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式创新社区顾企合作创新行为分析

2018-01-15陈慧杰李静

科学与财富 2018年36期

陈慧杰 李静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企业和消费者的角色和价值实现范式发生很大的变化。以服务为主导的逻辑认为价值是由公司和客户共同创造的。基于S-O-R模型,本文将开放式创新社区作为两家公司创新活动的环境激励因素。将顾企双方的合作能力和合作意愿作为机体要素、顾企合作创新行为作为行为要素构建开放式创新社区顾企合作创新行为概念模型,因此,该系统深入分析了开放式创新社区的内部机制和企业合作创新行为。

关键词:开放式创新社区;顾企合作创新;行为机制

开放式创新社区的概念源于Chesbrough[3]提出的开放式创新概念,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虚拟创新社区。Blohm et(2011)[5]将开放式创新社区定义为公司利用互联网吸引外部用户参与内部创新的网络平台。公司通过开放式创新社区从最终用户那里获得新产品的创意。陆若愚(2013)[8]认为开放式创新社区是一个特殊的虚拟社区,其成员来自不同的企业或组织。为了一个共同的创新项目建成一个类似于团队的非正式网络。合作创新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企业之间共享资源和能力,共同开发技术和应用外部技术的合作活动(Narayanan,2002),是企业降低风险,降低成本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企业获取外部知识,资源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Badaracco,1991)。本文将开放式创新社区的协同创新行为定义为:为更好的满足顾客(需求)体验,由企业创立、顾客和企业共同管理的一个在线虚拟社区,虚拟社区的功能和功能是连接企业和客户,消费者和企业企业共同(合作)进行产品/服务的创意、研究和推广等创新相关创新活动。

1.开放式创新社区行为分析与企业合作创新

Mehrabian Russell于1974年通过研究人类内部认知和情绪活动的黑箱阶段提出了刺激-共产主义-反应理论。认为环境变量(刺激)通过作用于人的认知和情感(机体),引起人的反应。顾企合作创新行为是顾客与企业之间资源整合与交互的结果,其过程遵循创新价值链的特点,且必然受到开放式创新社区这一环境的约束,社区成为了顾企合作创新的载体和平台。S-O-R理论从环境影响的角度出发,结合了媒体与受众,提供了一个较为连贯的框架。消费者和企业是在开放式创新社区进行产品创新的合作行为主体,他们有各自的目的、属性与主动性,以产品为主题,他们有讨论等不同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与开放式创新社区提供的环境,客户和公司自身的利益,以及客户与公司之间的互动都是相关的。因此,本文顾企合作创新环境作为刺激因子,将顾客和企业在开放式创新社区中的利益感知作为机体,将顾客和企业的合作创新行为作为反应因子,探讨开放式创新社区实际运作对企业合作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

1.1开放式创新社区,企业-企业合作,创新行为,环境刺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大量的分布式知识,企业单纯依靠自身的创新能力进行产品开发,改进和市场化是不可持续的。由此催生了开放式创新模式的出现[12]。开放式创新的目的就是通过整合客户资源和创新进程中各阶段的使用者资源来获取信息。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成为企业与用户的主要沟通渠道,这不仅帮助企业打破地理空间的限制,而且方便企业整合虚拟客户资源(Rohrbeck et al.,2008)。为了最大可能的开发用户资源,企业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积极搭建开放式创新社区,与顾客实现网上交互,获取相应知识。开放式创新社区作为顾企合作创新行为得以进行的环境保障条件,其信息系统的易用性以及企业在开放式创新社区网页上所设计的功能板块、营造的社区氛围、建立良好的交互性以及为激励用户所设计的精神、物质激励措施则是触发顾企合作创新行为发生的主要刺激因子。

1.2开放式创新社区,企业-企业合作,创新行为,主体合作意愿和能力

在开放式创新社区中,驱动顾企间进行合作创新行为的三个重要因素包括互惠、信任与认同。互惠是社会认可的规则,即交易的一方是资源的提供者,另一方有义务返回。越多人互相交换奖励,他们就越有可能创造互惠义务并指导未来的交流[13]。在创新的社区平台中,互惠代表了一种有利于双方的行为模式,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法表达自己的产品体验,意见和其他信息。客户期望从公司的反馈中获得相同的反馈,回答或建议,这也是重要的互动信息。如此顾企间相互交互、产生互惠性信息的良性循环,为类似行为的延续提供动力。Wasko和Faraj的研究证实,互惠促进了电子商务在线社区的知识共享,促进了在线社区用户之间的知识和信息共享[14]。

