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心理素质教育在当代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2018-01-15周晓

科学与财富 2018年36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大学教育

周晓

摘要:心理素质问题现在已经不是一个个体问题,他普遍的存在于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个人的心理素质的好与坏也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心因性行为的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如果心理素质良好,心理健康,那么适应的心因性行为就增加,被动服从的行为就会减少。心理素质和以之为基础的其他素质一起,共同制约着人的行为表现,决定着其社会适应状态。所以,当今社会,心理素质教育问题的教育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心理素质;大学;教育

一、现代大学生的现状分析

目前,全国各大高校已逐渐迎来了新一代的大学生“90后”,由于他们成长的社会大环境存在显著差异,他们的思想特点和行为方式也相比于“80后”甚至“70后”大学生发生了较大变化。“90后”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家长的羽翼保护下,成长在优越的环境中,几乎左右的事情都已经被家长安排好了但同时,由于“90后”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缺乏经受挫折的经验,致使他们的心理普遍比较脆弱,容易受到伤害,遇到无论学业、生活、感情各方面的挫折时不知如何是好,又不善于主动询问或接受他人意见,往往不能及时解决问题,展现出较脆弱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因此,将心理素质教育融入到教学之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探析

心理素质是指人在先天遗传基础上发展和培养的良好心理品质。它包括智力因素(认知、运筹、决策),非智力因素(需要、动机、情感)和复合因素(意志、气质、审美、社交、道德等)。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和归宿,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心理素质。教育和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发展、成才的需要,也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当今的大学生正处于社会的变革时期,他们在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遇到越来越多的挫折和困难,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出现。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其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问题,是高校教育和理论工作者所面临的迫切问题。

三、心理素质对大学生的影响

1.大学生发展的基本内涵包括:生理素质的提高、智能结构的完善、社会适应性的增强和心理素质的优化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密切相关、相互影响的,其中心理素质对大学生其他几个方面的影响是直接和显著的。

2.心理素质状况影响大学生生理健康。大学生生理健康状况主要表现在体力与精力两方面。心理素質好的学生普遍体力好、精力充沛,行动具有灵活性、平衡性、敏捷性,对事物的关注具有持久性;而存在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普遍表现出表情、动作呆板僵硬,精神不集中,情绪不稳定,不爱好体育运动,羞于与人交往,严重者还伴有某些身体疾病。

3.心理素质状况影响大学生思维方式形成和知识结构的完善。大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心智共同发展的过程,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智能发展,当代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掌握专业技能的学生,而是更需要综合素质全面具备的多方人才,因此心理素质在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真正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是一个有正确的思维方式,懂得如何去思考的一个人。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来讲,影响思维的有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而非理性因素中的个人心理素质状况对于保证思维的清晰、有效,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有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往往总是注重思想素质的教育,忽略甚至严重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因而形成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不少人在心理素质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

在现代社会,迫于社会的压力和各界因素的影响,使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理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从小没有受过挫折的他们在面临就业时一遇到挫折就顿时不知所措心理压力非常大,甚至有些学生都有轻生的念头;还有个别学生因为失恋就感觉人生没有了希望,就排斥感情,惧怕婚姻等等,这些现象都是不正常的。但是这些事情也是我们正常生活中所不能避免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生的大学生生活中普及心理健康的教育,杜绝或减少这类事情的发生,使学生们都能正确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调整好心态继续前进,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中经得起挫折与压力。作为学校,面对这些社会普遍性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1.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现代生物科学和医学证明,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大学生时期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性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和遭遇到更多的挫折,也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暂时性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反应,从而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心理疾病。

2.开展心理教育课程、设立心理咨询室。

对于大部分学校来说,在引进适当比例的专业心理学教师,利用选修课或者必修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讲授的同时可以穿插一些实际训练操作部分,例如角色扮演、人际交往训练等,使学生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梳理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设立心理咨询室,及时为需要心理咨询的学生排忧解难,但要遵循聆听、保密、疏导、交友性原则,只有心理方面得以充分交流,才能真正为学生解决问题。

心理教育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学校或者一个集体的问题了,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付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实际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邓明珍.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

[2]个性化心理素质教育途径浅探[J].丛曰荣.中小学教学研究.2003(01)

[3]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策略[J].徐素华.文教资料.2011(14)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大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留白”是个大学问
题解教育『三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