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衔接理论在茶文化英语语篇分析中的运用

2018-01-18董杰华

福建茶叶 2018年8期
关键词:语言学隐喻语篇

董杰华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开始步入“新常态”,在过去的需求管理理论指导下,掌握好投资、消费和进出口这“三驾马车”就可处理好经济运行的动力问题,用这样简单的需求管理方式已经无法解决当前产能严重过剩、经济结构性失衡等问题,无法适应未来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茶产业便是属于此列。为此,中央针对国内当前的经济问题对症下药,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药方”,希望借此“处置僵尸企业,化解房地产库存,防控金融风险,降低企业成本和补充供给短板”。茶产业的供给侧改革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走向茶文化这个“朝阳产业”,使茶产业从单纯的快速消费品行业延伸出文化创意、深度旅游等多个相关产业。而将茶文化这个“文章”做好、写好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茶文化的传播”,尤其是跨文化的传播,因此,吸收借鉴翻译理论中的精华创新茶文化的翻译就成为一个显著的课题。

1 语篇衔接理论在茶文化英语语篇分析中的重要作用

在翻译理论当中,“语篇衔接理论”一般也被称为“衔接理论”(Cohesion theory),指的是一种借助于特定的语法结构和成分排列顺序等衔接机制等来实现对文章谋篇进行布局,从而实现全文通顺连贯、语篇完整、概念无缝隙衔接的一种翻译理论,最早由英国翻译学家韩礼德等人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我国茶文化见诸于“文本”的体裁多种多样,既有茶诗,又有茶散文、茶小说、茶专著等,可谓异彩纷呈。当前,将语篇衔接理论进入到茶文化英语语篇的分析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有利于全面对茶文化语篇的文化隐喻进行挖掘和展现

西方的衔接理论是语篇语言学下产生的一种理论,最早是为了克服翻译中因为长期坚持形式主义语言学和“碎片化”翻译的一种尝试。在语篇衔接理论看来,翻译的本质不是寻求语言形式的符号化转换,而是进行跨文化的交际,即按照特定的价值立场和逻辑认知实施跨文化语境的对话和互动的过程,在这个互动过程中不同的文化之间由于文化模因的差异会存在“隐喻”的不同,因此,语篇衔接的一个核心就是尝试着对全文语篇整体实现一种连贯性的衔接,使其可以整体地实现跨文化的交际,而语篇正是这种衔接的基本单位。我国茶文化语篇分析中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顾头不顾尾”、“重语言形式转换,轻文化内涵交际”、“中式思维或单一的西式思维泛滥”等,这些现象的存在都忽视了全篇语篇分析的“隐喻”差异,而衔接理论可以完成这一任务。

1.2 语篇衔接有效地回应了中西方文本表达的语法差异

认知语言学认为,不同的语言体系中存在的“隐喻”本质上是“两个类属不同的语义场之间的语义映射”,这种隐喻的产生一方面是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人们所持有的认识、理解、价值观等差异的表现,另一方面还是人们在表达和抒发语言时的“语法”差异之表现。例如,在英语表达系统中,对于自然科学类的学术论文多以“被动语态”这种语法为表达方式,而在我国对等的自然科学类的学术论文中则没有这种习惯,这就是一种文本表达的语法差异。我国的茶文化文本当前类型多样,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文言文体裁的,而文言文表达特点之一是简化语法结构,常采用省略式来表达一个主题,这就对全文的语篇分析和翻译提出了“衔接”的迫切要求。

2 衔接理论在茶文化英语语篇分析中应用的规范原则

自20世纪70年代“衔接理论”被韩利德、哈森创立以来,经历了一个丰富发展、批判、流变、中国化的过程,并且在当前应用语言学领域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价值。鉴于我国茶文化类文本的特点,将衔接理论运用到其语篇分析中需要重点遵循这样两个原则:

2.1 自然通顺连贯原则

在衔接理论的视野下,对通篇文本进行整体衔接翻译的本质是为了实现两种文本语言之间的动态对话和交际,避免因为语言符号的转换而带来语法的错误、语义的分歧或偏差等,因此对于翻译者来讲,茶文化英语语篇分析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自然连贯通顺”的原则,即翻译者追求的一个翻译境界是让受众可以用一种自觉可以接受的文本表达形式来阅读文本,而不是生硬地、直译地对语篇进行掌握。

