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学传承的探析和思考

2018-01-15陈金花

科学与财富 2018年36期
关键词:中医学传承思考

陈金花

摘要:近年来,中医界常有人士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医自身的优势,让广大患者都用中医防病治病,但中医的优势究竟有哪些,却很少能比较全面地说清楚。笔者经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不断体会总结,归纳比较,发现中医学有很多优势,其它医学体系很难比拟,而这些优势正是基于其正确理念而形成的。在诸多中医优势中,有些业界专家已经形成共识,比如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恒动观念三点,本文不做重点论述,有些优势则是本人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体会到的,现对这些优势逐一论述,供同道研究参考。

关键词:中医学;传承;思考

1中医学的传承内容

1.1传承医术

传承医术是指继承中医专家行之有效的临证诊治经验和独特的技术手法。此阶段以临床实践为主要途径,师承教育具有明显而突出的优势。

1.2传承医理

传承医理是指继承中医理论知识和中医专家的学术思想,是从显性知识传承到隐性知识传承的重要过渡阶段。此阶段通过系统掌握传统中医基础理论,对中医理论有深刻、独到的认识和理解,并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中医临床诊治疾病。

1.3传承医道

传承医道是指在继承中医专家的道德修养、独特的认知方法和临证思辨特点,掌握其臨床模式及洞察疾病的能力。医术、医理多属于显性知识,可通过经验总结、医案整理等作为载体得以传播和继承,而医道因其独特的认知方法属于隐性知识,其显性化过程成为目前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的难点所在。

2整体观念

中医理论将人体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密不可分,不能对人体轻易分割或破坏,只有保持其结构完整,才能保持自身气血运行的通畅。中医治病时要兼顾整体与局部,如果将其随意分割考虑处置,难免顾此失彼。如果随意破坏人体原有结构,会阻断气血运行通道而产生相应的病变。坚持整体观念不是不管局部病情,而是要努力找到局部病情与整体的联系,找到局部发病的因果关系。中医在治病时,对于局部病证表现不是采用头痛医头的办法,而是从整体出发分析病因,加以调治。例如,很多皮肤病,表现在局部,中医治疗却从全身正邪变化考虑其发病机理,而且判断其发病因素时还要考虑气候、环境、饮食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为患者制订综合的防治方案。

中医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人体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适应社会环境,才能获得健康。人的健康受到体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依据整体观念中医会综合考虑发病因素,运用综合手段(不仅仅是药物、针灸、按摩、拔罐、刮痧等医用手段)维护健康治疗疾病,同时还要指导患者运用情志、运动、饮食等疗法治病,这种做法也是整体观的体现。

3中医学的传承形式

3.1中医师承

作为祖国医学传承最传统的形式,中医学师承教育主要包括父传子受、师授徒承两种模式。中医学的传承与发展也得益于几千年来的师徒传授,因其广泛而独具特色的特点,中医师承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占有主体地位。中医学讲究口传心授,其中蕴含着很多的隐性知识,而中医师承是传播、转移中医隐性知识的最佳模式。家传习医者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小即耳濡目染、朝夕临诊、抄方学案,反复经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印证,通过世代相传的临证经验的积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医世家。在现代,中医师承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为遴选有丰富学术经验和技术特长的名老中医专家为指导老师,选配优秀的中青年业务骨干为学术继承人,展开针对性的培养。

3.2流派传承

在中医学传承、发展历程中,全国各地涌现出了诸多以地域性特色为代表的中医流派,如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以及后来出现的新安医派、岭南医派、燕京医派、齐鲁医派、川蜀医派等。这些医派的形成有着与其自身密切相关的时代性、地域性,以当地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以及历史文化背景为基础,形成了独特的中医诊法、治则和处方用药特点,学术经验颇为丰富和宝贵。中医流派是中医学的重要根基,他们往往有着各自的学术观点及核心学说,往往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形成有独到见解的理论体系。此外,中医学术流派更容易形成薪火相传的人才链、学术链,如刘完素、罗知悌、朱丹溪、戴思恭诸家,师承授受,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河间学派。

3.3院校教育

早在南北朝时期,名医秦承祖便提出“置医学,以广教授”的建议,由国家创办中医学教育机构。在唐代正式设立“太医署”,北宋继承唐朝中医教育制度设置专门的中医学教育机构“太医局”。明清时代,由太医院兼管国家中医学教育,培养医药专门人才。建国以来,1956年国家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建立4所中医学院。后来各省几乎都建立了中医院校,中医学的教育传承事业得以蓬勃发展。作为中医人才培养和中医学术传承的主渠道,院校教育具有规模宏大、培养规范、知识结构系统以及教育体系完整的优势和特色。院校教育承担着当代大批中医人才的培养任务,有利于推进中医学规范化传承模式。

4培养中医学人才的措施

4.1强化实践教学,注重技能训练

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超过16学时的实验、实训等实践课程必须独立设置课程,设置相应学分,逐步改善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现状。进一步压缩理论课程课内学时,提高实践教学比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配置比例更加科学,实践课学时达到了总学时的25%左右,实践教学环节得以加强。

4.2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课程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思维形成的基础,具有一定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是形成中医思维必要条件之一。因此,有必要遴选出具有典型代表性并与中医思维形成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论著学习,如开设《国学经典导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哲学概论》《国学素养》、《国学智慧》《儒学与生活》《易经十讲》《老子论语今读》等课程,引导学生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经典作品,并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采用讲座、论坛等各种方式弥补课时的不足。

加强中医经典学习。中医经典课程是中医的精华所在,是中医的根源和精髓。增加中医经典课学时,同时增加了中医经典见习,使经典课回归临床。开设中医经典选修课,如《仲景方药古今应用20讲》《走进〈黄帝内经〉》等课,强化学生中医经典素养的培养。

4.3构建模块化知识体系

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思想道德教育、医学人文教育、中医基础课程、专业拓展与创新创业教育等八个课程模块,对课程内容进行分化、整合、更新,构建起多层次、综合化的模块化知识体系,并对教学内容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布局,整体优化。

结语: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的传承应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事实证明,数据挖掘的充分应用使得中医药在学术与经验传承方面的取效显著。综合传统与现代研究方法,开展前瞻性与回顾性研究,结合纵向课题与横向课题,有助于全面而系统地研究中医学术思想的理论体系和精髓规律。综合采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多种统计方法,可以实现大量病案信息数据的高效、精细整理和深度挖掘,原汁原味地展示名老中医的辨证规律和用药经验。运用深入访谈法、典型案例分析法、事物资料分析法等定性研究方法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及名医论著等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出名医成才的普遍规律,以启示后人。

参考文献:

[1]冯慧卿.基于默会知识理论的中医学术传承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5):322-323.

[2]赵宇明,王庆国.浅析隐性知识理论在中医学术传承中的重要意义[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2):82-83.

[3]宋咏梅,刘更生,王振国.当代名老中医学术传承现状分析[J].江苏中医药,2010,42(10):70-71.

[4]汤少梁,沈爱琴.从隐性知识管理角度解读当代中医传承困境[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2):75-77.

[5]王庆其.从文化传承研究中医学术流派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12,47(7):469.

[6]刘英锋,查青林,黄利兴,等.对名医传承规律与传承模式研究的设想[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12):1070-1071.

猜你喜欢

中医学传承思考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