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女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研究

2018-01-17何奥利寇立丹

教育界·上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教育策略

何奥利+寇立丹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受教育水平、整体地位显著提高,女研究生的数量和比例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她们的幸福感现状并不容乐观。文章通过社会性别分析,对女研究生幸福感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现状调查和归因分析,并探索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从而提高其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女研究生;主观幸福感;归因分析;教育策略

一、幸福感相关概念

“幸福感属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一,是反映社会中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指标。”“幸福感”最早于1946年被公开提出,被作为衡量个体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后来逐渐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研究系统。

人们常说的幸福感主要是指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异。心理幸福感在对现状认知的基础上更注重潜能的发挥,而主观幸福感则更多表现在根据个人主观感受来表达对生活的整体满意程度和评价。研究表明,在实际生活中绝大多数人所表达出来的都是对生活的主观评价,因此,本文对女研究生的幸福感研究也是从主观幸福感的角度出发。

二、我国当代女研究生幸福感现状

(一)动力与压力并存

女研究生长期接触多元化的新时代文化,潜移默化地学习和接受着民主、平等等思想和观念,是新时代女性的代表,她们性别意识淡薄,有不亚于男性的抱负和能力,特别是在社会现代化转型的背景下,她们强烈渴望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全面发展。但在男女性别限制没有完全消除的情况下,她们又不得不受社会“相夫教子”“回归家庭”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承受压力的同时也极大地削弱了她们的幸福感。

(二)幸福期待与现实差距的矛盾

对于当前社会而言,大众普遍认为学历越高,平台越高,随之而来的机遇和待遇也更好。因此,相较于本科生,拥有更高学历的女研究生群体对其未来发展前景更有信心。但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学历人才不再是凤毛麟角,随之而来的社会竞争力也愈加激烈,这种理想與现实间的差距也严重影响了女研究生的幸福感,主要表现在就业、学业以及婚恋等方面。

三、幸福感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内在因素

1.性别角色。女研究生虽然属于高层次人才,享有一定的社会赞誉,但作为女性,在很多方面还是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本身性别的限制。中国传统封建礼教和男权思想的影响,使得女性长期处于从属和支配的“第二性”地位。女研究生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社会性别意识对她们的影响还是明显存在着,追求个人全面幸福和社会性别限制之间的矛盾冲突,极易削弱女研究生的幸福感。即使男女平等的思想被普遍认可,但社会上对男女之间的能力界限在潜意识中依然存在,对男女分工的定位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和瓦解,有色眼镜依然存在。

2.人格特质。人格特质是一种表现为能引发和引导人行为的心理结构,有一个被普遍认可的理论,即“大五”人格理论。所谓“大五”人格是指人格主要包括五个特质,分别是外向性、宜人性、公正严谨性、神经质和经验的开放性。这五种特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相互成正比或反比,从而削弱或者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3.人际关系。“受女性心理特质的影响,女研究生的人际关系较男研究生来说更为敏感,她们表达情感的方式较为含蓄,情绪易于波动。”对于社会中的人来说,每个个体都不可能单独存在,因此任何时候人际关系对个体的生活和发展都非常重要。而女性由于其特定的心理特质,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得更为敏感,而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也直接影响到她们的幸福感。

(二)外在因素

1.婚恋状态。女研究生不论从生理还是年龄上来说,都属于适婚阶段,同时在读研期间都离开家庭与父母相对独立,这些特点都会让她们对异性感情表现出一定的需求。有伴侣的女研究生能够将快乐和悲伤分享或排解出去,以减轻各方面的压力,在两个人的相处中也能获得幸福感,而单身的女研究生幸福感相对会低一些。

2.家庭教育。家庭是子女开启知识大门的启蒙地,也是对子女进行终身教育的场所。培养子女良好的行为习惯、优良的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都离不开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更离不开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科学的教育模式。较之男性,女性对家庭有着更强的眷恋和依赖,相应地,家庭环境对女研究生群体的影响也更深远和长久。

3.经济条件。不少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家庭经济条件也影响着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普遍来说,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成正比。大部分女研究生属于全日制在校学生,除了获得学校的助学金和奖学金外,基本没有直接经济来源,因此日常开支还要靠家庭支持,家庭经济条件也直接决定了她们的物质生活,这是由物质决定的主观幸福体验。

4.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包括多向来源,诸如家庭、学校和社会等,能让受帮助者得到物质上或者精神上的帮助。对于女研究生而言,由于性别限制或歧视的现象依然存在,社会支持的力量对于她们顺利实现个人价值是具有极大推动力的,从而也能提升她们的幸福感。

四、提升女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教育策略

为了提高女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应该努力创造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四位一体”的内在机制。

首先,家庭环境是个人成长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无论是精神上还是感情上的纽带关系,都能为子女提供心理上必需的安全感及依赖感。家庭环境对个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从出生开始的,时间上是无可取代的,内容上也是无所不含的。对此,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该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同时要注意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注意教育方式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其次,除开家庭教育,学校是培养女研究生的第二个重要场所,因此学校对女研究生群体的培养计划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了有效提升她们的幸福感,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展开工作。如开设团体心理素质训练课程,加强女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课程中渗透就业观、婚恋观的相关教育等。

再次,提高女研究生的幸福感需要多方支持,社会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针对社会上一些男女区别对待的现象,政府应该注重社会环境的优化,健全更加公正平等的就业体系,同时完善相关就业机制,为广大就业者提供一个公正、公平的上岗平台。

最后,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女研究生的自我能力提高和自我心理调节也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郑爱明,王志琳,胡求蕾.当代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王淑燕.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其与自尊的关系[M].长春:吉林大学,2006.

[3]商春艳.女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7):156.endprint

猜你喜欢

主观幸福感教育策略
民办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相关研究
关于体育参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弱势群体与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及教育策略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档案工作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西藏高校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