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加快上海绿色种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2018-01-16卢欣欣刘奎刚张睿佳

上海农业科技 2018年6期
关键词:种业新品种种子

王 杰 卢欣欣 刘奎刚 张睿佳 刘 康*

(1上海市种子管理总站,上海市闵行区 201103;2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闵行区 200240;3上海市浦东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01201)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中办发〔2017〕56号)提出,要把农业绿色发展摆在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的突出位置,全面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一直将农业发展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近几年上海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也取得了新成效,依据《中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报告(2017)》,在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指数方面,上海名列第一,2017年农民人均收入达27 800元[1]。

种业是农业最重要的基础产业和先导产业,也是上海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重要一环。当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处在攻坚阶段,种业作为农业供给侧的源头和基础,其地位特殊、潜力巨大。但近几年上海绿色种业发展仍面临缺乏优势品种、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等诸多问题,导致种业对上海都市现代农业的基础支撑作用仍亟待加强;且与发达国家相比,上海绿色种业无论是企业实力还是创新能力,仍有较大差距。因此,为进一步推进上海绿色种业发展,笔者拟对近年来上海绿色种业发展的实践与成效进行总结,并对加快推进上海绿色种业发展的必要性、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思考,且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上海绿色种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1 上海绿色种业发展的实践与成效

1.1 政策引导,规划先行

上海市政府高度重视种业发展,研究制定的《上海市种源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指出,一要促进农业增长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二要构建品种创制关键技术体系,实现从传统常规育种向现代分子育种的转变,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适应机械化作业和设施化栽培、优质、多抗、高产的农作物新品种;三要坚持突出重点,在立足上海、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原则下,强化以节水抗旱稻、设施专用蔬菜等为主的优势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种业发展。

1.2 发挥品种审定的导向和风向标作用,调整育种方向

发挥品种审定的导向和风向标作用,不再过分追求高产,更加注重抗逆、优质等指标的协调发展。同时,各科研院所和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育种方向,选育出一批具有一定优势的新品种(系、组合),为农民增收提供新的生产种植发展模式,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提供可行的技术支撑,使之更符合上海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绿色发展。

1.3 鼓励科研成果转化,做强做大种子企业

为鼓励科研成果转化,开展种业人才发展和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工作,转化“双色冰欺凌”西瓜品种、优质强优势杂交粳稻组合“花优14”等名优特新品种,并鼓励科研人员到企业开展育种创新工作,以提高企业育种创新能力。同时,组织评选农作物种子育繁推一体化后备企业,并在都市现代农业生态发展、科技兴农、支农惠农补贴等相关专项上,安排一定规模的资金予以重点聚焦扶持,且对农作物新品种选育补助补贴资金予以重点倾斜,从而做强做大种子企业,助推上海绿色种业发展。

2 推进上海绿色种业发展的必要性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需要一场种业绿色革命,加快绿色种业发展是保障种业健康快速发展、保证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满足人们对高品质农产品需求的必然选择。

2.1 是突破上海耕地资源制约、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

上海市规划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5.33×104hm2)、蔬菜生产保护区(3.33×104hm2)和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同时,依托绿色种业建设,培育一批附加值高、专业性强、辐射性广的优势品种,实现产量、品质、抗性的共同改良。这对突破土地资源限制、提高土地利用率、保障粮食安全均具有重大意义。

2.2 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加快绿色新品种更新换代,定向培育节水、节肥、节药的绿色优质新品种,是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农田和自然环境的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2.3 是促进农民增收、提升上海种业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发展绿色种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高农产品产出率和附加值,提升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是上海都市农业发展的要求。因此,需要加强现代育种技术研究,推广高产、优质、高抗、多抗良种,提升上海种业的竞争力。

3 上海绿色种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品种

目前,上海地区采用的常规水稻品种以浙江省培育的品种为主,在蔬菜、西甜瓜等园艺作物上也很少有突破性的品种出现,上海地区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品种,品种更新换代较慢且后劲不足,不能满足目前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之需和农民“好种”“好管”“好卖”的市场需求,这与日本、韩国等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2]。

