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机制研究

2018-01-18

福建茶叶 2018年8期
关键词:品茗发力茶文化

李 昭

(西安财经学院,陕西西安 710100)

高校思政教育承担着多种职能,随着职业化教育理念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贯彻,思政教育又增设了一项如何养成学生正确职业观的职能。职业观作为一种主观意识,其能动的决定着学生的行为偏好。通过对大学生群体行为偏好的跟踪考察发现,浮躁、急功近利、眼高手低等仍是他们行为偏好表征的主要趋势。因此,依托高校思想教育传统模式已难以完成教育和引导的职能。在此问题导向下,需要思考茶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机制问题。之所以提出二者的融合机制问题,归因于茶文化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元素,也根源于茶文化器物层面的构成要件已深深的渗透到国人的各个方面。但作为一种教育创新模式,如何实现茶文化的有效融入仍值得思考。由此,这便构成了本文立论的逻辑起点。

1 高校思政教育现状分析

结合笔者的调研活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高校思政教育现状:

1.1 难以精准发力大学生职业观教育

尽管在高校植入职业教育理念已有多年,但如何在思政教育中精准发力大学生职业观,则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其中,什么是大学生的职业观,以及大学生职业观的构成要件是什么,此时仍存在着许多争议。由此,在争议未能解决的情形下,思政教育便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事实上,职业观作为一种主观意识,其需要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但职业观构成要件之一的职业心理素质则需要在高校得到培养。

1.2 未能创新教学模式固守课堂教学

高校思政教育在当前仍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模式,而且配合的有相应的职业观教育课程;同时,部分高校在一年级也为大学生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虽然这些教学内容能够起到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职业观的作用,但无论从师资还是教学方式,则无法深入到大学生内心与之产生共鸣。与此同时,较为程序性的教学常态也无法适应社会环境变迁,所对大学生职业观带来的各种影响。甚至,在课程考核中仍然引入开卷和闭卷考试形式。

1.3 思政教育延伸不足无法持续发力

所谓“延伸”是指,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局限于课堂教学范围,而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发生隔离。由此所带来的后果便是,部分学生诚然能够在课堂中认识到建立正确职业观的重要性,以及也能熟知主流职业观的构成要素。但随着他们进入生活状态,在网络舆论信息的“轰炸”下,以及在日常人际交往的舆论影响下,又将弱化自身的职业观意识。

2 茶文化助力高校思政教育的功能定位

面对以上思政教育现状,茶文化助力高校思政教育的功能可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

2.1 定位于精准发力大学生职业观教育

高校思政教育若要精准发力大学生职业观教育,首先需要厘清高校职业观教育的定位,即需要从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养成入手,来为其建立起前置性职业观构件。正如上文所指出的那样,大学生职业观需要在其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而茶文化则能在调适大学生心理素质上发挥积极的文化功能。这里的文化功能可以解构为:器物层面的文化功能和思想层面的文化功能。在调适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时,需要建立“知行结合”的思政教育模式,那么茶文化的上述功能便能与“知行结合”的要求相契合。

2.2 定位于创新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

创新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边际效用,还能以新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兴趣。创新思政教育模式丰富课堂教学,在茶文化引入过程中将得到充分体现。第一,器物层面的茶文化能够被大学生群体所熟知,其中品茗、茶道等项目的开展,又可以在高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存量下得到满足。第二,从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偏好着眼,器物层面的茶文化能够满足他们寻求情感诉求和社群安全感的需要。第三,通过将茶文化中的思想文化元素渗透到思政教学中来,便能激发起大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自省意愿。

2.3 定位于延伸思政教育实现持续发力

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表明,唯有将思政教育延伸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才能与各种舆论环境来争夺大学生的思想阵地。在本文,则指向了肃清大学生不正确的职业观。那么引入茶文化能否实现上述定位呢。笔者认为,茶文化中器物层面的文化功能可以做到这一点,然后在借助移动交流平台来推动大学生参与如何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讨论与思考,便能起到持续发力的作用。

