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18-01-15张义妹

科学与财富 2018年36期
关键词:文化活动基层建设

张义妹

摘要:为进一步提升我镇各村居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更好地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繁荣我镇文化事业,截止今年6月中旬,我镇历经三年,按照要求全部完成各村居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18个行政村达标挂牌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提升建设工作是十分缓慢的。主要是因为:一是部分村的陣地被挤占挪用。如仁里、迎湖、新安等村的办公活动场所被不同程度挤占或挪用。二是部分设施陈旧损毁。郑渡村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房屋老旧,多处墙体开裂,部分墙面渗水;迎湖村部分房屋、门窗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等。大多数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施破旧,只有少部分可以使用。三是活动开展不够正常。有许多村活动室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图书室、舞蹈室、书画室等不能正常开放,活动不能正常开展。现有队伍中,文化专业人才和领军人物极度匮乏,绝大多数都是半路出家,专职不专,视野不宽,业务水平不高。

关键词: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基层;建设

一、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创建的现状

2016年至今三年间,我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创建的过程中,我们明显感到棘手的是群众参与不广泛。一是活动主体流失严重。农村文化活动主体流失严重,优秀文化难以传承,增加了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的难度。二是活动内容不能贴近实际。现在镇、村文化活动相对较少,取材于农村农民生活实际的少之又少,农民真正感兴趣的题材不多,难以得到他们的认可和喜爱。

在具体的创建中,我们依据实际情况,合理规划,整合资源,推进阵地建设。合理规划布局,发挥村部的主导作用,合理规划布局本村公共文化设施。新建或改造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面积和功能于本村人口数量和服务半径相适应。加大建设力度。制定2016-2018年度关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工作计划和安排,2018年六月底完成各村居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达标任务,最终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一体化、标准化和人性化建设。要求村部依据实际服务情况,配备专职文化人员,建立志愿者队伍等方式,把具有文化专业特长、甚至是一专多能的乡土人才引进村部文化工作队伍。平时注重扶持民间团体和乡土能人。发展一批小剧团、秧歌队等民间文艺团体,培养一批音乐、美术、书法、舞蹈、剪纸等各类农村文艺人才。积极扶持民间文艺团体和乡土文化能人,在活动经费、活动场地及学习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的服务功能,科学管理,丰富内容,提升服务功能。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特别是文化下乡活动,把演出、展览、讲座、培训等优质文化活动下沉基层,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基层文化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基层数字能力建设,接通省数字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网络资源,建立镇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行政村农家书屋与县图书馆“一卡通”通借通还全覆盖。

二、明确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改革任务,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有利于增加基层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发挥文化凝聚人心、增进认同、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积极作用。

在具体的日常工作中按照功能综合设置的要求,积极开展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法治宣传教育和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提高基层群众的科学素养和法律意识。要结合当地党委和政府赋予的职责任务,与居民自治、村民自治等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相结合,根据实际条件,开展就业社保、养老助残、妇儿关爱、人口管理等其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推广一站式、窗口式、网络式综合服务,简化办事流程,集中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结合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把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作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党员教育的重要阵地,发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等基层信息平台的作用,广泛开展政策宣讲、理论研讨、学习交流等党员教育活动。

三、丰富服务内容和方式

就目前而言,面向基层的优秀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特别是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种类和数量少,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我们更应进一步提高对开展好群众文化活动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意识到人民群众文化是农村文明程度的象征,具有宣传、教育、协调等功能,具有广泛性、群众性、多样性的特征,是实现居民参与各项事务、增进交流、改善邻里关系、凸显文化创造力的重要载体。因此,要正视群众的需求,满足群众的愿望,切实把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作为一项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和满足群众需求的一件大事,把基层群众的各类文化活动引导好、组织好、开展好,尊重群众的意愿,明白群众所需要的。

日常工作中,我们应充分利用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这个主阵地,自发组织引导群众开展文体活动,支持群众自办文化,兴办读书社、书画社、乡村文艺俱乐部,组建演出团体、民间文艺社团、健身团队以及个体放映队等。结合中华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等重要节假日和重大节庆活动等,由镇文体站牵头带动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开展读书征文、文艺演出、经典诵读、书画摄影比赛、体育健身竞赛等文体活动,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加强对广场舞等群众文体活动的引导,推进广场文化健康、规范、有序发展。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载体开展职工文化交流、青少年课外实践和妇女文艺健身培训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引导所联系群众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工作中,我们还需要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畅通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渠道,根据服务目录科学设置“菜单”,采取“订单”服务方式,实现供需有效对接。各村居可以根据自己村的实际情况,实行错时开放,提高利用效率。为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和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等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推出一批特色服务项目,也可广泛开展流动文化服务,把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流动服务点,积极开展文化进组等活动。充分发利用公共数字文化项目和资源,为基层群众提供数字阅读,把农家书屋的作用尽量发挥到最大。

加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综上所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是发展文化事业的根本目的。我们每一个基层群众文化的工作者,都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合理利用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这块主阵地,不断地发展、创新,努力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大力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让我们的队伍越来越壮大,积极探索新模式、新途径,不断满足群众越来越高的文化生活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让基层文化建设谱写出新世纪更加和谐动人的美妙乐章。

参考文献:

[1]范毅强《关于群众文化建设的思考》宁夏党校学报2012.06

[2]朱萍《群众文化应贴近群众》齐齐哈尔师范高等学校学报2008.06

[3]马云萍《浅谈社区群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前进,2012.08

猜你喜欢

文化活动基层建设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基层在线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论当前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群众音乐文化活动现状及创新发展
论如何加强基层村级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