信任是个人或团队对另一个人采取行动的承诺。开放式创新社区作为一个新的互动平台,共同的指导方针和程序尚未形成,因此客户公司之间没有面对面的沟通和法律保护。毫无疑问,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困难,企业之间的信任是信息共享和创造性贡献的影响因素[15]。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将在开放式创新社区中营造必要的和谐氛围,营造良好的社区互动氛围,消除不受欢迎的机会主义行为[16]。

双方一致认为,双方有亲密感或可靠性,并被归类为同一类型人的心理基础。关于虚拟社区研究的文献通过定义个人所属的社会范畴来定义身份感。发现一个与社区成员相似且与非社区成员截然不同的自我概念[17]。身份在个人行为中表达为被认可,尊重,并根据需要进行心理感受。它可以激发开放的沟通社区相互沟通。社区论坛中客户的主要活动是获取产品相关信息,了解相关的新产品趋势和趋势,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发布他们对产品的经验和意见。在与企业交流中获得专业领域的认同感。

在顾企之间均意识到合作创新的互惠性、彼此认同且相互信任的时候,双方就会产生合作创新的意愿。但合作创新行为的触发并不能仅仅依靠双方的意愿,二者的合作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保障条件。對于顾客来说,在开放式创新社区中,顾客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和其他创意不仅能够创造知识和技能储备,进而在未来提高创造力,刺激新创意的产生[18],也能不断提高顾客的创新能力,为优化、改进创意提供能力保障。而对于企业来说,顾客初期提出的创意想法数量庞大,且优质率较低,企业从众多创意中筛选、识别、转换有效的创意及想法的能力为顾企合作创新行为的实现提供了顾客知识管理能力的保障。而当企业正确识别有效的客户创意时,企业的内部研发能力就为这种创意转化成新产品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从这个角度来看,两家公司的合作能力是影响合作行为实现的重要因素。

1.3开放式创新社区,企业合作与创新行为

开放式创新社区顾企业合作创新行为是基于产品创新价值链的顾与企之间的一种合作。李玉英(2017)基于创新价值链的研究视角,分三个阶段分解开放式创新过程:创造性生成,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扩散。这种连续的链流结合了创意收集,筛选,吸收,转换,实施和商业化的六个关键活动。从整个系統的角度来看,企业开放式创新社区的创新价值链被视为一个由外部用户和内部员工进行双向互动和协同创新的开放系统。利用开放式创新,资源基础观和动态能力观的理论分析,构建了开放式创新,社区创新价值链的概念模型(图2)。

该模型的创意生成阶段是开放式创新社区创新价值链的第一阶段,主要包括创意收集和筛选活动。企业根据顾客提供的创意,感知市场导向,并根据创意可行性进行评估筛选创意。该模型的第二阶段是开放式创新社区的创造性转型阶段。在创意产生阶段中所采纳的创意并不能直接使用,需经过一系列对新产品或新服务的概念设计程序,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创新,进入创新价值链的创造性转型阶段。在第二阶段中企业准确理解创意信息,并且将内部创新知识与之整合,实现创意的吸收和转化。创意扩散阶段是模型的第三阶段,是企业实现价值实现的阶段。当然,在公司在开放式创新社区的创意转型阶段开发的创新解决方案需要进行一系列研究和开发工作之后。具体化成相应的创新成果,实现最终的新产品或新服务的转化,以不同的渠道投入到目标客户市场,实现企业品牌价值的增值。

通过对企业开放式创新社区创新价值链模型的分析,发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过程是相似的。顾企合作创新行为也是一种基于价值链创新的活动,也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构思共同创造阶段,研发共同创造阶段,并释放共同创造阶段。

1.3.1合作构思阶段

这个阶段是企业与企业合作的起点,客户的作用是创新资源的提供者。消费者表达自己需求和价值主张,最大化的传递客户知识,而企业从客户知识中获取市场差异化、以及最有可能与消费者需求相关的创新产品/服务来源。

构思共创阶段消费者会积极提出对品牌的看法和认知、使用品牌产品或体验服务的经验和体验,使用品牌产品或服务后未满足的潜在需求及满足潜在需求的解决方案,及针对品牌产品或服务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提出某些可行性的解决方案等。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或需求,提出有关产品的任何的构想,既能为企业提供新产品的创意,也能为企业的老产品改进提出建议和意见。现阶段的决定将对最终产品的成本,质量,技术水平和开发速度产生重大影响。这里既包括顾客自愿的、积极主动的发布和分享有价值的信息行为,也包括被动的、反应型的知识贡献行为。

1.3.2合作研发阶段

该阶段是将构思转化为具体的创新开发任务和项目,形成创新产品\服务原型。客户的角色是设计和共同生产者,此阶段创新开发任务更为复杂,需要具体明确创新开发产品的各个层次、维度,确定创新开发产品的各种参数,对于客户的知识量和专业能力逐渐提高,消费者在企业专业人员的帮助下,共同完成产品/服务创新设计和开发活动,包括产品/服务功能设计和优先级划分,产品/服务构建选择,开发流程优先级划分和度量创建。客户根据个人喜好设计和开发他或她想要购买的产品。当然,企业产品部门提供的技术支持也是此次活动成功的关键因素。

