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外贸角度谈我国茶叶品牌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2018-01-18徐洪德

福建茶叶 2018年8期
关键词:茶叶生产

徐洪德

(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000)

品牌的拥有量,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制造能力的重要参数之一。品牌建设,也是当今生产企业能够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基础,我国是制造大国,出口大国,但在国际上拿的出来,叫得响的品牌数量甚微。偶尔有一些品牌,能够在短期内得以迅速扬名,但因为种种原因,其生命力也无法得以长久存在,对经济的持续发展贡献度低。这样的品牌发展状况,和我国贸易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至于我国的茶叶品牌,这个话题更为沉重。众所周知,我国茶叶种植区域广泛,是茶叶的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多年以来,我国的茶叶种植面积稳居世界之首。然而,茶叶出口量却远远不如斯里兰卡和肯尼亚,不仅如此,茶叶出口世界排名第四的印度,在近些年来也大幅加大茶叶出口数量,大有赶超中国之势。品牌的竞争和建设,对转变外贸形势和改变出口现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相当部分的茶企,市场依然是停留在农耕时代的小农经济意识,对品牌的重要性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下风的状态。我国茶叶商品在世界商业舞台上要想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重视品牌的建设,站在外贸出口的角度上,重新来审视和思考茶叶品牌的建设和设计。

1 我国茶叶的品牌建设现状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种茶的历史可以和中国相比。我国的茶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神农时期。唐朝时期,饮茶之风开始盛行与寺院和皇室贵族之中。宋代,是我国茶叶真正意义上走向民间的时期,在我国的大江南北,喝茶之风蔚然成风,在许多成规模的城市中,各种茶馆和茶肆也遍地开花。宋朝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和文化往来也逐渐频繁,茶和中国的茶文化也开始走向世界各地。

我国产茶区域分布广泛,并因地域的不同,加工方式的不同而形成了各具代表性的名茶,如云南普洱、西湖龙井、君山银针、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福鼎白茶等等。在产量上,我国更是始终占据着世界第一产茶大国的地位,每年的茶叶生产总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5%左右。其次是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和越南。我们前面提到的诸多茶叶种类,只能称其为“名茶”,而不是“名牌茶”,指的更多的是茶叶的品种,而不是茶叶的品牌。显而易见,单就产量来说,我国的茶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但就出口量和品牌来说,我国却没有任何优势而言。例如,英国不是产茶国,但英国却拥有世界上最著名的红茶品牌——“立顿”;印度的茶叶种植历史远远逊于中国,却拥有“塔塔”这一世界第二大茶叶品牌。

品牌的塑造和建设,对于企业来说,不仅仅是为了更利于宣传,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的价值、信誉和产品质量。2013年,广州白云山和加多宝的对“王老吉”的品牌之争,以及后来对红罐包装之争,让全国人们都认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我国的茶叶生产总量巨大,但在生产和销售模式上,还停留在几千年的传统模式上,对品牌的重视程度不够。尽管在近些年来,一些茶企也开始打造自己的品牌,但仍是局限在与同类茶企的区别,并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竞争力。“品质一流、包装二流、价格三流”,业内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现状。不改变品牌缺失,只有名茶却没有名牌茶的现状,中国的茶叶产品在国际贸易舞台上的竞争力,将无法得到有效快速的提升。

2 我国茶叶品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7万多家茶叶生产企业,其中真正拥有品牌的,只有1000多家。通过大量调查不难发现,我国茶企在设计品牌时,大多存在以下问题,使得品牌建设乏力,成效甚微。

2.1 依赖公共品牌 忽略自身品牌

区域公共品牌,是改革开放之后在农产品领域内兴起的一种品牌宣传模式,在某一行政或地理区域内自然形成。具体到茶叶领域内,公共品牌的构成多以“地名+类别”构成,如大家所熟知的西湖龙井、祁门红茶、福鼎白茶、云南普洱等等。从经济学角度上来看,公共品牌不具备排他性和竞争性,为茶叶商品的外贸出口所做贡献甚微。而我国的一些茶企,在营销过程中,往往注重强调的是茶叶的产地、生产工艺和加工环境,注重的是茶叶种类的宣传,而忽略了自身品牌的宣传。例如,大家在常见的茶叶包装礼盒上,只会看到“西湖龙井”、“安吉白茶”、“福鼎白茶”等字样,而企业注册的品牌,只在包装的不显眼位置有所体现,甚至在一些茶叶包装上,根本就看不到企业的自身品牌。过分依赖和注重茶艺区域公共品牌的后果,就是导致自身品牌的萎靡不振,同一区域内不同茶企的产品,差异性和区分度不高,不利于企业长期的发展和品牌的建设。

