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采茶戏钢琴作品的演奏与教学研究

2018-01-18王鸣娜

福建茶叶 2018年8期
关键词:采茶戏钢琴演奏戏曲

王鸣娜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重庆市渝北区 401120)

中国采茶戏钢琴作品的演奏与教学作为一门“小众”艺术科目,相关的研究还很不充分,与当前艺术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整体氛围还有较大差距。进一步探究采茶戏钢琴作品演奏与教学的有效提升路径,有助于推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当代音乐有机融合,碰撞出更加鲜活的艺术形式。

1 中国采茶戏

我国既是茶叶的种植大国,又是茶文化的创造国。在茶叶种植生产过程中,经过广大劳动人民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一种基于茶叶种植、采摘等农事活动为载体的戏曲形式——采茶戏。特别是在茶叶种植比较集中的山东半岛、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比较有影响力有“赣南采茶戏”“日照采茶戏”等。

1.1 中国采茶戏的发展

从时间上看,采茶戏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宋元之前,即采茶戏的雏形期,这一时期采茶戏的表现形式多以民间小调、民间舞蹈这些相对简单的表现形式呈现,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在表现形式上相对随意简单。第二个阶段是明清时期,即采茶戏的成熟期,在这个阶段出现了汤显祖、阮大铖等一批戏曲大家。受这些戏曲大家的影响,融合后的采茶戏作品开始出现。例如,明朝戏曲派别中影响最大的临当属临川派,其领军人物、著名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玉茗堂四梦》,里面有大量的茶生产、茶文化的元素,对后世采茶戏曲创作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第三个阶段是民国以来,即采茶戏的繁荣期。随着文化传播手段的便捷和人口流动的加快,不同地方的采茶戏曲相互碰撞、交融,采茶戏的表演形式、表演手法进一步丰富,这时采茶戏班兴盛一时,出现了一批诸如北京“查家茶楼”、上海“丹桂茶园”这样“高档”的艺术展示平台,直到今天采茶戏热度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是一些地区百姓十分喜爱的一门艺术。

1.2 中国采茶戏中的音乐元素

从中国采茶戏中的组成要素看,主要包括人物、歌曲、剧情这三个方面。在人物方面,采茶戏的主角多以“旦角”和“丑角”的形象出现,有一旦一丑、也有两旦一丑,在剧情上通过丑角的形象反差来埋好剧情“包袱”,增加笑料,提高戏曲对观众的吸引程度。在采茶歌方面,歌词大多以歌颂劳动人民朴素的劳动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主要内容,这一点契合了观众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深受劳动人民喜爱;曲调以浓郁的地方采茶歌为主,形式相对固定,又不失欢快的节奏。例如,在赣南采茶戏中,将三腔一调作为主要的曲牌体,所谓的三腔即为茶腔、灯腔、路腔,所谓的一调就是杂调,这些曲调的结尾处以里格、介只里格这样的语气掉结尾,既欢快又不失特色。在剧情方面,也是独树一帜,多以表现最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和爱情故事,同《西厢记》这样的佳人配才子的剧情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一特点使得采茶戏更加贴近了劳动大众的生活、更真实,增加了对普通观众的吸引力。

1.3 中国采茶戏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采茶戏的影响不仅局限于采茶戏曲本身,对整个戏曲甚至音乐文化都有影响。当前随着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视和挖掘,很多高校开始重视采茶戏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喜欢采茶戏等戏曲的学习和表演。采茶戏中所蕴含的生活特色浓郁、理想意境淳朴等元素风格被歌曲、戏曲、舞蹈等吸收借鉴,融入新的思想内涵,一些音乐作品逐渐在创作和教学领域形成了一股新的风尚。例如,近年来,在文艺界兴起的赣南采茶戏的新曲目长长的红背带——《献给客家母亲的爱》,取得的了巨大成功,一些国家级的大奖也拿到手软。这些都说明,当前的音乐创作和教学只要推陈出新,将更多的类似采茶戏这些经典元素吸收融入,就很有可能焕发出新的光彩,确保不被时代淘汰。

2 中国钢琴作品演奏与教学

今天钢琴演奏与教学在国内校园已比较常见,在城市地区中小学校、社会辅导班中钢琴教学已成为一种热门课程,深受家长和学生的喜爱,很多高等院校开设了钢琴演奏与教学专业。从素质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钢琴演奏仍将是一项热门艺术。

2.1 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变性

对我国而言,钢琴是一种“舶来品”,在国内出现仅有100多年的历史。它的存在时间虽然相对较短,但是钢琴作品发展速度却很快,钢琴作品的内容、形式、特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十分明显的时代特色。例如,在大约100年前,有谱可考的中国第一首以钢琴为演奏乐器的独奏曲——《和平进行曲》诞生,他的作者我国大名鼎鼎的钢琴艺术家赵元任,这首曲目影响力非常大,被后世称之为“开启近代中国钢琴曲目创作的新的历史”。到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和教育家贺绿汀先生,创作了《牧童短笛》,作品推陈出新、一改之前的曲风,将中国田园元素巧妙融合进去,特色鲜明、清新婉转、民族风韵浓郁,具有成熟的中国风韵,成为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里程碑。此后的几十年,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钢琴教育氛围和创作氛围更加浓厚,一批作曲家迅速成长,一大批优秀的钢琴作品不断涌现,作品风格更加成熟化、多元化。