1.3.3合作发布阶段

该阶段顾客的角色是使用者,顾客对创新开发任务原型使用并进行测试,并进一步反馈对测试品的不足之处、或者不能让客户满意之处,进而对创新开发任务原型进一步改进。反馈内容涉及到产品性能和质量是否可靠、产品是否真正具有新的使用方法、产品的外观风格是否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产品的功能是否让客户感到满意等等。顾客的评价结果有助于检测出创新开发任务的缺陷,减少企业再设计和再开发成本;顾测试评价活动,集合了产品测试以及企业部分管理活动,增强了顾客的主人翁意识以及个人成就感,进而提升企业品牌的体验价值。

2构建开放式创新社区创新行为的概念模型

综合上文的分析,本文以S-O-R模型为基础,结合顾企合作创新行为的动机、利益感知以及创新行为过程分析,构建开放式创新社区,企业合作创新行为模型如图3所示。

3.小结

本文依托S-O-R模型,从活动开展的环境要素,活动开展的机体要素以及活动开展的行为要素三方面对开放式创新社区顾企合作行为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挖掘,本文构建了基于开放式创新社区的企业合作创新行为分析的概念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开放式创新社区-企业合作与创新行为的绩效影响因素奠定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圆圆,周明,袁泽沛,封闭式创新与开放式创新:原则比较与案例分析[J].管理科学,2008(11)

[2]Joel West and Marcel Bogers.Leveraging External Sources of Innovation:A Review of Research on Open Innovation[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e,2013(11)

[3]Simard C.,West J.Knowledge Networks & the Geographic Locus of Innovation: Open Innovation Research a New Paradigm[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4]Gangi P.M.D.,Wasko M.Steal My Idea! Organizational Adoptions of User Innovations form A User Innovation Community: A Case Study of Dell Ideas Storm[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9,48(1) :303-312.

[5]Bayus B L.Crowdsourcing new product ideas over time:an analysis of the Dell IdeaStorm community[J].Management Science,2013,59(1):226-244.

[6]Baglieri D,Consoli 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tourism:managementing vitural communities[J].The TOM Journal.2009,22(4):353-363.

[7]Barnry J B. Resource-based theori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A ten-year retrospective on the resource-based view[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1,27(6):634-650.

[8]Alfeld L E,Graham A K.Introduction to urban dynamics[M].Cambridge MA:Productivity Press,1976.

[9]阮平南,趙宇晴.基于开放式创新社区的用户需求识别研究——以小米社区为例[J].软科学,2017,31(12):20-24.

[10]Animesh A P,An Odyssey into Virtual Products[J].MIS Quarterly,2011,35(3):780-810.

[11]Parboteeah,D.,The influence of website characteristics on a consumers urge to buy impulsively[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09,20(1):60-78.

[12]原欣伟,王超超,杨少华.开放式创新社区环境下领先用户参与创新研究综述[J].未来与发展,2017,41(12):74-79.

[13]Piva E.Is Open Source Software about Innovation? Collaborations with the Open Source Community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Software Entrepreneurial Ventures[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12,50(2) :340-364

[14]Wasko M.M.,Faraj S.Why Should I Share? Examining Social Capital and Knowledge Contribution in Electronic Networks of Practice[J].MIS Quarterly,2005,29(1) :35-57

[15]Hsu M.H.,Ju T.L.,Yen C.H.,et al.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 in Virtual Communit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ust,Self-Efficacy,and Outcome Expecta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2007,65(2) :153-169

[16]Fang Y.H.,Chiu C.M.In Justice We Trust: Exploring Knowledge-Sharing Continuance Intentions in Virtual Communities of Practic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0,26(2) :235-246

[17]Schroder A.,Holzle K. Virtual Communities for Innovation:Influence Factors and Impact on Company Innovation[J].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0,19(3):257-268

[18]Porter C E,Donthu N. Cultivating trust and harvesting value in virtual communities[J].MANAGEMENT SCIENCE,2008.54(1):113-128.

[19]王琳,郑长娟,彭新敏.国外企业-顾客合作创新研究述评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34(09):66-72.

[20]郑曦溪,李海刚.虚拟客户与新产品开发团队的知识交互系统模型[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9(03):806-810.

作者简介:

陈慧杰(1993年1月21日)女,蒙古族,河北省承德市人,研究生在读,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电子商务与信息管理。

李静(1981年12月16日)女,汉族,湖北武汉市人,博士,毕业学校:北京邮电大学,讲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与营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