2.2 宣传力度不够 缺乏有效营销手段

在市场竞争几近白热化的环境下,“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营销理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品牌美誉度和知名度的传播。“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几千年的传统销售方式,至今仍是企业生存、产品销售的不二法则。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移动互联网的高度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多种多样。要想让人们在纷纷杂乱中的海量信息中,及时发现自己想要的信息,是离不开有效的宣传和营销手段的。2015年,“小罐茶”的广告铺天盖地而来,尽管业内对小罐茶的质量和做法褒贬不一,但毫无疑问的是,小罐茶的品牌营销手段是成功的,全国人民迅速了解了“小罐茶”这一产品。小罐茶的案例从另一方面也说明,茶叶品牌的广告宣传稀少,使小罐茶成为了“一枝独秀”。随着茶文化的普及,全国各地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茶叶博览会和交易会,但在这些博览会上,企业和商家更多的还是对产品产地的宣传,或者是对厂家字号的宣传,针对茶叶品牌的宣传少之又少。

2.3 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伤害品牌建设

同样是一种茶叶,如果来自两个茶企,其口感也会略有差异,即便是同一家茶企的同一种茶叶,不同批次生产的,也会因为“火候”的不同,口感也会产生微妙的变化。尽管我国现有茶叶国家生产标准已达到95项,还有90多项行业内标准,但仍难保证茶叶的质量用一个量化的标准可以体现,这样的困境,同样也是我国农副产品质量标准制定的难点之一。很多茶企,更多的是依靠传统的经验和模式来进行茶叶的加工,再加上市场监测标准的缺失,造成茶叶质量难以得到稳定控制的情况发生。很显然,没有稳定的质量控制,是不利于一个品牌的树立和培养的。还有一些茶企,至今仍没有摆脱“傍名牌”、“搭便车”的销售思维,首先是以次充好,用一些低劣产品来打价格战,造成对公共品牌的伤害;其次是仿制一些名牌产品的包装来进行销售,对一些孕育即将成熟的茶叶品牌,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2.4 对茶叶消费者的定位不准

近些年国学热的兴起和茶文化的深度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对喝茶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有一些茶企,将有了品牌、创出品牌的茶叶定位为高档消费品,在定价时存在虚高的成分,而一些不良茶商,更是对品牌茶叶更是加以炒作,使得品牌茶叶距离普通消费者的距离越来越远。中国人讲究的是开门七件事,作为七件事之一的“茶”,如果脱离了生活必需品的本质,其市场的潜在消费者也会变得越来越窄众。例如,2015年左右,某款品牌的散装福鼎白茶每公斤价格只有不到200元,而到了2018年3月,因为厂家产品结构调整,该款散装白茶停产,市场的批发价格就已经涨到了近600元每公斤。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一款受欢迎的“口粮茶”,几经炒作就变成了“奢侈品”。反观之英国著名的红茶品牌“立顿”,自始至终就将定位瞄准的普通消费者,所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接受程度,成就了这一世界第一茶叶品牌。

2.5 茶企规模太小 经营传统粗放

在肯尼亚,斯里兰卡、印度等产茶大国,茶园的规模多是以大规模的农场为主。而反观我国,1984年才将茶叶经营放开,茶园也由农村集体管理改为农户承包的模式。时至今日,农村农户承包仍然是茶园的主要生产模式。分散的农业种植规模,必然也导致了茶叶后期加工的规模难以扩大。尽管在近些年来,各产茶区都有了茶叶协会、或者是茶叶合作社来进行指导,但总体来说,并没有改变小规模生产和销售的现状。茶农们在采摘和加工茶叶时,也是根据市场的需求量来制定生产种类,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为茶企品牌的建设带来了相当大的障碍。一些小的茶企,也想创造自己的品牌,使得自家产品在市场上和其他产品有所区别。但出于品牌培育和宣传成本的考虑,最终还是在品牌建设上保持不积极的态度。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在加上对企业管理的忽视,直接对中小茶企的品牌建设形成了制约,阻碍了我国茶叶知名品牌的培育和推广。

综上所述,我国茶叶“重种类轻品牌”的格局得不到扭转,“有品类无品牌”的茶叶生产销售格局就不会改变,这对我国的茶叶外贸出口状况十分不利,很难提升中国的茶叶在国际贸易舞台上的竞争力,失去了在国际市场话语权和议价权。

3 外贸角度下对我国茶叶品牌建设的几点建议

茶叶品牌的设计和培育,其目的是体现茶叶和茶企的价值,提升茶叶产品的知名度,提高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从而实现销售上的增值。品牌的设计和塑造因素,不仅仅是在销售环节体现,而是贯穿于茶叶的种植,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各个环节,将茶叶的品牌价值增值链贯穿于整个茶叶的价值链条当中。下面,本文将站在外贸出口的角度下,为我国的茶叶品牌设计提出几点建议来。