2.2 中国钢琴作品的多样性

研究表明,中国钢琴曲创作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着十分明显的时代烙印,成就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包括了解放前的现代音乐流派,这时的代表作有钢琴叙事诗“浔阳月夜”等;解放后的浪漫主义流派,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等,文革期间的“样板戏”旋律,代表作有《红色娘子军组曲》;后来改革开放之后,出现对民间歌曲及传统乐器进行钢琴化处理而产生的多样性钢琴作品风格,代表作有《东山魁夷画艺》。

2.3 中国钢琴作品演奏与教学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钢琴作品演奏与教学也逐渐出现一些制约瓶颈,出现了方式单一、模式枯燥等一些问题,影响了钢琴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很多学校在教学方面,仍以指法练习、传统曲目练习为主,作品展示也仍然是传统曲目的独奏或者合奏方式,题材比较老套,作品风格鲜有突破,新的作品和作品表现形式比较匮乏、缺少吸引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师、学生和观众都在所难免出现审美疲劳,这些都对钢琴艺术的发展十分不利。

3 中国采茶戏与钢琴作品演奏与教学的深度融合的策略

采茶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保持了旺盛的艺术活力,在很多方面,都对钢琴演奏与教学有着积极作用。推进中国采茶戏与钢琴作品演奏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必将激发出两者新的活力。总得来说,可以从文化底蕴、生活元素、教学模式三个方面入手,推动改革创新。

3.1 强化文化底蕴的主导作用

钢琴作品演奏与教学需要有自己的文化底蕴,这也是其艺术生命中最重要的因素。例如,可以将不同区域、不同风格的采茶戏的文化在钢琴教学和创作中进行充分挖掘,凝聚起钢琴作品的文化之魂,并在钢琴作品演奏中进行细致的刻画。总之不管是赣南采茶戏、粤北采茶戏还是安吉采茶戏,各地区特色的元素都可以相互融合借鉴,此外,还需要突出采茶戏的文化韵味。在进行钢琴演奏时,还可以结合多种文化艺术表演的形式。

3.2 强化生活元素的带动作用

艺术来源于生活,也必须要高于生活。钢琴作品演奏与教学同样要有生活的元素,只有生活元素才能更加贴近观众新生、打动观众感情。例如,可以将采茶戏中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底层劳动大众生产生活的元素进行提炼,将这些生活元素融入钢琴作品,让曲调更能反映出劳动人民的劳动节奏、劳动乐趣。尤其是在课堂教学和舞台表演中,表演者者需要投真实的生活情感。

3.3 强化体验教学的支撑作用

坐而论道不如事必躬亲。将采茶戏融入钢琴作品必须进行真正的采茶生活体验,丰富拓展钢琴教学模式。例如,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到赣南、粤北等相关生产茶叶地区进行农事体验,在茶叶的生产劳动中,现场聆听茶农的婉转歌唱;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采茶戏的表演,从中感悟艺术真谛、汲取艺术精华,只有通过不断的耳濡目染,才能在意识深处将采茶戏与钢琴演奏与教学融合到一块。

4 结论

文章一方面从中国采茶戏的探究入手,梳理了采茶戏的发展过程、采茶戏中蕴含的音乐元素、采茶戏对音乐教学中的推动作用等;另一方面,从中国钢琴作品演奏与教学探究入手,梳理了钢琴作品的演变性、多样性以及钢琴作品演奏与教学的局限性等几个特点,找到两者融合的契合点,然后从强化文化底蕴、生活元素、教学模式这三个要素着手,提出了中国采茶戏与钢琴作品演奏与教学的融合的方法,以期对激发钢琴演奏与教学活力提供有益借鉴。

[1]解翔.南昌采茶戏的音乐文化发展研究[J].福建茶叶,2018(3):371-371.

[2]周晓露.南昌采茶戏的音乐构成分析——以《南瓜记》为例[J].福建茶叶,2015,37(6):235-237.

[3]梁鲲.中国钢琴作品在教学及舞台艺术实践中的本真演奏与文化认同[J].中国音乐,2012(03):217-220.

[4]刘磊.“茶”留余香,“琴”有独钟——析客家采茶戏融入钢琴音乐的“中国风”[J].福建茶叶,2017,39(10):74-75.

猜你喜欢

采茶戏钢琴演奏戏曲
采茶戏的种类及传统唱腔述要
钢琴演奏中的表现力分析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戏曲从哪里来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江西采茶戏中的梁山调腔系音乐考
钢琴演奏技巧对于音乐表现的重要作用及训练方法研究
钢琴演奏者的心理因素与心理调控
钢琴演奏中心理控制的作用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