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素质——新时代“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新动能

2018-01-16王书润

职业·中旬 2018年9期
关键词:新动能高素质双师型

王书润

摘要: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所谓“高素质”,最根本的就是要政治素质过硬、师德涵养高尚、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高素质”不仅蕴含着创新驱动的强劲动能,更为重要的是还能保证师资队伍建设的正确方向。通过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弘扬高尚师德、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专业素质能力等途径,涵养和培育教师的“高素质”,才能真正激发教师牢记使命、不忘初衷,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改革创新、服务社会,把自己打造成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

关键词:高素质 新时代 双师型 新动能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迈进了加强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然而,由于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人才培養,关键在教师。要实现高职教育高质量的发展,就要造就一支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如果把“双师型”看成是高职教师体之两翼,那么“高素质”就是驱动高职教师定向高飞的内在引擎和导航系统。因此,“高素质”不仅蕴含着创新驱动的强劲动能,更为重要的是,还决定着高职院校建设什么样的师资队伍,如何建设师资队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高素质”拓展“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新内涵

何谓“高素质”?最根本的就是要政治素质过硬、师德涵养高尚、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具体而言就是新时代“双师型”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增强“四个自信”,成为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先锋、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的推动者、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先行军;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眼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引领青年学生增强迈入新时代的思想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的理论自觉、砥砺成才成长的能力自觉和投身“四个伟大”的行动自觉。

立德树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教育就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教师就是要在传播科学知识、传授技术技能的同时,还要用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风范,身体力行地教育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具有很强的引导性、示范性,任何时候都必须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教师必须坚持教育者先接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专业教学方面的行家里手,更好地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对高职教师“高素质”的要求,表明了教师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根本性作用,赋予了新时代教师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突出强调了一名好教师对于一名学生、一所学校乃至一个民族发展进步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全面升华了对新时代教师发展丰富内涵的科学认识,指明了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方向、方法、路径和动力源泉,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和强大的内在驱动力。

二、“高素质”提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新动能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让新时代“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这个火车头沿着正确方向更快前进,就必须高度重视和发挥“高素质”的导航和牵引功能。

在前一个发展阶段,推动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普遍做法是,以外在要素驱动为主要方式,工作的重点偏向“双师型”外在硬性指标的满足,却忽视了决定内在软实力生成的“高素质”的涵养与培育。师资队伍建设上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局面,导致师资建设的成效不够显著。具体表现就是,高职院校在选派教师进企业实习、挂职锻炼,组织教师出国(境)考察、研修、进修,或者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培训方面,不惜花费时间和巨资。表面看来,搞得轰轰烈烈,有声有势,有模有样,有始有终。但实际上大多都是形式大于内容,被动多于主动,应付多于自觉。最后还是桥归桥,路归路,大多数教师还是照着原路走,并没有培养出多少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来。

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动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正在由前期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高素质”正是创新驱动的根本要素。它不仅蕴含着创新驱动的最强劲动能,同时还保证着师资队伍建设的正确方向。在新时代条件下,教师的幸福感、荣誉感和事业感,更多地来自灵魂深处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立德树人的担当。外在的物质条件和机会的激励,尽管依然还发挥着作用,但已经退居次要的地位。这就需要一种更根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内在驱动力,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广大教师真切认识到自己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时代新人的重大责任;真切认识到教师职业对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作用;真切感受到在教师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教师是社会上最令人羡慕的职业。唯有具备“高素质”,广大教师才能真正做到牢记使命、不忘初衷,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改革创新、服务社会,自觉地珍惜机会,主动地创造条件,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因此,只有充分涵养、挖掘和利用蕴含在“高素质”中的强大新动能,发挥“高素质”的精准导航功能,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沿着正确方向飞驰。

三、涵养和培育“高素质”的新途径

“高素质”在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发挥着定向导航、提供强大内生动力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涵养和培育教师的“高素质”,这是新时代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固本之策。

一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决定着师资队伍的方向和性质,决定着谁来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为此,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增强价值判断、选择、塑造能力,带头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弘扬高尚师德。把师德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书育人全过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创新师德教育,完善师德规范,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争做“四有”好教师,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三是增强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教师热爱祖国、奉献祖国。创新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强化教师社会实践参与,推动教师充分了解党情、国情、社情、民情,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着眼青年教师群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使思想政治工作接地气、入人心,厚植“双师型”教师茁壮成长的文化软环境。

四是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迈入新时代,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迅猛发展,经济转型发展,“创新驱动战略”“中国制造2025”都将对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内容和模式、学习方式等带来革命性影响,这在客观上要求高职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能力。按照兼备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实践能力的标准,重点在教育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狠下工夫。牢固树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育人的理念;大力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断夯实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努力练就过硬的专业能力,包括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善于反思能力以及较强的专业服务能力。保持终身学习,克服本领恐慌,努力铸造一支政治过硬、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猜你喜欢

新动能高素质双师型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积极培育和壮大新动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鲁企“新动能”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培育县域经济增长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