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气安全技术与管理的思考

2018-01-15鲜强

科学与财富 2018年36期
关键词:用电安全管理策略

鲜强

摘要:最近几年,国家经济的发展又快又好,不断扩大电能使用范围,电气安全问题随之成为威胁人们日常工作与生活的重要因素,加强技术控制和管理至关重要。所以通过阐述电气安全技术的含义,分析电气安全风险的成因,思考技术管理策略,促进电气安全水平的持续有效提升。

关键词:电气安全技术;用电安全;管理策略

自改革开放以来,电能在生产与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带来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各种各样的大功率电器严重威胁人身安全,进一步突出用电安全问题,怎样加强电气安全管理,做好技术防范,这是一项重要课题,必须引起关注并加强探究。

1电气安全技术的含义

电气安全技术指的是在电气设备的使用中对有可能因电击发生的人身伤害、生命损失、公私财物损失等采取保护的专业技术。当然,安全存在相对性,安全和风险相伴而生,安全程度和风险程度是由社会要求决定的。换言之,电气安全性由人们对电气安全风险的评价与判定来决定,风险评价指的就是识别有关于安全的特性,通过定量分析和测量形成经验性活动,是专家行为,安全判定则是明确风险评价的可接受性,这是和生产联系密切的政府行为。

2电气安全风险的成因

2.1主观原因

通过对各类电气安全风险和事故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几乎每一个电气安全事故背后都有人为痕迹,即主观原因。例如很多人在电气工作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良习惯,违反电气操作规定,不及时将电源关闭,轻视对绝缘物质的使用。在用电管理中,因现有电气安全装备难以及早发现隐患,也无法及时直观呈现给管理人员,引发处置不及时的问题,导致小的电气安全风险在日积月累中演变为大的安全事故。另外,很多人都认为电气安全事故是小概率事件,现在已经做了足够的电气安全技术措施,从来没有亲眼见过发生重大电气安全事故,并且现在的电气安全有空气开关、漏电开关等,更有电气工作人员的定期巡检,思想逐渐麻木,感觉这些技术措施把电气安全装进保险箱,引发侥幸心理,导致电气安全风险多发、电气安全事故日益严重。

2.2客观原因

电气设备和线路、突发事件等是电气安全风险的客观成因。电气设备的种类越来越多,经常出现临时采购现象,很难保证设备性能。并且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电气设备安全性能逐渐降低,引发漏电超标或负荷超标、开机时过载等不良状况,埋下电气安全隐患。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电气线路的老化和负荷增长等问题会将其线路负荷能力,增加漏电,引发接触不良等,形成安全风险[1]。还有鼠患、雷击等意外原因引发短路、过载、和过压欠压、静电、缺相等电气安全事故,这和电气接地保护不到位有密切联系。

3电气安全技术管理的策略建议

3.1加强电气安全评价

电气安全评价主要分为有效性评价、经济性评价这两个方面,电气安全的有效性评价就是站在电气安全角度对电气系统中各部分的布置合理与否、各部分所用电气安全技术科学与否、能不能协调工作、整个系统有没有电气安全死区等进行评价。这就需要辨识电气系统中的危险因素,预测因电的热效应、机械效应和化学效应等引起安全事故的可能性、事故后果,提出电气安全整改建议和技术防范措施。针对不同行业,因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和原材料等不同,使得电气安全事故有不同侧重点。例如油田企业中爆炸与火灾是易发的、损失重大的事故,在电气安全评价中要将爆炸、火灾、静电危害和雷击危害等作为重点。如果时机械加工企业,因车间有较大的金属系数,很容易发生触电事故,在电气安全评价中就要把触电作为工作重点。

3.2加强人员规范管理

引入强制性规范,严格规范电气工作人员的运行维护操作,加强电气安全技术防范和管理,弱化主观因素的影响。强制性安全规范就是基于标准化法制定适用的、强制实施的安全生产规范,把它变成技术法规的一部分,反映出电气安全技术和人们行为的差异,合法允许电气生产或电气服务存在一定的风险,把危及电气设备安全和工作人员安全等因素限制在特定范圍里,使各项相关因素达到最佳平衡。例如要考虑使用的材料、电气设备或电气工作过程等无害,在对潜在危害进行识别时要注意使用电气安全技术,明确潜在危险的减少和规避。

