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耄耋老人笔下的时代变迁

2018-01-15吴莎莎

晚晴 2018年11期
关键词:家庭收入瓦房爱人

吴莎莎

40年来,南明区已到耄耋之年的退休老干部金方隆用手中的笔记录家庭开支、记述生活点滴……12本《家庭开支记账册》、19本《工作生活日记》,展现了他家庭收入的增加、生活质量的提升,更折射出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

吃:从“精心盘算”到“随心而购”

“2月10日:菜0.3元;2月11日:粉0.48元、菜0.5元……”翻看《金方隆家庭開支记载》(1978年——1996年),每一页都清晰的记录着一个家庭每天的生活用度。

1978年,金方隆在南明区委党校任教,他的爱人是一名普通的工人,膝下还有3个子女需要抚养。“当时我的月工资57元,我爱人35元,这么些钱要维持一家五口的生活,加上大女儿、二女儿都在上小学,日子过得着实紧巴。”金老师告诉笔者。

1988年,经过改革开放10年的时间,国家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家庭收入也提高了,金老师的月收入翻了一倍,有了115元,他的爱人工资也有所增长。

到了1998年,金老师的月工资到了650元,生活上已不用再如往前一样精心盘算了。“那时,子女们都陆续参加工作自力更生了,我们老两口自然是该吃就吃、该喝就喝,日子虽称不上富裕,但过得安心舒坦。”谈起生活上的变化,金老师满脸堆笑。

如今,随着国家改革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经济社会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群众的生活也迎来了大变化。相较1998年,金老师的家庭收入增长了十来倍,一家的日子也是越过越红火了。

住:从破旧瓦房到高楼洋房

在湘雅村文雅巷里,一间10余平米的自己拾捡碎砖、石头垒建起来的瓦房,便是1978年以前,金方隆一家五口的居所。“当时收入不多、物资匮乏,能有个遮风挡雨的住处已经很不错了,家里更谈不上有什么陈列摆设,只要能有一些日常生活必须的用具就算好了。”说起几十年前的住所,金老师依旧记忆犹新。

到了1988年,金老师一家搬进了位于兴隆西巷的南明区职工宿舍,从10余平米的破瓦房到60余平米的旧楼房。1998年,金老师一家的住房环境又迎来了新变化,搬到位于解放路大昌隆对面的区政府新宿舍楼后。家里终于有了单独的厨房和厕所,虽然居住面积也只有60余平米,但告别了之前整天排队做饭、上厕所的日子,生活更是自在了不少。

2011年,金老师又搬进了区里新修的电梯房,子女们早已结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安乐窝,金老师老两口住在这120平米的新房里很是宽敞舒适,年纪大了腿脚不利索,住电梯房出行更是方便了不少。“如今的住房条件,于40年前的我简直不敢想象。”金老师说。

乐:从“院坝娱乐”到出游玩乐

“今天恰逢周末,天气也很好,带孩子们去河滨公园玩了一下,孩子们虽然走得很累,但玩得也很开心……”随手翻开金方隆的一本日记,除了工作上的重要事件,他还记录下了陪伴孩子们的些许点滴。

七八十年代的孩子娱乐生活不丰富、游乐项目不算多。到了90年代,家庭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自然也跟着提升。“1995年,我带着爱人去了北京,这算是我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长途旅行。”金老师介绍说。退休后,经济更充裕了,时间也更富足了,他经常与家人们一起出游,从坐汽车、火车到乘飞机,从国内名城到国外胜地,他的旅游足迹越来越广、越来越远。

“如今,40年过去了,我们也越来越明显的享受到改革的红利,娱乐项目多了、游乐设施全了,免去生活的疲累,修身养性、感受快乐的去处也随处可见。写写文章看看书、打打麻将聚聚会,小康生活天天过。”回望40年改革路,安逸幸福是金老师最大的体悟。(来源:微南明)

猜你喜欢

家庭收入瓦房爱人
浅谈瓦房彝族山歌传承和发展
甘南牧民聚落房屋研究
须弥山石窟旁的瓦房城
江西余干县“瓦房”强拆调查
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
重新评估社会化小农家庭粮食生产效率:以SC省
恩格尔系数
再见了,我的爱人
亲密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