3.2 企业育种创新能力不足

据统计,2017年上海地区种子企业的科研投入为6 021万元,占种子销售总额的7.4%,虽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6%,但仍存在种子企业规模不大、缺少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龙头企业、种质资源多集中在科研院所、企业缺少重大突破性新材料、育种基础较差、缺乏育种人才和科研人员、尚未形成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商业化育种模式、成果产出率较低等问题。

3.3 科企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上海市作为种业人才发展和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在推动科研育种人才向企业流动、开展科研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育种资源、育种技术、育种人才向企业转移等方面仍面临诸多困难,如科研院所育种人员对进入企业仍心存顾虑,研发人员队伍不稳定,成果转移转化效率有待提高,中小企业难寻合作对象等。

4 推进上海绿色种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4.1 完善品种评价体系,加强绿色优质新品种的展示推广

改变以单一产量为指标的品种评价体系,加强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标准中对新品种水、肥利用效率指标和抗病、抗虫性状指标等的要求。如对于抗性强、品质好的品种,在品种审定过程中可适当降低产量要求,从而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强化节水抗旱稻、设施专用蔬菜等优势新品种的选育及推广,并为绿色品种审定提供便利,加强绿色优质新品种的展示示范,以提高农民和市场对绿色优质新品种的认可度和社会影响力。

4.2 构建适合上海绿色种业发展的创新体系

具体措施为:(1)科研院所、高校以基础研究为主,企业则以产品研发和应用推广为主,鼓励科企合作,同时以创新种业人才发展机制和深化科研成果权益改革为突破口,解决制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发展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以激发创新热情,推动科研院所、大学等的育种资源和种业科技创新成果向企业转移。(2)强化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政策为依托,加大科研投入,组建专门的育种团队,加快构建种业商业化育种体系。(3)建立并完善绿色新品种科技创新研发奖励和促进机制,对企业具有突破性的种业创新成果实施资金后补助政策,提高企业育种创新的积极性。(4)加强科技项目支持,引导科技项目向企业转移,构建和完善适合绿色种业发展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4.3 实施农作物种子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培育工程,推动企业做强做大

按照农作物种子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申报有关条件,遵循“补短板、促发展”的原则,继续推进上海市农作物种子育繁推一体化后备企业培育工程。即引导企业加大自主投入力度,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强强联合,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同时,在企业开展育种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科企合作、新品种选育奖补项目、育繁种基地建设、提升检测能力、加工设施设备配套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以鼓励种子企业做大做强,若干年后培育1~2个种子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从而引领上海现代绿色种业发展。

4.4 加强南繁基地建设,打造科研育种平台

南繁基地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仅对种业科技创新、开展现代育种技术创新和优良种质创新举足轻重,也对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至关重要。南繁基地建设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科研单位和企业发展需要,贯彻落实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规划,抓紧建设上海80 hm2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打造设施完备、功能齐全、运行高效的公益性科研育种平台,建设具有上海特色、国内一流且与国际接轨的种源农业创新中心。

4.5 完善农业补偿机制,构建政策支持体系

加大对绿色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完善种业保险政策,健全农业信贷担保,并在融资、税收、用地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以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绿色种业发展金融服务体系;建立与绿色种业发展相适应的财政补贴补偿机制,建立农田保护和建设基金,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耕地保护补偿、绿色品种补偿、生态补偿制度。

4.6 完善信用评价机制,加强种子市场监管

完善种子企业信用评价机制,建立企业诚信档案,并开展年度诚信考评工作,构建种业诚信体系。建立和完善种子市场监管体系,加强种子管理队伍和能力建设,强化市场监管,加强知识产权和种质资源保护,加大对侵犯农作物新品种权和生产经营假劣种子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以规范种子市场秩序,保障优质种子种苗供应,为种业创新工作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种业新品种种子
登海种业
登海种业
青菜新品种介绍
五个方面着手 打好种业翻身仗
打好水产种业翻身仗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几个杏新品种介绍
桃种子
可怜的种子
新品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