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开发

2018-01-15余国好

科学与财富 2018年36期
关键词:开发小学数学设计

余国好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越来越被广大教师认可,并被实际应用于课堂。小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和较为旺盛的求知欲也为传统教育教学向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课堂提供了条件。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必须要坚持问题式引导和操作性原则,同时还要注意探究性学习的有效策略:一是注重激发兴趣,真正把学生的心思带到课堂上;二是注重高效,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清楚合作是为了探究,落脚点应该在主动独立思考上。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开发

新课程改革更注重学生的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主要靠主动探究获得。小学数学具有源于生活,最后又回到生活中去实践的特点,因而探究性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1、小学数学中探究性学习实施的原则

小学生最大的特点是好奇心强,这对于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开展大有好处。教师要抓住他们对新事物产生的新鲜、有趣的心理,及时捕捉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开展有效教学。

自主探究式教学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有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中,不仅要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其他方面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从而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以往小学数学教学中,通常教师会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主要是小学生缺少一定的认知能力,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较低,教师为了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便习惯对学生灌输知识。这一教学环境下,课堂教学无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占据主导地位,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养成消极的学习习惯,无法有效发散学生思维。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没有自主思考、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不注重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1.1坚持问题式引导教学原则

所谓“学问”,就是学习中必须要问。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这一课时,教师直接采用问题导入:你们都听说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吧,聪明的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这其中有什么道理?这样的问题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教学内容在问题的指引下,一步步推进。为了探究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实验来解决疑惑。例如,让他们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個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到第二个杯子里。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这说明了什么?(鹅卵石占了一定的空间。)这样在探究式问题作为支架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最后得出结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再比如对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周长的认识”的学习,教师抛出问题:同学们,最近有一座公园中种了一片花,但参观者总是摘花,所以请你们为这个花园周围安上护栏。你们看需要多长的护栏?然后教师通过大屏幕显示花园的图片。学生要想知道整个护栏有多长,就得自己提出问题:每个护栏有多长呢?于是就引出课题:周长的认识。

1.2注重动手操作性原则

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的直接作用是给学生以形象的感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印象,从而为教学的展开开好头。例如在小学低年级“一位数加一位数”“一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中,学生通过摆火柴、摆小木棒的实践,去体会数字的加法运算。如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中,要求学生根据方向说一说自己和身边同学的位置关系、摆放自己的文具之间的位置关系,确定方向;在图中找到上海和北京的位置,说说这两个城市的位置关系。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出本课的学习任务,解决了学习中的问题。

2、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策略

探究式学习注重的是自主性原则和探究性原则,但是这一原则的实施离不开一定的情境,离不开数学思维方式的参与。探究式学习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1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位教育家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心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适时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探究数学问题的情境,一方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心思迅速带进课堂,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索新知的欲望。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昨天我去一位农夫家,看见一只羊被它的主人用一根长5米的绳子拴在草地上。你们知道这只可怜的小羊能在多大的范围内活动吗?小羊能够活动的最大面积形成一个什么图形?如何求这个图形的面积呢?这样的故事情境,点燃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他们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研究探讨,就会明白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使下面的教学事半功倍。

2.2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活动,成就高效课堂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强调的是学习的自主性,因为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独立思考,才能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同时学生也会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例如在学习“四则运算”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先从简单的数字开展,让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学习“小数乘法”时,我在达标检测环节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我昨天在逛商场时,运气很棒,遇上了特价活动。请你帮帮我,看我需要准备多少钱。牛奶特卖活动,每盒牛奶1.4元,买四赠一。我要买20盒牛奶,至少要带多少钱?

甲同学这样分析:“买四赠一”的意思就是买5盒牛奶付4盒的钱数,求买20盒需要多少钱,就是求实际应付的钱数。

方法一:先求出20盒里有多少个(4+1)盒,再求出买4盒多少钱,最后求出一共需多少钱。

20÷(4+1)=4(个)1.4×4×4=22.4(元)

方法二:先求出20盒中一共有多少盒是需付钱的,再求出买20盒一共需多少钱。

20÷(4+1)×4=16(盒)1.4×16=22.4(元)

学生们自主学习的成果既是对当堂教学内容的巩固,也是学以致用的具体体现,真是受益多多。

在学习中,与学生一起交流讨论,有利于创新学生思维,实现优势互补,使学生能够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点,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

可以说,小组合作教学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应用广泛,但部分教师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并未让合作的价值体现出来。所以,作为教师要明确,合作的实质是为了探究,小组中各种思维的接力、各种思想的碰撞,最后探究出一定的成果,这样的小组合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此外,对学生进行反馈练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师不能仅仅将教材课后知识,用来让学生练习,教师要精心设计,选择习题时,注重突出重点,抓住主要内容,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不断创新学生思维,使学生更加透彻的掌握知识。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开展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中,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不仅能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也能全面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从而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更加的富有质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远道.浅议探究式学习在小学应用题中的应用[J].西部教育参考,2017(17).09

[2]赵海城.谈小学数学思维年训练[J].中小学教育,2017(1).76

项目基金:小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JCJYC17251763

猜你喜欢

开发小学数学设计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河南方言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