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期宫颈癌服用丝裂霉素C治疗疗效影像评估

2018-01-17张淑珍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21期
关键词:子宫颈峰值宫颈癌

张淑珍

宫颈癌患者在入院后多已进入中晚期, 不仅增加了治疗难度, 同时提高了患者死亡风险。放化疗联合手术治疗仍是目前治疗晚期宫颈癌的主要方法, 现有研究认为加入丝裂霉素C治疗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1]。本文以此理论为依据, 收集2015年3月~2017年12月本院确诊的晚期宫颈癌患者158例临床资料, 并展开分析, 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3月~2017年12月本院确诊的晚期宫颈癌患者158例临床资料, 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每组各79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4~65岁, 平均年龄(41.13±8.21)岁;其中宫颈癌分期为Ⅰ期23例, Ⅱ期32例, Ⅲ期15例,Ⅳ期9例;病理分型:腺癌68例, 鳞癌11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3~67岁, 平均年龄(42.03±8.35)岁;其中宫颈癌分期为Ⅰ期25例, Ⅱ期31例, Ⅲ期16例, Ⅳ期7例;病理分型:腺癌70例, 鳞癌9例。两组患者年龄、宫颈癌分期及病理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仪器与设备 选择ELEKTA公司提供的6-MV直线加速器、高剂量铱192后装机;CT机为德国西门子公司提供;博来霉素(海正辉瑞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5883),氟尿嘧啶(海南中化联合制药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1626), 丝裂霉素C(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3020786)。

1.2.2 治疗与检查方法

1.2.2.1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X线模拟机予以定位,采用三维适形作体外照射, 5次/周, 20 Gy/次, 总剂量为50~60 Gy;其中鳞癌患者采用博来霉素15~30 mg/m2静脉滴注;腺癌患者采用氟尿嘧啶30~500 mg/m2静脉滴注, 首次治疗完成连续滴注5 d, 间隔28 d重复给药1次;自首日起口服丝裂霉素C 2~6 g/d, 总量100~150 mg为1个疗程;连续化疗3个疗程。在化疗后2 d完成腔内近距离放疗2~4次, 在局部放疗结束后7 d左右予以手术治疗。对照组化疗过程与观察组一致, 但不接受丝裂霉素C治疗, 并于化疗后10~14 d接受手术治疗, 避开骨髓抑制期。

1.2.2.2 检查方法 指导患者取仰卧位, 平静呼吸, 采用CT平扫与增强扫描, 调整相关参数为:层厚5.0 mm, 矩阵512×512, 随后采用高压注射器于患者周浅静脉注射造影剂(碘海醇), 剂量依据患者体重调整, 即0.5 ml/kg, 注速为4.0 ml/s, 在延迟10 s后予以灌注成像扫描, 并完成后续的数据处理。

1.3 观察指标 ①两组患者均获得6个月随访, 观察患者CT影像表现;②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BF、BV以及峰值CT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晚期宫颈癌的C T影像表现 CT下可见患者子宫颈增大, 直径>3.5 cm, 轮廓对称或不对称, 进一步增强扫描发现肿瘤密度低于正常子宫颈组织, 脂肪间隙<3 mm, 也可表现为肿瘤直接与盆壁肌肉融合, 肿瘤向外浸润可侵及闭孔内肌,向外后方侵犯梨状肌;肿瘤浸润宫颈旁组织时, 子宫颈外侧边缘不规则或模糊, 子宫颈旁软组织内明显的不规则增粗条状影或软组织肿物, 输尿管末端周围脂肪间隙不清晰;直肠或膀胱受侵时, 可见直肠或膀胱壁呈锯齿状增厚或肿瘤结节向直肠或膀胱腔内突出;盆腔淋巴结>1.5 cm,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1.0 cm提示淋巴结转移, 如果肿大淋巴结的边缘不锐利, 中央有更低密度区是更可靠的诊断转移淋巴结的证据;治疗后可见或者肿块获得明显缩小, 强化程度减低。

2.2 两组各时间段影像学表现 观察组:治疗前BF为(102.13±17.97)ml/(100 mg·min), BV为(9.74±1.25)ml/100 mg,峰值CT值为(88.13±10.20)HU;治疗6个月后BF为(65.16±22.31)ml/(100 mg·min), BV为(4.84±1.15)ml/100 mg, 峰值CT值为(60.79±12.50)HU。对照组:治疗前BF为(103.25±18.11)ml/(100 mg·min), BV为 (9.62±1.31)ml/100 mg, 峰 值 CT值 为(87.97±10.19)HU;治疗6个月后BF为(89.79±20.30)ml/(100 mg·min), BV为 (7.97±1.23)ml/100 mg, 峰 值 CT值 为(74.13±11.53)HU。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BF、BV、峰值CT值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6个月后, 两组患者的BF、BV、峰值CT值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 且观察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丝裂霉素C属于2B类致癌药物, 本品在治疗中其原理为通过促使细胞DNA解聚, 实现阻碍癌灶DNA的复制, 抑制肿瘤细胞分解, 达到治疗的作用[2-4]。从本文中可见, 所有患者治疗前CT下均可见子宫颈增大, 治疗后出现肿块缩小, 强化程度减低, 由此提示此药物在晚期宫颈癌中确有可观疗效。

在王暑光等[2]的研究中指出, 丝裂霉素C可应用于宫颈癌的治疗中提升患者生存率, 但究其具体优势与局限性现阶段并未完全阐明, 仍需临床大量研究证实。此外由于宫颈癌病灶多见血运丰富, 因此为CT灌注成像检查提供了可行依据, 以此获得灌注值、血管渗透、血容量等数据, 以此可反映肿瘤血管生理变化[5,6]。在陈鸿雁等[3]的研究中, 双源CT具有扫描速度快、分辨率高、辐射量小等优势, 且有较高敏感性, 利于临床治疗工作的开展。因此本文采用CT作为疗效及预后的评价手段。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疗6个月后BF、BV峰值CT值均降低, 提示肿瘤内部血管出现闭塞、细胞变性坏死, 减少了血流灌注量。此数据说明丝裂霉素C确有可观疗效。

综上所述, 丝裂霉素C应用于晚期宫颈癌患者中具有较好效果, 有利于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子宫颈峰值宫颈癌
“四单”联动打造适龄儿童队前教育峰值体验
结合模拟退火和多分配策略的密度峰值聚类算法
经阴道子宫颈常规超声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在评估孕晚期早产中的应用*
320排CT低剂量容积体部灌注成像强化峰值时间对孤立性周围肺病变诊断价值
硫利达嗪抗宫颈癌的潜在作用机制
子宫颈扩张双球囊与欣普贝生在孕晚期促宫颈成熟中的应用
中老年女性的宫颈癌预防
“W+8字”缝合法在子宫颈冷刀锥切日间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宫颈癌护理及心理护理在宫颈癌治疗中的作用及应用
预防宫颈癌,筛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