2.2 语法结构的西式化原则

我国茶文化文本尽管类型多样、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但是在“打包”翻译为英文的过程中,都必须将其转化为“语法结构的西式化”,即用英语的阅读习惯之语法表达中国茶文化语篇的整体内涵。韩礼德等人创立的衔接理论在把握具体的“衔接机制”时指出,它本质上是“一种语义范畴,指的是存在语篇内意义单元间的相互关系,在篇章里衔接关系确立即篇章某成分意思表达取决于另一成分意义的确定”,在衔接的具体方法上主要包括“语法的衔接”和“词汇的衔接”这样两种。对于词汇的衔接来讲,通过我国茶文化文本多年的英语语篇分析实践可以看出基本上不存在明显的问题,最为关键的即在于“语法结构”的衔接。归结起来就是,我们的通篇衔接需要用“地道的西式英语”阐释中国“地道的茶文化文本”。

3 衔接理论在茶文化英语语篇分析中的应用策略建议

当前我国学术界对于衔接理论如何应用到茶文化英语语篇的分析中来还缺乏相关的探索,我们基于对韩利德“语法”和“词汇”两种衔接维度的思考,提出这样两种应用策略:

3.1 语法的衔接策略

由于我国茶文化的专属性较强,且表达语法充满了东方语言属性,因此,在语法衔接上具有一定的难度,整体来看英语是一种主动突出型语言、重视照应手段的频繁应用,而汉语则是一种话题突出型语言,更为看重全篇衔接中的重复衔接等。基于此考量,我们以“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章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这段文本为例,在通篇布局的语法衔接上,我们可以将其翻译为“A bowl of tea moistens our throat,two bowls eliminate loneliness,and three bowls remove impoverished minds......”(此处“三碗搜枯肠”中的“搜”在古代文言文中有“消除、清除”之义,因而可将其译为“remove”),通过语法上的这种简化衔接,使之更适合西方人的语法习惯。

3.2 词汇的衔接策略

根据我们的调研和学术查新,在我国茶文化英语语篇的分析中,具体到语汇的衔接策略上来讲,最常见的几种错误就是“重述”、“词汇搭配不当”、“指称不明”、“指称项的缺省”、“关联词语使用多余”、“关联词语搭配不当”、“省略与替代多余或不足”等,针对这些词汇的衔接问题,在平常的茶文化英语语篇分析中,要进一步通过语段训练和语篇仿写等策略,提高学生们的语法敏感度和语感能力,确保在翻译和语篇分析中借助于语感、平行语料库等要件的支持,实现对茶文化语篇的整体驾驭能力。

4 结语

随着语篇衔接理论的不断深化发展,目前围绕着这一理论的探索已经从多个角度实现了创新,形成了广义上的语篇衔接理论,即从外在的结构衔接、内在的逻辑衔接、具体的词汇衔接等多个角度探索一个文本究竟应当如何通过全篇的衔接实现跨文化的互动。本文主要是尝试着从语法和词汇两个小的方面对茶文化的英语语篇分析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在未来随着应用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等学科的发展之深入,我们还可以从茶文化不同的文化隐喻、不同的语言逻辑、不同的价值立场、不同的互动符号等角度进行更为宏观、系统的探索,以求在我国茶叶产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借助于这种茶文化传播的创新实现我国茶文化的走出去、巩固我国茶文化在世界上的优势竞争地位和品牌号召力,提高我国茶文化产业的软实力。

[1]蔡宁伟.供给侧改革的实质、特性及其对商业银行的机遇与挑战——基于文献的质性分析与典型案例研究[J].西南金融,2016(10):31-34.

[2]Halliday M A K,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J].Longman,1976.

[3]寇世忠.认知语言学中英汉隐喻的共性与差异[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1):76-79.

[4]崔璇,卢卫中等.英汉旅游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及其翻译策略研究[J].济宁学院学报,2015,36(6):77-82.

[5]盛玉同.英汉语篇衔接差异观照下的翻译研究[J].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2016,37(3):66-70.

猜你喜欢

语言学隐喻语篇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书讯《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出版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