3 功能定位驱动下二者融合机制构建

根据以上所述并在功能定位驱动下,二者融合机制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构建:

3.1 整合茶文化与职业观教育相适应的要素

不难知晓,我国茶文化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元素十分丰富,所以需要针对大学生职业观教育来提炼出其中有用的部分。笔者建议,应着重从茶文化中的“思考、感悟、自省、启示”等多个要件中来整合茶文化中的显性要件。通过在“知行结合”模式下,来将上述隐性要件渗透到大学生的主观意识中来。由于当前大学生在职业观塑造上,需要着力解决浮躁和功力情绪与思想。因此,应首先在“行”上下功夫,通过器物层面的文化熏陶来达到“知”。

3.2 多元化视角下在思政教学中引入茶文化

这里的多元化视角主要体现在,除课堂教学以外的茶文化引入模式。笔者认为,高校思政的实施主体并不单纯是思政课教师,还包括辅导员、学工部教师、招生就业部门工作人员等。因此,这些主体都应在茶文化引入中发挥积极作用。其中,在高校思政教育中需要挖掘学生社团的功能,通过社团活动来引入茶文化器物层面的文化元素,并在学工部教师的指导下来开展针对职业观教育的品茗活动,以及围绕着职业观塑造的茶文化思想讲座。

3.3 借助院系实训教学来形成知行结合模式

引入茶文化需要发挥其助力思政教育形成知行结合的模式,而上文也已经指出了需要先“行”后“知”,所以在借助器物层面茶文化功能来建构“行”时,需要借助院系实训教学来实现。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时需要加强多部门之间的联动,上文已经给出了若干个部门,在这里则需要重视思政教学部门与专业所在院系之间的联动。思政教师需要与院系辅导员、团支部书记一同完成对学生职业观内涵的探析,进而丰富茶文化知识教学。

3.4 培育大学生品茗兴趣并满足其情感诉求

培育大学生品茗兴趣的目的在于,切实将思政教育延伸至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受到当前快餐文化的影响,诸多大学生并不习惯于品茗。由此,借助实训教学来强化“行”,同时满足大学生群体喜欢“扎堆”的行为偏好,来为他们的情感诉求搭建平台,这样就能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再者,辅导员在班级活动中也可以引入品茗活动,这样就能发挥辅导员岗位优势,来增强大学生群体对品茗的兴趣。

3.5 教师主导建立在线茶文化与职业观讨论

为了营造出良好的思政教育延伸机制,思政教师应主导建立在线茶文化与职业观的讨论。教师可以在微信平台设置班级或年级群,通过预设讨论的问题来引导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各抒己见,并最终落脚于对“思考、感悟、自省、启示”等茶文化思想要件的理解与升华。

4 小结

本文认为,高校思政教育承担着多种职能,随着职业化教育理念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贯彻,思政教育又增设了一项如何养成学生正确职业观的职能。通过对大学生群体行为偏好的跟踪考察发现,浮躁、急功近利、眼高手低等仍是他们行为偏好表征的主要趋势。因此,依托高校思想教育传统模式已难以完成教育和引导的职能。通过主题讨论,二者相融合的机制可围绕着:整合茶文化与职业观教育相适应的要素、多元化视角下在思政教学中引入茶文化、借助院系实训教学来形成知行结合模式、培育大学生品茗兴趣并满足其情感诉求、教师主导建立在线茶文化与职业观讨论等五个方面来构建。

[1]巫明川,王中正.手机上网与校园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以温州地区大学生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44-45.

[2]武丽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谢文平,陆书建.关于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3-24.

猜你喜欢

品茗发力茶文化
品茗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人大发力 让“执行难”不再难
这12件事,十九大将全面发力
瞄准“房子不是用来炒的”发力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安溪寿星爱品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