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精神——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

2018-01-15李文璇

科学与财富 2018年36期
关键词:体现图书馆精神

李文璇

摘 要:新时期对图书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图书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图书馆的精神要发扬,就要在体系结构健全的基础上进行工作。本文将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读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图书馆;精神;体现;结构

1.前言

图书馆作为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结合的产物,会更直接受到这两种精神的影响而在图书馆日常的工作中实践出来。

2.图书馆精神的体现

2.1求真务实的精神

图书馆的基本职能是传递各种文献资料,在传递过程中,图书馆必须经过严格的文献流通、整序工作,如文献信息的采集、分类、编目、典藏、上架、流通等,每一道工作程序都离不开图书馆员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2.2资源共享的精神

人类知识总量的增长,随之而来的是文献数量和价格的激增,这使得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能将全部文献都收齐,必须依靠图书馆之间的共享资源来实现,这也是未来图书馆的一种新的工作方式。资源共享可以包括文献的集中编目、馆际互借、合作发展馆藏与文献资源布局、文献信息網络的建设与合作等方面。

2.3技术创新的精神

技术创新精神是指图书馆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效率,改善服务的精神。图书馆自古以来就是信息技术进步的最早见证者,从60年代末研制机读目录格式(MARC),60—70年代引进大型联机数据库,80年代开始集成化图书馆系统,90年代开发数字图书馆,过去的半个多世纪,图书馆对新技术的反映可谓非常迅速。此外,图书馆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进行在职人员的培训也是实践图书馆科学精神的重要手段。图书馆的科学精神的实践,大大提高了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加快了图书馆向现代化的目标迈进的步伐。

3.图书馆精神的体系结构

图书馆精神的体系结构大致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次是图书馆的精神。我称之为原则原则。换句话说,这种精神是原则的精神。这是最基本的,它是普遍的。只要是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人,就必须具备这种精神。这里提到的原则意味着这是基本的底线,不能被打破。据说这是最基本的,也就是说,无论是哪个民族,地区和国家,它对全世界都是共同的。只要是图书馆,就必须具备这种精神。

第二个层次是图书馆的专业性。我把它称为理想的精神,它不一定是确切的。这是一种崇高的理想精神。它反映在每个图书馆员的具体行为中。

第三个层次是图书馆的科学精神和学术精神。这是一种普遍的学术精神。当图书馆的出版物讨论图书馆的精神时,他们更多地关注图书馆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追求真理的精神和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一般的,对所有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说应该是一样的。因此,这不是图书馆精神的独特之处。我们今天提到的图书馆精神主要是指图书馆的专业性和专业性。这两个对图书馆行业来说是独一无二的,但其他行业和团体并不一定拥有。

4.从图书馆管理文化和服务价值取向上阐释的融合之路

肖希明先生从图书馆管理文化的角度阐释了图书馆科学精神与人文建设融合的思想,探讨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图书馆管理文化中的体现,认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是图书馆管理文化的核心精神。“脱离了人文精神的科学管理和脱离了科学精神的人本管理,都是有缺陷的、不完美的。因此,图书馆管理的理想境界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而两者的融合,就是图书馆管理文化的核心精神。”

杨文祥先生认为,科学———人文精神是当代图书馆精神的整体基础,“由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与统一所构成的科学———人文精神既是人类社会的现代精神,也是图书馆的现代精神,这一现代图书馆精神是在当今世界的历史条件下充分发挥图书馆职能,全面实现图书馆价值的精神保证。”

谢立虹、王进则从图书馆员的素质建设与管理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融合对于图书馆发展的必要性。对图书馆员的管理应寻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和谐之路,新环境下图书馆员应具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素质,并提出了要构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管理方式,树立“图书馆员第一”的新理念,对图书馆员实施人本管理,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董祥、胡小戎从图书馆服务价值的视角出发,认为图书馆服务必须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如,图书馆课题查新工作、文献检索教学、服务读者工作都应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图书馆工作人员要依托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学生服务。图书馆的科学精神能让读者方便、快捷、准确地获得所需知识信息资源,而人文精神贯穿于图书馆工作的各个环节,才能实现“为读者服务、满足读者需求”的目标,才能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更好地发挥图书馆教育作用。

张素女士认为:“技术原本是体现人文精神的,然而技术的僭越和技术理性的恶性膨胀使二者渐渐背离。只有把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在技术情结中注入人文内涵,才能使技术的发展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真正体现人的价值。”而“在弘扬图书馆人文传统的过程中,技术又始终是一个积极有效的支持因素。”李春海、宋天华认为,科学与人文的最高精神境界是一致的,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和谐共生的必然性。尽管图书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所不同,但就其作为图书馆的终极目标、价值实现过程和服务宗旨而言,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是“一味追求技术的进步与应用,而忽视对图书馆人文价值的坚守,结果只会使在社会制度的安排里丧失其本该肩负的功能和拥有的价值,最终蜕化成一个技术利用的工具。”只有实现科学精神自觉地内蕴于人文精神之中,人文精神才更富于清晰性、准确性,才能更好地指导图书馆实践。“技术至上论者所建构的影像和人文主义者所主张的图景,其实恰好是同一主题的两个维度,从不同的方向对人文精神或技术理性做出的真实而强烈的解读。”因此,要开创图书馆人文精神与技术理性和谐共生的新境界,就必须超越网络技术本身看待信息网络化,协调信息网络技术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信息网络技术发展中倡导人文关怀和文化构建,并把图书馆人文精神作为技术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重视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

倪丽萍女士从数字图书馆用户服务角度出发,认为图书馆的技术化与人文化本身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数字图书馆建设是先进的技术与人文价值观的有机统一,数字图书馆的用户服务需要人文化和现代技术的双重支撑,其发展趋势是实现两者的融合。因此,必须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待数字图书馆用户服务中技术化与人文化的关系,并通过改变观念、大力弘扬人文精神、缩小“数字鸿沟”、建立用户关系管理机制、提供个性化服务等,实现数字图书馆用户服务中技术化与人文化的融合,构建起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其中,个性化服务便是数字图书馆技术化与人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数字图书馆有着传统的人文底蕴,其人文关怀本身也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也需要更加关注人文因素,需要人文价值的指引,只有促进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两者实现高度融合,数字图书馆才能充分体现人文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图书馆精神也有了新的发展和进步,通过对图书馆精神的研究,我们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促进了新时期图书馆工作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超平.图书馆学研究中的中庸适度原则.图书馆杂志,2017(6):39-41

[2]张辉,王梅.图书馆学的科技与人文:孰重孰轻.图书情报工作,2016(5):19-21

[3]肖希明.图书馆管理文化的核心精神.图书情报知识,2016(10):20-22

猜你喜欢

体现图书馆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图书馆
情感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体现
艺术品位在生活中的体现
音响符号在舞台表演中作用的体现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