更好地发挥出茶文化的先进性的作用。

[1]张颖.新媒体视域下茶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究[J].福建茶叶,2018,40(04):356.

[2]陈钧.从茶文化视角看高校“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建构的文化背景[J].福建茶叶,2017,39(08):174-175.

[3]周琴.多元文化背景下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过程中的茶文化应用思路[J].福建茶叶,2017,39(05):297-298.

[4]李黎.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意义及路径——以茶文化为例[J].福建茶叶,2017,39(03):354-355.

猜你喜欢

茶道茶文化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寻迹万里茶道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思政课“需求侧”
茶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