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应链优化背景下茶叶企业与高校合作制度的设计策略

2018-01-18冉安平

福建茶叶 2018年8期
关键词:供应链人才

冉安平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重庆永川 402160)

1 茶产品供应链发展现状

1.1 茶市场供应网链管理现状

基于茶文化的普及发展及人民饮茶习惯的形成,茶产品供应链的网状结构渐趋稳定,供应链优化背景下的市场管理也逐步完善。我国茶市场围绕核心茶产品,从茶种产地的选择、茶种的烘焙方式、已完成茶种的物流运输以及最终的经营销售,都形成了稳定的模式。除此之外,现代茶企文化下的各类周边茶产品也开始进行经营生产,然而由于茶周边产品的供货量及目前的需求量并不庞大,因此,茶周边产品的供应链并没有茶叶茶种的供应链完善,部分茶周边产品的供应链是直接附属于茶叶茶种的供应链的,以茶叶供应链经济圈为基础,作为同类附属产品附带经营。基于此,现阶段的的茶市场供应链,以周边茶产品的网状供应链发展为主要目标,并在完善茶周边产品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优化已存在的茶种售卖产品供应链。促进茶市场整体发展。

1.2 供应链交易的电子化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以及计算机互联网的发展下,电子商务逐渐取代传统商务,成为供应链交易中的主要发展方式。茶市场的供应链交易的电子化发展,主要体现在茶企信息交流平台的开发以及茶市场一体化网络体系的构建。一方面,各个茶企的供应链相对稳定,并且会在茶企内部开发统一平台,实行信息共享。以防各个茶企不同的独自供应链下细小环节出现偏差。另一方面,茶市场一体化网络体系的构建,能够让茶农、茶商、物流商等供应链内部的人在平台上直接联系,省去中介及因信息咨询花费的时间,降低茶市场供应链的体系臃肿度及经营成本。例如“茶集趣”、“食茶”等茶叶app的出现,既方便了茶叶顾客群体,又方便了供应链内的生产厂家。

1.3 供应链经营导向流变过程

茶市场的供应链起初以最终消费者作为经营导向主体。即以茶受众客户群体为中心,重点针对购买率最大的“最终消费者”进行投资宣传。然而随着茶文化的普及发展,潜在茶产品消费者众多,其潜在消费者基数比已有的“最终消费者”更大。因此,茶市场的供应链开始流变,摆脱了以往的固化思维,开始转变经营范畴及方法。茶商将以往进货量少的特殊茶种经过文化宣传包装,以“概念型”商品进行推出。对茶周边的商品,例如茶叶形状的书签、茶具模型等适合年轻人的产品大肆推广。由此可见,茶市场供应链由“最终顾客群体经营导向”流变为“市场需求及潜在顾客导向”。紧跟市场需求,将茶文化打造成市场需求正旺的不同商品。

2 茶企与高校合作方案分析

2.1 国家科研机构共建模式分析

根据茶企供应链优化背景下的经营导向流变,茶企在此转变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量极大。因此,为提前找准定位,稳定供应链在流变之时结构状态,茶企与高校合作,通过政策扶持,开展国家科研机构模式共建。国家科研机构共建是茶企英语高校合作的宏观战略。其科研内容主要围绕供应链内的茶种研发以及供应链自身的经济结构。一方面,根据茶科学内的各类专业学科体系,构建出茶叶研发部门。对供应链内已有的流行茶种进行制作优化,对非流行茶种进行口感改善,稳定供应链内最重要的商品环节。另一方面,开展经济体系及市场趋势的分析研究,对已有的供应链进行再度优化,对供应链内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进行预先评测,做好防范措施,以保证供应链结构的稳定及可持续性。

2.2 科研教学生产三向联合体系

在茶企与高校合作的宏观战略下,为加强旗下各微观环节,现阶段高校与茶企进一步进行合作,以开发“科研-教学-生产”三方体系为主,提高茶企内部人员的知识储备及科学素养,以提高企业决策准确率以及企业工厂人员技术含量。首先,在已有的“国家科研机构共建”合作模式下,针对已研发出的茶种冲泡方式或经济防范措施,对茶企内部人员进行教学。根据科研教师大课讲解的方式,不仅能让研发成果得到实践机会,提高茶企的科学性,还能以课堂教学的模式为高校取得相应的资金报酬,为高校的科研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循环稳定资金。其次,茶企管理层或技术人员将课堂教学所得的知识投入到生产环节之中,特别是茶工厂的基层生产之中,以牢固茶市场供应链基数最大的部分,稳定市场基础。

