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工院校如何将培育工匠精神融入日常教学管理

2018-01-16张彩霞

职业·中旬 2018年9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

张彩霞

摘要:职业教育只有从理念上推进改革,才能真正成为培养具备“工匠精神”人才的基地、成为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笔者结合所在学院的现有举措和未来规划,从建立教师“工匠精神”教育评估制度、研发职业素养培育核心课程模块和系列训练课题、加强与企业的深度融合、营造“工匠文化”氛围等几方面分析技工院校如何将培育工匠精神融入日常教学管理。

关键词:工匠精神 教育评估制度 职业素养培育

近年来,“工匠精神”可以算是热搜榜上的“常居冠军”。从各种新闻媒体到不同性质的技工院校层面,均在大力宣扬传承工匠精神。在制造业强国纷纷推出更高、更新、更强的制造业战略时,中国制造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转型升级压力。要成为制造业强国,“工匠精神”是催化剂。对于培养“工匠精神”,职业教育应该发挥决定性作用。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从字面意思理解,首先是精神层面的事。这种精神对于个人而言,就是一种认真精神和敬业精神。与工匠精神相对的,则是“差不多精神”。我国制造业存在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等现象,多少与工匠精神稀缺、“差不多精神”显现有关。

工匠精神的实际体现之一在于对“术”的专攻,在于对练就最精湛和最前沿技能的不懈追求。没有对“术”的专攻,工匠精神就只是建立在精神层面上的“空中楼阁”。

二、技工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主要途径

笔者认为,需将认真严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作为教学的灵魂,渗入到日常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滋养、浸润莘莘学子,让工匠精神在技工院校的沃土上生根、开花、结果,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1.建立教师“工匠精神”教育评估制度

技工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教师是实施这项培养任务的直接组织者和执行者,是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起决定性教育作用的特殊群体。只有具备工匠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新时代技能型人才。这不仅要求教师应精通专业技能,还要有教学技巧,不仅要有良好的教师职业精神,还必须具备工匠所对应的行业职业精神。

笔者认为,必须建立一套比较具体的教师“工匠精神”教育评估制度,方可保障后续的培育工作健康有序进行。

一方面,无论是一体化专业课教师还是文化基础课教师,均需不定期参加社会实践、企业轮训、企业参观交流等相关培训,即这些培训要重实效。教师要及时掌握所教专业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的新知识、技术和工艺,真正培养企业意识和企业精神,且要求教师做到及时与校内师生分享学习心得,传递“工匠精神”正能量,及时做好搜集、整理、内化,激励同事或学生脚踏实地,认真钻研专业技能,使日常教学更加贴合企业需求,使工匠精神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浮于抽象状态的高谈阔论。

另一方面,可经常开展教师间的公开课听课评课活动,且需将这种听课评课活动纳入教师日常教学质量考核,而不是停留于走过场、摆形式。无论是新教师还是入职多年的老教师,均要有上各层次公开课的硬性指标要求,这不是量的要求,而是质的要求。对符合要求的应给予相应荣誉,对不符合要求的,应聚合部门团队力量或其他措施帮助其快速提升、改进、修正教学态度和基本业务能力。因为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决定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决定了工匠精神培育的最终效果。

建立评估制度,可以有效提高教师增强自身综合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更好地将工匠精神培育的根基夯实。笔者所在学院对上述部分常规性事务正在不断完善中,但还没有形成较系统的考核评估制度。

2.研发职业素养培育核心课程模块和系列训练课题

笔者所在学院秉承“厚德笃行、尚能致业”的校训,将工匠精神教育纳入技工院校的基础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中。

(1)职业素养培育校本教材的研发与实施。笔者所在学院这两年大力推进文化基础课程改革,不断整合德育、语文等课程资源,构建了与专业技能教育相匹配的融思想性、知识性、技能性为一体的“工匠素养”综合校本课程体系,开发了“工匠素养综合校本课程”系列教材,采用“课程教学+课程活动+课外活动”的大课堂教学模式,开设“省常技讲坛”等丰富多彩的素质教育活动,与专业课程教学同步实施,体现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其中由宦平、巢燕编写的《工匠精神教育活动课手册》是技工院校工匠精神教育通用教材《工匠精神读本》的配套用书。依据教学结构和内容,以课堂活动为载体,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进一步阐述了工匠精神。《扬起青春风帆一一入学教育》校本教材作为新生必修课程,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特点及职业前景,树立职业愿景,实现对工匠精神的感性认识,坚定技能成才的信心。从开始就将职业素养教育纳入基础课程体系,且一些课程贯穿学生整个在校期间的德育教学。