当人员使用超过36V的电钻开展生产活动时,应开展一系列安全生产防护工作,包括绝缘物质的使用。在处理一些电气线路时要针对残留电线做绝缘化处理,避免发生漏电的问题;工作人员在高空作业时必须将安全带绑好,防止发生高空坠物现象;杜绝电气工作人员在大风天气或下雨打雷天气进行电气操作。尤其是要提高广大电气工作人员和用电人员对电气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打造拥有较强安全意识的人员队伍,加强日常电气安全管理,规范人员行为[2]。例如要加强对电气工作人员的岗位培训,坚持一切立足于实际的基本原则,对岗位不同的电气工作人员采取安全事故预想、安全事故演练等不同安全培训方法,保证电气工作人员能在日常工作中规范操作,不出现较大的电气安全问题,降低事故发生率。与此同时,开拓电气安全工作日常行为规范,基于每一个阶段不同电气工作任务与工作形式合理调整工作计划,总结并分析每一个阶段发生的行业电气安全事故,吸收经验和教训,向工作人员讲解,促使他们落实电气安全技术交底,做好技术防范,杜绝发生任何违章违规行为,防范电气安全事故的发生。

3.3加强电气接地保护

电气接地是弱化电气安全风险客观成因、确保电气设备运行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有效技术策略,是电气安全得以实现的关键。但在电气操作中如果使用的方式方法不恰当,依旧会引发电气安全事故,所以在电气接地时要充分做好相应的保护[3]。一是安全接地,为确保电气线路不被外在因素破坏,不仅要定期加强对线路的巡视和检查,替换老旧线路,及时解决问题,还要有效保护接地线路的金属外壳,在其中配备屏蔽线路,预防发生电磁感应现象,保护电气线路正常有序运行。

二是工作接地,其主要目的是维护电气设备运行的稳定性,需要在电气操作中把设备中性点和大地进行可靠对接,确保规范电气设备仪表的运行,最终确保控制过程的精准性。三是防雷接地,因为电气设备系统极易在运行环节受到雷电损伤,在接地时要基于规定和实际需要安装好避雷装置,一旦在雷雨天气因雷电产生强大电流时可以使电流自行流向避雷装置,再流向大地,预防雷击损害电气设备,威胁工作人员生命安全。四是绝缘接地,用绝缘体隔离电气设备,保护电气设备运行和周围人员的生产财产安全,同时加强屏护,把各个带电体隔离开。五是屏蔽接地,因为电气设备在运行时经常产生电磁,工作人员长时间处于电磁环境,身体会受到损害,因而要安装屏蔽接地设施,通过屏蔽接地技术有效弱化电气设备电磁效应,直接把电气设备电磁导入大地,避免侵害电气工作人员的身体。

4结语

电能如今已成为大量使用的一种能源,使用环节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应明确电气安全技术的重要性,分析引起电气安全风险的人为主观原因和设备客观原因,在加强电气安全评价的同时加强人员管理,规范人员行为,并加强电气接地保护,防范安全风险。电气安全技术管理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要注意集合全社会的力量贯彻落实电气安全工作,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马壮欧.探究加强电气安全管理与措施[J].电力设备管理,2018(09):53-54.

[2]刘迎伟,刘珊珊.电气安全技术及其防范措施的分析[J].门窗,2017(03):223.

[3]马林.接地保护技术在电气设备保护中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7(24):179.

猜你喜欢

用电安全管理策略
房建工程招标组织与合同管理策略
论减税降费背景下的企业财务管理策略
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管理策略
建筑工程全过程预决算管理策略初探
建筑工程管理策略探讨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策略的应用探索
建筑施工用电的安全隐患与防治策略
论用电检查对营销工作的重要性
施工中的用电安全管理工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