3.1 追本溯源 种植源头把好关

我国茶区分布广泛,各地气候和生产环境也大有不同。种植环节是整个茶叶产业链的源头,同样也是茶叶品牌价值塑造的起始环节。打铁还需自身硬,茶叶种植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茶叶的品质和品牌的建设。这就要求,茶叶种植管理者,首先要综合考虑市场的变化和实际情况,积极培育和推广新的茶树茶种,提高茶的原材料品质。其次要优化和加强茶园的生态环境建设,防止水、土壤、空气等环境因素给茶的生长带来污染,从而影响茶叶的最终品质。

3.2 提升工艺 把好生产过程

茶叶的生产加工过程,是原料茶到成品茶的过程。茶叶品质的好坏,一个品牌茶叶能否保持稳定的质量和口感,茶叶的生产过程起到关键性作用。目前,我国的茶企存在的问题多是设备陈旧、工艺老套、安全隐患多,标准化程度不高,卫生条件不太乐观。这样的生产加工环节,很难保证茶叶有着始终如一的品质,为一个品牌的树立首先在稳定的茶叶质量上带来了障碍。这就要求我们的茶企积极改进生产加工方式,努力在生产环节上加入新的技术,采用更加环保、洁净、自动化程度高的生产设备来进行茶叶生产。

3.3 精耕细作 开发茶叶深加工产品

因为文化和餐饮习惯的差异,我国对茶的饮用方式和国外有着很大的差距,如红茶为例,英国的红茶大多是和牛奶等其他饮品混在一起饮用的。我国的茶叶企业要想打开国际市场,必须满足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对茶叶的要求,不能将中国的传统茶叶饮用方式强行灌输到其他国家。这就要求我们的茶叶生产企业,改变生产思维,不要默守陈规,守着原有的产品结构不变,要积极开发茶叶的深加工、精加工产品,这样不仅可以迎合不同国家消费者对茶叶的需求,也使得茶产品的附加价值有所提升,从而实现利润上的最大化。更重要的是,深加工后的茶叶产品在形态上与传统茶叶有所区别,更利于一个品牌的树立和在国际市场上的推广。

3.4 做好宣传 销售环节塑造形象

销售环节,是一个品牌培育的关键环节,也是茶叶品牌价值得以集中体现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上,茶企可以通过四个方面的努力,来实现品牌的塑造。

首先是完善制定适当的企业销售模式,利用直营店、加盟店等销售渠道,统一展示规范的企业形象,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将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心目中迅速定格并接受,从而提升了茶企的整个品牌形象,例如我们常见的“八马茶叶”,一直就是遵循这样的销售模式。

其次要进行合理的市场分析,对产品定位要明确。品牌定位是实现产品价值增值的基础,定位一定要合理准确,既能让普通消费者能够承受,又能实现品牌附加利润的最大化。

还有是营销方式的转变,传统的茶叶营销方式多是博览会、交易会、展示会等方式,而在信息渠道多元并存的互联网时代,这样的传统营销模式显然无法满足茶企的快速发展和品牌的树立。茶企要充分认识到与消费者直接交流的重要性,完全可以借助广告、公关、赞助、新闻事件、会议等各种活动达到传播的目的,使消费者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茶叶品牌和企业品牌,从而达到一举多能的效果。

最后是优秀人才的储备和使用,品牌营销,尤其站在贸易出口角度上来进行品牌营销,离不开专业营销人才的努力。茶企要改变传统思维,积极引进具备外贸才能的优秀营销人员,为自家的茶叶品牌推广出谋划策。

4 结语

如今的国际商务环境,已经进入了“品牌竞争”时代,我国茶企要想在国际贸易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必须要在品牌竞争力上下足功夫,做好文章。尽管现在我们的茶叶贸易出口,在品牌建设上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我们的茶企充分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积极在各个环节中塑造品牌,推广品牌,我国的茶叶也一定会出现“立顿”、“塔塔”这样的国际品牌。

[1]廖松.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其对策分析[J].安徽 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13):225-226+239.

[2]何文,陈小倩.中国外贸出口企业如何转“危”为“机”[J].湖北经济学院 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29-31.

[3]肖长华.问题与出路——我国当前对外贸易中面临的国际贸易壁垒与对策分析[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8(2):105-106.

[4]童银华,宋振宇,何军.人民币升值过程中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挑战、机遇和对策[J].现代管理科学,2007(2):115-116.

[5]乔均.品牌价值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12.

[6]余明阳,罗文军.品牌竞争力[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7.

[7]裴敏春.经营环境对茶叶品牌发展战略影响的一般分析[J].蚕桑茶叶通讯,2011(4)38-39.

猜你喜欢

茶叶生产
《茶叶通讯》简介
《茶叶通讯》简介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用旧的生产新的!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香喷喷的茶叶
生产管理系统概述
徐召学:到北方种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