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财政政策在供给侧改革中的作用

2018-01-15张林

科学与财富 2018年36期
关键词:供给侧财政政策新常态

摘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两把利剑,必须要相互配合才能充分发挥调控作用,对经济增长发挥积极作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传统的刺激需求的财政政策已不能根本解决面临的问题。党中央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供给侧改革,体现了当前我国政府改革经济增长方式的总体思路。本文简要论述了供给侧改革的含义以及提出的背景、财政政策助推供给侧改革面临的困难与政策建议,以便更好地理解财政政策在供给侧改革中的作用。

关键词:财政政策;新常态;供给侧

一、供给侧改革的含义及提出的背景

(一)供给侧改革的含义

供给侧改革,即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从供给侧加强结构性改革,以此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把发展的方向锁定在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保持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当前状况下的必然选择。

供给侧改革的实质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如果用一个公式来描述人们口头上所说的“供给侧改革”,那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改革提出的背景

(1)世界经济当前又走到一个关键当口。上一轮科技进步带来的增长动能逐渐衰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尚未形成势头;主要经济体先后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增长率下降,给各国经济社会带来压力;经济全球化出現波折,保护主义、内顾倾向抬头,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冲击;金融监管改革虽有明显进展,但高杠杆、高泡沫等风险仍在积聚;在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下,世界经济面临增长动力不足、需求不振、金融市场反复动荡、国际贸易和投资持续低迷等多重风险和挑战。

(2)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作用,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居民收入有所增加而企业利润率下降,消费上升而投资下降等。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调整,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思路和经济改革的重点正在发生转变,经济工作的重点、发力点将有新的动向,必将对“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供给侧改革面临的困难

(一)财政收支紧,平衡难度加大

我国经济近几年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平衡财政收支的压力进一步凸显。具体表现为:一是财政收入增速放缓。2015年,受增长放缓、物价走低和效益下降等因素影响,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5.8%,较2014年同期下降2.8个百分点,比年初预算低1.5个百分点。二是房地产市场低迷等因素导致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大幅下降15.9%。受财政收入潜在增长率下降、营改增减税措施等影响,财政收入形式将更加严峻。三是政府支出刚性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财政专项资金过多、过散,财政存量资金盘活和统筹使用力度不够,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

(二)财政政策拉动有效需求边际效应递减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用财政政策刺激需求的的效应在达到一个短暂的高峰值后逐渐减弱。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加快预算支出执行进度的手段,加大重大项目支出,但仍有相当部分重点项目的推进速度十分缓慢。一是地方财政收入大大减少,政府债务压力较大,尤其是市县级政府的资金约束压力较大,导致项目配套资金拨付不及时,资金到位率较低等问题。二是部分地方官员不作为现象突出,部分项目因准备不充分而不能按时开工或有序推进。由于资金和人为双重约束,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政府投资拉动需求的效果不佳。

(三)财政金融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基本框架正在逐步建立,地方政府的举债融资机制更加规范。但是,潜在的风险隐患仍不容忽视。部分市县级政府的债务率较高,在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存量债务的还本付息压力较大,部分地区存在发生区域性风险的可能性。当前部分融资平台公司缺乏稳定的经营现金流,切段政府的输血功能后,其市场化经营面临不小的困难。部分融资平台及或有债务的不确定性引致的风险有可能传染至金融系统,加剧财政金融的叠加风险。

三、财政政策助推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建议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施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根据实际需求,适度提高赤字率、加大盘活存量力度、统筹使用财政存量资金,保证政府履行应该承担的支出责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

(一)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6年宏观政策提出的具体要求,释放出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的重要信号。因此必须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使二者相互配合,协同发力。

近年来,世界经济和贸易低迷、国际市场动荡对我国影响加深,与国内深层次矛盾凸显形成叠加,实体经济困难加大,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通过加强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以结构性改革促进结构调整,实施稳定市场的有效措施,新的动能加速孕育形成,对就业扩大、收入增长和环境改善,必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二)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

在产业结构表现出显著改善的同时,我国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一方面,第三产业的提升潜力仍然十分大。与欧美等发达国家70%以上的第三产业比重相比,我国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仍然较低,还不到50%;另一方面,中国工业体系中传统工业较多,新兴产业的增长难以弥补传统工业的萎靡,内部结构矛盾十分明显。

(三)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可以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一个良好的的制度保障。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主要在供给端,可以通过减税降费的手段来降低企业的负担,提高企业生产的积极性,扩大有效供给,同时注重减税降费的设计,使得企业最大受益。综上所述,必须正确处理国家和企业、个人的关系,不以税收收入增长率为目标,合理控制税收负担,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1]王文童,发挥财政职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政策,2016,(10),19-20.

[2]郑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财政作用的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6,(30),48-49.

[3]连太平,财政政策有效支持供给侧改革的问题研究[J],观察思考,2016,(7),69-71.

[4]邱圣忆,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地方财政的应对[J],经济研究参考,2016,(5),19-20.

[5]刘晔,财政政策与供给侧改革[J],财政监督,2016,(9),5-7.

[6]唐军,楚红英,李雨涵,在供给侧改革中发挥财政调控供给作用[J],审计月刊,2016,(6),44-45.

作者简介:张林(1993—),男,四川泸州人,山西财经大学2016(财政学)学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政理论与政策.

猜你喜欢

供给侧财政政策新常态
预算执行紧缩下的积极财政政策
下半年促经济稳增长积极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财政政策转型
浅析建国初期稳定物价的财政政策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