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提高人体解剖学教学效果

2018-01-15李新岭

科学与财富 2018年36期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提高效果

李新岭

摘要:人体解剖学是一门认识人体,学习人体构造的基础课程,是所有医学学生必须掌握的功课,对人体解剖学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后续医学课程的学习。中医中关于人体藏象理论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西医人体解剖学是具象的,实体化的,二者截然不同。如何能更好地让中医院校学生掌握人体解剖学知识,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多角度考虑。

关键词:提高;人体解剖学;教学;效果

1概述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医学生学习的第一门医学课程,让医学生掌握人体各系统器官正常的形态结构与毗邻关系等知识,并且医学术语一半以上来源于解剖学,是学习其它医学课程的基础。只有掌握了人体各器官的正常形态和结构,才能识别疾病状态下的病理改变,正确地进行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随着现代医学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材料不断地引入临床诊断和治疗,人体解剖学的传统教学内容和方式也需要做些调整,以满足医学生今后临床工作需要。

2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互联网使教育无处不在,各种教学模式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应运而生,给传统教学及教师的教学观念带来冲击,传统教学已经难以适应学生学习与成长需要。对学生而言,当知识获取不再困难,学习需求层次不再是知识传授和吸收时,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必须更新知识结构,转变教育观念,还要学习更多的临床护理知识,以适应本专业的教学需要。在制订人体解剖学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多与护理专业课程的教師及临床护理工作人员充分研讨,探讨人体解剖学课程在护理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确立教学重点和难点。

3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具象的形态学学科,除了复杂枯燥的名词概念需要记忆,还需要学生对人体构造有立体直观的认识,而在人体构造中,不光要学习各部分人体器官的形态构造,更要掌握各个器官的分布,以及各部分器官之间的位置关系,在传统的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常常使用平面的挂图,或是教师在黑板上直接绘图,这两种方式都是二维图案,没有立体性,不仅无法多角度直观地展现人体构造,更难以具体展示出人体各部分器官的位置及从属关系等,不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由此可见,这两种传统教学手段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一直在被动学习,难以对人体构造形成直观、清晰、深刻的学习和记忆,进入实践教学环节时,很多学生有无从下手之感。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项不足可以充分利用各项现代教育技术来进行弥补和完善。

3.1利用多媒体素材

多媒体素材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技术,以图形、图像、动画等形式更直观、清晰地展现复杂的解剖结构,如立体的颅骨构造、神经传导通路等,不仅于此,还可以通过动画多角度清晰地展现各部分器官的位置及从属关系等。中医药院校在讲授穴位与脏腑关系及定位时,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地展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学习,理解掌握相关知识。

3.2利用多媒体设备和资源

解剖学知识不仅仅是理论的学习,更需要结合实体标本通过实践来进一步掌握,但是往往存在标本数量有限、质量不一的现象,而多媒体设备及资源则可有效地补充这一不足,例如现在各高校广泛应用的“解剖数字人系统”,里面就建立有2000多个人体结构三维模型,可形象、具体地展示各解剖结构矢状面、冠状面等,图像精准清晰。且可以任意旋转、拉伸、切割,这样就可以实现从各个方向、各个角度观察,而且通过计算机就可以实现传统解剖实验教学实体标本上的示范教学,学生还可以在课后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比起利用传统解剖挂图及标本教学,数字化技术和多媒体设备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不但可以改变传统实验室条件受限、标本有限、气味刺鼻等学生难以适应,知识接受较慢的弊端,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4实验课教学

解剖学的实验课教学约占整个学时的2/3,做好每一个单元实验至关重要,学生对实验课的态度不应该是要我做实验,而应该是我要做实验。实验的要求能否达到,完全取决于学生自己,而准备状态和主动性具有决定性意义。

实验课一般分为两类:一是观察标本或模型,二是解剖尸体。实验课并非完全是验证性实验,而是验证与发现相结合,如可以通过解剖尸体验证血管神经的正常分支类型,也可以发现新的类型或变异。有的学生感到上实验课收获不大,原因是对课堂讲授和实验课的根本特征缺乏了解,导致态度和方法出现问题。一些学生上实验课时把自己摆错了位置,就像演员把自己当成了观众,学生应该是实验课的主角,要发挥主导作用。实验课收获多少,还取决于学生的准备状态,即对单元实验的目的、解剖程序和要点的了解和清晰程度。

5答疑和质疑

答疑和质疑是教师辅导学生学习和因材施教的两种方式:答疑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教师向个别的学生解答疑难问题,学生可以向教师提出学习中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是,目前学生大都习惯于去思考和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习惯自己提出问题,因此要让学生从教师“教”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解决问题。质疑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以便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学习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等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个别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质疑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6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团结合作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是一种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授课为基础的单向教学方法。该方法强调教师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地位,整个教学过程所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 BasedLearning,PBL)是一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在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PBL教学法与LBL教学法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教师如果能够发挥两者的优点,克服它们的缺点,相互取长补短,即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PBL与LBL相结合教学模式是:“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教师评价—教师讲授—教师总结”。具体实施方案如下:例如在讲解脉管系统时,课前一周教师利用自习课时间给学生布置有关人体常用血管的问题,如通过手背静脉穿刺输入抗菌素,经何途径到达阑尾以达到消炎效用?药物转化后如何通过小便排除?穿刺股动脉、股静脉如何定位?要求学生自己看书预习并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资料,做好准备。上课时,教师以布置的思考题为中心,围绕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教师在每一组中随机抽查学生解答。组内其他学生补充,教师听取学生的汇报之后给出评价,然后采用多媒体课件精讲点拨脉管系统的内容,最后总结。实践证明,PBL与L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7课堂效果及学生评价

低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通过讲座、临床见习、临床病例讨论、志愿者活动等形式和临床科室、医生及病人早期接触,对包括人体解剖学在内的基础医学课程的重要性有了重新认识,增加了对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穿插一些临床知识,学生学习态度明显好转,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增加,加深了学生对解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后会主动查阅文献答疑解惑并且了解医药学发展。在课后的调查问卷中,学生也普遍反映喜欢这种人体解剖学与临床知识相联系的教学方法。

结语:

总之,随着学习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课堂中不能单纯依靠某一个流派的理论和方法,也不能单纯使用传统单一的手段,而应该整合不同的理论和方法。理论授课不容懈怠,实验室教学要重点建设,课外学习积极督促,把所有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创新总结,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尹睛睛.人体解剖学PBL教学法的应用与思考[J].教师,2016,(22):101.

猜你喜欢

人体解剖学提高效果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抓住“瞬间性”效果
中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探讨
转型背景下护理专业解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策略研究
《人体的吸收功能》说课设计
让作文互评提高能力
漫谈初中作文教学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