2.3 供应链人才输入与技术转让

供应链人才输入与技术转让是茶企与高校合作的最后环节。面对如今茶企人才稀缺的状况,茶企提前在各大高校进行人员合作及人才寻找,在校内提前抓住适合的人才。对于已有科研成果但不愿意去茶企工作的人才,可以通过技术转让的形式,授予茶企技术使用权。在学生还没出学校之前进行招募,能够为茶企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输入,并为茶企内部增添活力。然而这种方式虽然能够保证茶企内部的人才基数,但人员流动量过大且流动前后的交接工作费时费力,还容易在交接时产生一系列企业内部矛盾问题。究其原因,茶企的提前人才招募方式体系并不完善。招募进去的理论性人才无法在公司实践中发挥自己的效用,而理论与实践都优秀的人才,茶企因对其“毕业生”的职员定位下,给的薪酬不高,升职空间也不具体。那些优秀人才在毕业后找到更好的工作便会离职,加剧企业人才变动流失率。

3 茶企与高校合作优化策略

3.1 建立第三方督查机构

茶企与高校的合作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当中。然而,作为茶企与高校合作的初期发展阶段,茶企内部人员对高校科研人员成果的不良窃取偶有发生,高校科研人员与茶企职员因科研模式及发展方向的决策角度不同,矛盾也时有发生。为能够进行稳定可持续性的合作发展,必须在高校和茶企之外,建立第三方督查机构。第三方督查机构直接服务于茶市场供应链,独立于茶企与高校之外,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对于茶企与高校因科研任务及决策方针产生的矛盾,第三方督查机构根据供应链内部现状及市场发展方向,给出合理意见。除此之外,在第三方机构中还应设置调节交接人员职位,专门负责高校与茶企的交接事项,以防个别茶企以国家扶持的形式进行假性科研。

3.2 构建多元化联合模式

目前已有的高校与茶企合作模式大概分为三个方面,然而三方体系并不能满足茶供应链下的需求上涨及价值实现。并且现有的合作方式大多以科研为主,许多对茶文化有兴趣但自身能力不足的学生,并不能够有机会参与其中。因此,必须在供应链背景下,构建多元化联合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平台和机会,也为茶企自身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及方向。除已有的供应链内科研工作岗位及销售工作岗位外,可以结合高校各个学科,例如艺术专业茶戏曲研究、设计专业茶产品包装宣传以及汉语言专业的茶企软文推广,进行进一步的多专业、多岗位的多元化合作,弥补茶周边产品供应链的不足。

3.3 实干型人才优化培养

基于校内理论人才的培养体系已经完善,高校为进一步与茶企进行人才输入合作事项,提高高校学生就业率及茶企职员稳定性,必须与茶企共同开展校内实干型人才培训。一方面,由茶企内部优秀职员对校内学生进行人才培养,教授学生在理论书本之外的企业内部注意事项及决策型思维。并在校内开设茶模拟供应链工厂,学生能够体验不同的职位,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职位,再进行茶企内部培训选修课的选择。另一方面,在茶企内部设立后背人员实习职位。此职位以半真实半虚拟的模式,让学生在茶企内部进行实习培训,身临其境的感受公司制度或者工厂管理。“半真实”是为更有效的提高学生实践技能,而“半虚拟”是以防学生实习效果太差而导致公司亏损。

4 结论

通过建立监察机构以稳定茶企内部供应链的发展方式,防范了不法商家对茶市场体系的扰乱。经过茶企与高校多元化联合模式的构建以及在高校内部实干型优秀人才的培养,能够稳定茶企的职员结构,不仅为茶企提供了更多的年轻人才,还优化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方针政策,为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李维安,李勇建,石丹.供应链治理理论研究:概念、内涵与规范性分析框架[J].南开管理评论,2016,19(01):4-15+42.

[2]肖静华,谢康,吴瑶,廖雪华.从面向合作伙伴到面向消费者的供应链转型——电商企业供应链双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5(04):137-154+188.

[3]卫龙宝,李静.农业产业集群内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基于安徽省茶叶产业集群的微观数据[J].农业经济问题,2014,35(12):41-47+110-111.

[4]高水练,林爱惠,杨江帆.福建茶叶企业盈利能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14(06):110-115.

猜你喜欢

供应链人才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解锁西贝供应链的成功密码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国内供应链金融发展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