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84—安12块综合治理技术

2018-01-15王志刚

科学与财富 2018年36期
关键词:生产方式优化设计方案

王志刚

摘 要:沈84-安12块检泵原因包括杆管质量、泵漏、偏磨等原因,采取綜合的治理技术,对油井进行系统治理,采用防偏磨、防泵漏、防卡泵等工艺技术,同时做好杆管检测、挑选等准备工作,结合优化设计,做好机、杆、泵的科学配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偏磨、优化设计、杆配比、生产方式、方案

1 引言

该块共有油井386口,开井313口,日产油543t,综合含水94.9%,采油速度0.25%,注水井173口,开168口,以冷抽为主,由于该区属于高凝油区块,所以部分油井需要伴热生产,主要以热线、电热油管、空杆热水等为主。沈84-安12块油井的检泵作业主要集中在杆管质量、泵漏等方面,主要与该区块的的大泵比例大、以及区块出砂等原因有关,具体见下表:

1.1抽油杆断、脱

现场跟踪发现抽油杆柱的上部、中部、下部都有本体断裂情况发生,而且抽油杆在垂直于杆体轴线90°左右断裂,呈脆性断裂,而不是塑性变形,断裂时没有产生缩径现象。分析主要原因是同井抽油杆新旧程度不一,服役年限不一致,杆使用次数过高造成的杆疲劳断。

1.2 出砂造成泵漏

泵漏的主要原因为油井出砂,一些细粉砂黏附在阀座的密封面上,导致座不严,发生刺漏。 活塞和泵筒长期摩擦,油井含砂量高,以细粉砂为主,加速泵筒、柱塞的磨损,造成间隙漏失。

1.3 偏磨

沈84-安12块油井杆管偏磨作业达49井次,占比18.08%,原因如下:油机井杆柱在抽油的过程中,由于杆柱属细长杆,受到轴向压力的作用,会失稳、产生弯曲,弯曲的形状与轴向压力的大小有关,随着轴向力的变化,杆柱首先产生正弦弯曲,然后是螺旋弯曲。在泵端杆柱受轴向压力最大,从泵端到中位点逐渐减小,所以在出现螺旋屈曲的情况下,下部螺旋较密,向上螺距逐渐增大。抽油杆柱在受到轴向压力作用时失稳弯曲,杆、管接触产生侧向力是导致杆管偏磨的主要因素之一,轴向压力越大,杆柱与油管的接触力越大,偏磨越严重。

1.4 卡泵

根据以上资料统计显示,沈84-安12块每年砂卡泵井10井次左右,蜡卡及其它卡泵井7井次以上。主要是地层出砂造成。

2技术原理

主要采用以注塑杆和扶正器为主的综合防偏磨技术,针对偏磨问题要跟踪具体情况,优化设计方案,采用配套技术进行防治。配套特种泵防砂、防泵漏等相关技术,加强下井油管的检测,优化生产参数,加强油井管理,做好日常的维护,加强油井的日常监控,及时调整生产参数与保证洗井、清防蜡效果,保证设备运行良好作业检泵时,保证管、杆、泵的质量,并做好预防性配套措施。针对杆管的管理方案如下:

2.1 管杆质量管理

油管进行试压和探伤处理后分类摆放;抽油杆经检测后分类摆放,及时进行淘汰更新,避免抽油杆疲劳问题发生,有效延长使用周期。

推行“分年限、等寿命”的管理模式,提高管杆使用效能,其内涵就是在油管杆回收、修复、存放、使用过程中,实行分类、分年限、等寿命循环管理,避免“新旧混用”引发的“短板效应”,充分发挥油管杆的使用效能。

2.2管柱优化方案设计

现有抽油杆主要是D级杆与H级超强杆,D级杆是2001年以前购入的,H级超强杆是2001年以后购入的,该区块全部采用H级超强杆,抽油杆的设计上,我们主要采用“能量最低机采系统优化设计软件”进行杆柱的设计。在确保抽油杆具有足够疲劳强度条件下,

在抽油杆的选择上,一般来说D级杆多级组合可实现一定程度的深抽,应用D级抽油杆三级组合深抽已达到2800m ,但由于D级抽油杆自身性能的局限性,难以满足深井、超深井以及高凝油井的深抽需要,而H级抽油杆在力学性能上优于D级抽油杆,相同杆柱组合、相同泵深、最大下泵深度比D级抽油杆柱大1000m以上,生产压差扩大6-10MPa,可基本满足绝大多数常规有杆泵生产井深抽需要。抽油杆的设计上,我们对方案实施优化设计,在确保抽油杆具有足够疲劳强度条件下,尽可能降低杆柱重量,避免事故的发生。

同时针对该区块的57mm泵、70mm泵油井,下步采取25mm、22mm、19mm三级杆配比,增加杆柱强度的同时降低抽油机负荷。

2.3管柱设计

目前该块油井平均泵挂1800m,∮73mm油管完全能满足要求,为保证下井油管的质量,将利用油管厂检测技术,保证下井油管的质量。

管柱设计上应用组合油管,提高上部管系统强度。查阅API油管性能规范可知,Φ62mm平式油管(N-80钢级)接头最小连接强度为470KN,而油管大部分都是重复使用,扣连接强度必然会下降,如果在泵挂2000m以上的深抽井上使用,安全系数降低有可能造成上部管脱事故,因此有必要提高接头连接强度,根据经验在设计时上部油管我们用500m的Φ62mm外加厚油管代替Φ62mm平式油管,其最小连接强度达到645KN,完全满足使用要求。

2.4 生产参数优化技术方案

对供液不足井实施小泵深抽,慢冲次,长冲程的生产方式,尽可能保证生产制度与供液能力匹配;对于非泵的因素引起的泵效较低井采用更换小泵,提高沉没度的方法。通过泵型、泵挂的优化,使沉没度趋于合理,提高泵效和系统效率。针对冲次较高的井,为避免交变载荷过快而引起抽油杆的机械疲劳,采用下调冲次的方法,考虑到工作强度和操作的危险性等因素,对部分井安装了变频调速装置。

3现场应用情况

综合应用防偏磨180井次、防砂35井次、防泵漏80井次,总计实施措施295井次,通过对该区块的综合治理,减少作业30井次,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4、结论

1、沈84-安14块的综合治理工作初见成效,形成了可复制的区块治理模板。

2、综合治理工作是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工作齐头并进,共同发挥作用,才会有利于整体效果显现。

猜你喜欢

生产方式优化设计方案
烂脸了急救方案
定边:一份群众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种提供借鉴的“扶贫方案”
浅析彝族花腰服饰图案在锡工艺中的运用
刍议网络经济影响下我国传统产业生产方式的改革
基于simulation的医用升降椅参数化设计
稳中取胜
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