(2)在第二兴趣课堂中延伸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培育不可能仅限于主课堂,还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成长规律,向宽度和广度延伸。让学生能够在不同活动情境中和不同形式的第二興趣(技能)课堂中习得良好职业素养。如笔者所在学院开设硬笔书法训练与欣赏、家政与生活技术、形象设计、诵读技巧与训练等第二兴趣课堂。

(3)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培育。专业课教师要对本专业学生必备的职业素养进行分析,总结出培养相关素养的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将相应教学方法运用到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笔者认为最为重要的有两点。一是要敢于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推出新的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因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推陈出新正是工匠精神之创新进取的体现。当然,这不是盲目的更新创新,而是与企业深度融合,没有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是不完整的,最好能让企业参与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等的制定,以及整个教学全过程的评估,这样可以使人才培养方向与企业需求保持较高的一致性。二是要将技能大赛选手培养过程中的精华提炼加工,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工匠。笔者所在学院这几年均将校内技能文化节纳入正常教学内容,要求师生共同参与,在全院营造崇尚技术、崇尚技能的学习氛围,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要让追求精致、精益求精融入每项比赛、每门课程、每道工序、每次考核,使追求卓越成为一种风尚,让工匠精神在校园里成为共同追求。

3.加强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促使工匠精神培育得以落实

在抓好学生德育和智育教育的基础上引进企业文化,让学生在校学习时就关注企业、热爱企业。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是校企合作的一种方式。将学生不定期送入企业实践,再返回学校学习,再送入企业,形成最佳的工学交替循环,以此熏陶、勉励学生,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理解“工匠精神”的职业特征和工作内涵。笔者所在学院在今年也正式规范完善了《顶岗实习实施与管理办法》,主要增加了旧办法中未涉及的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教师在学生整个顶岗实习期间所肩负的责任和具体化工作。二是学校和企业之间具体深化的工作。這种校企合作模式既让学生在实际生产环境中体验企业文化、感受品质精神、获得技术技能习得的成就感,同时也鼓励教师真正走出课堂,切实提高教师对现代化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的认知能力和实操能力,反过来促使自己更好地进行专业教学。

4.营造“工匠文化”氛围,体现工匠精神培育的环境熏陶

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是文化育人的本质要求。通过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工匠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和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同放异彩。笔者所在学院历来特别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文化墙采用大型铜板浮雕群的形式,主要通过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古代有代表性的科学家和能工巧匠,近现代教育家和职业教育家,新中国的杰出工人代表和现代科技成果等内容,形象地展现了技能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2016年,笔者所在学院更是顺应时势需求,将鲁班锁雕塑伫立在学院大门入口处,这是对中国古代制造的信心和骄傲,更是以此勉励莘莘学子积极践行工匠精神,以“用心做事”为原则,立报效祖国之志,走技能成才之路。

三、小结

当然,仅有校园物质文化的熏陶还不够,核心是需要将工匠精神的实质融入至全校学生日常管理教育中,比如,上好以“弘扬工匠精神、立志技能成才”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组织学生观看学习大国工匠系列节目或相关报道,即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传播工匠精神。当然,更细化的需转化融入至所有班级的内部日常管理中,比如可以在一些常规事务中,培养塑造学生的责任意识,这也正是检验考核每一位技工院校班主任是否真正能够诠释工匠精神的一种途径。育人育心,从班级点滴事务做起,力求做细做精。

技工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弘扬工匠精神,有利于打造一支技艺超群、敬业奉献的技能人才队伍。因此,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日常教学管理中,让大国工匠精神真正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心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
用“工匠精神”打磨中国品牌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