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服务创新与发展研究

2018-01-15林宇

中文信息 2017年10期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互联网+互联网

林宇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服务创新与发展的必要性,接着从注重数字化资源建设、加大图书馆工作人员和用户的培训力度等方面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服务创新与发展战略。

关键词:“互联网+” 图书馆服务 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10-00-0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到公众生活的多个方面,社会公众的阅读媒介也开始发生转变,从原来的纸质阅读转化为纸质媒介与多媒体并存。“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也在转型升级,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与发展,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社会公众的阅读需求,促进图书馆的持续发展。

一、“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服务创新与发展的必要性

图书馆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重要推动力,在科学知识文化传播、丰富公众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作用有目共睹。在互联网时代,大众开始运用互联网去检索信息,图书馆服务创新与发展势在必行。

1.读者阅读方式的转变促使图书馆服务创新与发展

在2016年的调查报告中显示,2015年我国全面图书阅读率接近60%,数字化阅读比2014年上升了将近10个百分点,甚至开始由超越传统阅读的势头。在这些阅读方式中,手机阅读的增速最为明显。作为图书馆来说,要适应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结合其传统优势,避免被“边缘化”。

2.增强图书馆竞争力的必然需求

在传统图书馆发展过程中,其垄断性服务一直是其竞争力所在,当然还离不开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员。但是伴随着互联网的深入,一些商业性质的信息机构开始发展,这些商业机构的服务内容甚至扩展到了图书馆的一些领域,图书馆原有的信息提供者的绝对优势地位受到了影响。当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分为了文献、电子以及网络信息资源的时候,使图书馆原有的格局被打破,传统的守着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文献服务的方式难以满足读者的需要。为了进一步适应形势的变化,需要图书馆从原来的阵地服务延伸为阵地服务与网络服务结合的方式。对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进而为公众提供专业化服务。

3.更好的满足社会公众的阅读需求

国家越来越重视全民阅读,大众的阅读量也随着增长。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型图书管理方法开始应用到图书管理工作中去,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在图书馆工作方面仍旧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就当前图书馆的发展状况来看,一部分图书馆特别是基层图书馆,承受的压力非常大,由于经费的限制,在文献经费投入方面不足,这就直接导致馆藏资源不足的现象突出,这个特点限制了数字化文献资料工作的整理与开展。加上创新意识不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跟不上等都会制约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开展,不能很好的满足公众的多元化阅读需求。

二、“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服务创新与发展措施

1.注重数字化资源建设

第一,把图书馆中一些优质的文献资源逐步转化为数字资源。图书馆都比较重视藏书,其中一些纸质图书资源由于经历的时间比较长可能会出现一定的破损现象,已经不能再进行对外借阅。作为图书馆管理人员,要针对这种状况制定措施,把这些文献资源进行筛选,把价值比较高的一部分图书进行二次的扫描和整理,像地方志、人物传记以及年鉴等特色馆藏,通过压缩、识别等现代化技术的运用,把纸质文献资料转化为数字化资源,进而建立多媒体数字资源库,从而实现优秀的文献资源共享。

第二,结合用户对资源的需求,建立相应的专题数据库。对于图书馆工作人员来说,要主动跟阅读群体交流,明确他们的需求,这样才能有更明确的文献资源整理目标,运用搜索引擎来查询网络信息资源的分布,满足读者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建立相应的网络数据专题信息库,从而保障图书馆资源的完整性与有效性。在建立了专题信息库之后要及时更新与整理,跟踪其网络衔接变化,

第三,运用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开展网络公益课堂

为了迎合读者对于知识的需求,图书馆可以借助其资源优势,利用互联网开展相应的公益课堂,让读者能够运用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开展在线学习活动。图书馆方面可以进行专业类别的划分,通过图书馆网站、公众号或者微博等形式把专业课程开展的信息发送给读者群体,让读者能够结合自己的时间去选择公益课程的观看。在学习的时候,读者还可以跟教师进行相应的互动。此外,可以招募一些专业知识比较强的读者担任授课教师,把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2.加大图书馆工作人员和用户的培训力度

首先,强化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人才是一个单位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管理服务创新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只有不断强化内部人员的综合素质与知识结构,才能让他们为读者提供更为专业的数字化服务,让读者潜移默化的接受图书馆文化。对于图书馆学来说,这门学科是不断发展的过程。传统的图书馆的信息流通服务技术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作人员要善于利用现代化的信息设备与技术,来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由于部分图书馆工作人员不是本专业出身,直接导致他们的专业知识不到位,缺少相应的专业管理技能。管理人员队伍中缺少科班出身的计算机人才、管理人才等,读者的多元化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图书馆的功能难以得到发挥,甚至成为了一部分读者消磨时光的场所。因此,这就要求图书馆员要把原有的格局打破,能够学习专业化的知识,对前沿的专业动向有所了解,让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得以更新。

其次,强化对图书馆用户的培训。在“互联网+”背景下,可以对图书馆用户进行相应的培训,让他们对图书馆的馆藏有所熟悉,明确图书馆的业务范围,结合用户的需求进行培训,制定相应的计划,对网络时代的用户需求特点进行分析。在培训的时候对他们进行简要的馆藏目录指导,让他们能够有信息资源检索的能力,帮助他们筛选、分析与整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3.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模式

首先,提供移动图书馆服务。作为数字图书馆的延伸,移动图书馆加入了相应的数字版权技术,能够利用网络把资源发送到用户的移动终端设备中。比如,用户可以用手机登录移动图书馆来检索书目信息,在线阅读相关期刊等,还可以运用手机等的电子邮件功能来接收图书馆的信息通知。通过有效的信息资源整理分析、定题报道等动态化的读者服务,进而形成职能信息查询体系。比如,国家图书馆就针对移动终端设备设立了“掌上国图”的服务,可以供地方图书馆借鉴。

其次,提供自主检索与借阅服务。生活节奏的加快让读者对图书馆服务需求的期待也在提高。他们希望能够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找出自己需要的图书资料,图书馆引入自主检索及其与借阅机器是大势所趋。这些先进的图书馆设备要摆放在图书馆中比较显眼的位置。当读者进入到图书馆中,能够通过检索查询到所需求的图书信息资源,那么这个图书的藏书号以及借阅状态等都会出现在读者眼前。图书馆套及时更新设备,从而节省读者文献信息查询的时间,提高读者的满意度。

结论

综上所述,“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从原来的人工服务转向了智能化与个性化。图书馆要重视“互聯网+”的战略思维,注重数字化资源建设,强化相关人员培训,提供多样化服务模式,让图书馆迎合大众需求,成为大众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渠道,进而为提升我国的国民素质做出应用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初景利,吴冬曼.图书馆发展趋势调研报告(三).资源建设和用户服务[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6( 3 ).

[2]蒋蓓蓓,刘福祥.新时期公共图书馆员服务理念与服务心态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 21).

[3]刘莉,郝志福.数字阅读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创新[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6(3).endprint

猜你喜欢

图书馆服务互联网+互联网
浅谈工匠精神在高校图书馆服务中的传承
浅谈阅读推广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